走现代市场农业之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新阶段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现代市场农业的涵义与特征
现代市场农业,就是在现代高新技术和市场经济框架下,以高强度的科技、智力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处于最佳状态,使农业资源实现最佳配置,达到最令人满意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农业。
现代市场农业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发展模式的概括和综合,它的特征简单地表述就是“高科技+市场化”。这就意味着现代市场农业不仅包涵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技术创新特征,而且包涵现代制度、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等制度创新特征。
从技术创新方面分析,现代市场农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地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并在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石油农业的基本技术标志是机械化和化学化,现代市场农业的基本技术标志则是高技术化和信息化。农业高技术化是指将生物工程技术、信息遥感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和软科学技术导入农业领域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技术等现代手段,改造与农业有关的动植物品种的生存需求、代谢过程、生长性状等生命系统工程,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智能化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健全宏观农业系统,使农业资源、生产、科技的管理达到定量化、一体化;通过微观生物技术、宏观信息管理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集成,形成现代的农业生产体系。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及环境科学的加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于农业,从根本上减少了石油、煤、金属、非金属矿产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排除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利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第二,现代市场农业技术体系是多元复合型的。在这个技术体系中,劳动密集型技术、资金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结合,高新生物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并举,有机技术与无机技术共生,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互补,物质技术与知识装备同步。农业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同时,其它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不断向农业科学渗透、交融,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由此推进农业全面发展。
第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相比,具有智能化、产业化等特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电脑化、自动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将运用各种智能仪器,全面控制生产过程;并推动农业水利、土壤改良和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条件。同时,农业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将走产业化之路,实现科研、生产(繁育、种养)、加工、营销的紧密结合和良性循环。
第四,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是现代农业科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现代生物技术是这一技术体系的核心,大体包括季节种植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生物控制技术三方面。农业是生物技术最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产业,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将是未来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工程技术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机械工程技术是实现生物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先进手段,它可以使农业机械和设备高效、持久、适时地作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环境工程技术是实施环境控制的保证,通常采用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方式进行,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综合性技术,可以促使产值和利润成倍增长。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使传统农业生产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生质和量的飞跃。管理技术是在熟悉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政策、法规、信息、规划和决策等手段,调控农业生产的软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和管理三大技术体系,各有各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
从制度创新方面分析,现代市场农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业经济市场化。把农业推向市场,使一切农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实现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现代市场农业的首要涵义。因此,一方面必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信息灵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商业行为特点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加农户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市场功能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提高农户市场化经营的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培育众多的、独立的市场主体,使之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样,农户就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第二,农业约束多元化。在现代高新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发展约束因素也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等多重约束,由过去主要受国内市场影响变为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影响。
第三,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同农业市场化相联系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联为一体,实现了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对接。一体化经营的体制打破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界限,使生产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市场进行流动和配置,从而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因此,必须努力建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市场空间扩大统一起来,把农户、企业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从生产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
第四,农业增长集约化。现代市场农业发展必然推动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它把农科教融为一体,对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进行合理配置、密集使用,形成了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新运行机制。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开展一体化经营的,这就使农业得以向规模经营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地可以根据其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发展“一地一业”、“一地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并把分散、零星的小生产组合成统一、完整的规模经营。这种建立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基础上的规模经营,就是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特点,它往往是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的带动,在某一区域开发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建构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优化质量、增加供给、提高收益的农业集约化增长机制。
第五,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是指现代市场农业必然改变传统农业那种分散、单个的经验式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对农业各个环节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通过“公司+农户”等联结方式,构筑一体化联合体,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系统中,处于分工有别却又紧密相连的不同车间(或不同工序)的地位。联合体采取合同契约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等,对整个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以法人身分出现,带动农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化。这种一体化的企业式管理,不仅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而且在各环节之间建立起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农业企业化管理具有决策科学、组织严密、运行有序、各方协调的特点,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六,农业服务社会化。这是促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专业化分工,就难以有劳动生产率提高;没有社会化协作,就难以把不同的独立生产者职能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生产过程。而社会化服务是现阶段连接生产与市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的主要方式。它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农业的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展开,依序完成。
二 推进我国现代市场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了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需求约束加大。由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从长期、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尽管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的供给态势仍将是偏紧的,农产品供给的年际间波动和品种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始终会存在,但农产品绝对短缺的时期已基本结束。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则趋向多样化、优质化。而且,随着农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由此使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愈益加大,农业同步实现增产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是产业关联度和经济外向度增强。随着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的关联度日益提高,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市场需求、出口创汇以及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长状况。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可以预见,一旦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面临进一步放开农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因此,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结构转换的任务紧迫。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城市居民家庭开始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一般的衣、食和部分用的需求已基本满足,正向满足高层次的衣、食、用和现代化的住、行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过渡。而农业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换升级的要求,必须完成自身的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可以说,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到了必须通过结构转换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产品卖难、价格走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由此出发。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我国能否尽快实现农业结构转换,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是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同时农业发展对现代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年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42%,比“八五”时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凸现,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因此,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技术的新突破,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性手段。同时,由于农业发展对资本、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的依赖度增强,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的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阶段性转换时期,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是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有:农民的增产与增收不同步,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需求不足;农业投入不够,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根本途径,就是走现代市场农业之路,而要把我国的农业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现代市场农业,我们必须确立科学而切实的农业发展战略,采取可行而有效的农业政策措施。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将受阻。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工业和其它产业;没有繁荣的农村,就没有繁荣的城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富裕;没有广大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没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农业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农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90年代以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有了进一步加强,而且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某些新变化,如农产品丰歉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收入对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越来越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越来越重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水平;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管理与监督,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并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度,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国是一个拥有9 亿农民的大国,大量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入市场并参与流通,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农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能否持续上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否持续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积极性保住了,农业生产力就会持续发展;反之农业的发展就会受阻。市场经济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生产流通的规模效益,只有将小规模家庭经营纳入现代化生产的流程,使之和市场接轨,才能提高市场经济效率,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为此,我们必须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只有农民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才有了赖以建立的微观基础,农村市场经济才能发展和繁荣起来。不仅如此,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参与流通、进入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关键是组织起来,走向新的联合。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或者引导农民建立保护自己权益的各种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等组织,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闯荡市场的依托和载体。与此同时,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防止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要通过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高效率的农业无一不是高度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发达程度通常和市场的发育程度同步。走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是实现农业高效化的必然途径。否则,就会出现增产不一定增效、丰收不一定增收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要完善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要建立现货交易市场,还要建立期货贸易市场;不仅要完善市场“硬件”,还要完善“软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流通秩序和市场法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高度现代化、社会化的产物,没有一定的商品生产能力,市场经济也无法形成和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是在农村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方向越来越明确,突破口越来越清晰。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在向市场经济推进中迅速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成为下世纪我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主题。也就是说,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把农业引向市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进入富裕提供量多质优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为工业品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进而加快农业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指农业科技的一种飞跃式、爆发式、突破式的进步,它将导致农业技术的全面更新与换代,并由此带来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跨越式的提高。其涵义不是局限于某些农业技术的推广,而是要在农业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都要有大的突破;不是某些生产环节的技术革新,而是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良种、栽培、饲养、贮藏、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来一次技术更新和变革;不是一般意义的科技进步,而是要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现代技术设备的武装,推进农业现代化。面对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是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注重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保障食物安全、人类营养和健康;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动植物生产力;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技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我们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科技体制,而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投资体制创新。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并应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拨款的比例,同时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科研资金来源。要理顺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资金的配置格局。与之相适应,科研院所制度也应创新。其次要完善中介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靠技术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开放技术市场。同时要大力做好技术引进工作,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扩散点,使之集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交流、高新技术博览、高新技术贸易、高新技术扩散及高新技术教育于一体,成为高新技术及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既是高新技术成果展示、转让、贸易的基地和中介组织,又是了解、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及成果的桥梁和窗口。此外,还要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机构和民间科技组织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加速高新技术向农村转移扩散。再次,要构建动力机制。主要是通过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和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培育成熟的农业技术选择、吸纳、运用主体,构建农户吸纳高新技术的动力机制。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产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过度利用和粗放经营上的,虽然近年来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已积累下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成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要花大力气为我国今后农业发展开拓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的新空间。党的十五大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个包含近、中、远三个阶段性目标的规划: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中期目标是再用15年左右的时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远期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实施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目标,永保我国农业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创新农业组织管理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的经营方式。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虽然不一,但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集产供销于一身,把农业生产同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列;二是集资源和人才、技术、资金于一身,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扩大市场空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三是集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于一身,把农产品产值和在加工、运销等环节中的增值效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收入分配机制。这样,既可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又可取得多产业部门结合的集团效应,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尚未打破传统的以粮、棉、油、猪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单一格局,这样单一的经营方式很难使农业走出低效益的状态。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为我国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农业产业化不仅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推进高效型的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引导农业朝外向型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注重研究和利用国际市场信息,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开拓提高竞争力,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要以创汇企业为龙头,建立一批出口基地,生产一批出口拳头产品,逐步形成能适应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高标准、高质量、高产出、高创汇的外向型农业体系。为此,我们要在观念上树立开放农业观念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强烈意识,在发展模式上推动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在科技进步上增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实力。要加快出口农产品的品种培育和技术改造,要采取综合措施降残毒、除病虫,增加农产品的色、香、味、鲜性能,采用严格的国际标准,切实改革加工技术,使出口农产品适应国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拓宽渠道,加速培养和开发农业“外向型”人才,增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后劲。在政策保护上提高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对外向型农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别于内销农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如采取合理的外汇和奖励政策,向外向型农业发展低息或无息贷款,建立农产品出口生产发展基金、出口风险基金和储备金等,大力扶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农副产品多渠道出口,增强外向型农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外贸体制上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大外贸体系。要打破农产品出口单一部门垄断的局面,扩大外贸出口自主权,积极发展“外贸龙头企业+农户型”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组建农产品跨国集团,改进农产品出口配额,完善出口制度,建立起既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适应,又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农产品外贸体制。发展外向型农业,不仅要面向国际市场,搞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而且还要同时引进国外农业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更多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农业。要研究外商投资的特点,拓宽思路,明确政策,多渠道吸收外资,要创造更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吸收国际上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来投资,参与我国外向型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大军。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的因素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的能力。我国农业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跨世纪的新型农业产业队伍。跨世纪的农业要求具有以下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有远大的理想和事业追求;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有不断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和毅力;有全局观念和现代经营思路。到21世纪中叶,我国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因而,我国要把培训新型的、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大军作为迎接跨世纪农业发展的一项极其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必须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没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也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发展现代市场农业,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发达国家对农业普遍实行了高度保护和宏观调控,以确保农业有序发展。农业只有全面转入市场的运行轨道,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因此,必须优化其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就是有力的宏观调控和有力的支持保护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没有消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加上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风险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的情况下,如果完全凭借市场作出宏观决策,极易导致“市场失效”,即由于经济中存在可获信息的不完全性,或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使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说,在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以后,政府不仅要及时转变职能,而且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履行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农业的弱质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政策、投入、资源、市场交易、服务等方面健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