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运载机制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生产力论文,机制论文,现实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从总体上说,是十分令人担扰的。近年来,我国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成果,但真正推广应用形成经济规模的却很少,只占总数的20%左右,而日本、美国大约占80-85%,英、法、德等国占50-65%以上。
在我国多数科技成果仅仅是纸上的惊电,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抓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载机制的建设。为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改善科技转化运载机制的七个重要方面。
一、强化企业的技术需求机制,增强科技转化的内动力。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企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的程度。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不可能从根本上关心技术进步。因此,只有从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入手,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利益主体和法人实体,才能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根据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变化,不断采用先进技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使主体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的建立,国内外企业之间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中真枪实弹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面对国内国际两个风急浪高的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更应认清形势,真正认识到由于当代生产需要的技术综合性加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单靠自己研究开发新技术就能奏效,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大量吸收、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企业利益机制的不断鞭策下,产生强烈的吸收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
二、强化宏观管理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的综合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要靠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激发科技转化的内动力,而且还需要加强宏观管理的调控力,强化科技转化的宏观管理机制,才能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活而不乱,快而有效。特别是在人类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今天,当代科学正朝着愈益精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日益显示出综合性、整体性的趋势。20世纪的重大科研课题,常常带有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攻克它们往往需要庞大的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和复杂的技术程序,要求测量的参数也往往是一整套的技术指标。加之科技情报的迅速膨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及社会后勤服务、劳动结构和继续教育等问题,也使得科学家个人再也难以独立应付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在生产过程的主要功能也逐步向组织、管理的方向转化,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决策,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技术越发达,社会就越需要现代化的宏观组织管理。技术发展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对宏观组织管理的技术和技巧要求也越高。因此,充分发挥权力、计划的优越效应,组织科技转化“大合唱”、“硬着陆”、“高效益”,已成为强化宏观管理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综合力的目标所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加强了对科技转化的宏观管理和协调。1982年,日本开始实施以研制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子计算机为内容的“生存战略”计划;1983年,美国从军事用途出发,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星球大战”计划;1985年,西欧小七国提出了改变欧洲高技术落后险境的“尤里卡”计划。在我国,也根据本国国情,通过组织“六五”、“七五”连续科技攻关的实施,为国家重点建设、技术改造提供了一批重要技术设备,各主要产业部门的设备水平和生产能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发了一大批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并在若干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践证明,强化宏观管理机制,大力协同组织科技攻关,提高科技转化的综合力,对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稳定迅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应在认真总结“六五”、“七五”及“八五”前期强化科技转化宏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力吸取世界各国科技转化宏观管理的先进经验,统一规划,协同作战,将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密切结合,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按专题合同定期拿出成果的联合攻关。这是一个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崭新的道路,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一。
三、拓宽资金投入机制,增强科技转化的推进力。
科技投入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同时又是一种高风险的投入。因此,要保证科技的高产出,就必须保证对它的高投入。增加科技投入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保证,科技转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尽了很大的努力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0.7%左右,但这只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1991年为例,日本、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2.8%和2.8%。
根据我国的国情,要解决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拓宽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改革,形成国家财政、银行信贷、企业、民间、国际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下决心进一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开发阶段的经费投入,应为基础研究阶段的十倍。
二是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科技转化工作。一方面银行应多争取技术开发贷款指标,并实行优惠利率;另一方面,可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指标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
三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基金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科技开发基金如占企业产品销售额的2%,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发达国家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已达5-10%。我国必须采取措施,争取在二、三年内,使目前没有开发经费的企业达到政策规定的1%;已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的企业要提高到2%;在国民经济中起关键作用,列为优先发展领域的企业,应达到3%;技术密集型企业要达到5%以上。
四是创办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公司,设置技术创新风险基金。许多科技成果离生产产品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必须进行一次开发。这种开发投入较多,又带有一定的风险,使企业望而生畏。为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驱使企业大力吸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应创办股份性质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从多渠道筹措风险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资助那些积极吸纳具有市场前景又有风险的先进技术成果的企业,为企业分担一部分风险。
五是加速企业资产折旧,用于技术装备和技术改造。发达国家企业在维持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投资中,折旧费占很大比重。据有关资料,美国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有70%来自企业资产折旧。我们也可以实行适当的高折旧政策。
六是积极进行股份有限上市公司试点,大胆引进外资。有条件的少数企业,可积极进行股份有限上市公司试点,向社会广筹资金,借以增强科技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有的企业还应大胆引进外资开发高新技术成果。
四、发展技术市场机制,增大科技转化的辐射力。
科技转化的中介形式有多种,主要有技术合同制、技术市场、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孵化器方式、技术引进、技术合作、许可证贸易、合资经营等。其中,技术市场中介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已经并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发展技术市场机制,是增大科技转化扩散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我国技术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发展水平还不高。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一是要鼓励一切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充分进入市场;二是要制订和完善市场法规,促进技术市场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保证市场平等竞争,健康发展;三是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信息发布、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服务、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激发需求主体对科技的需求力,引导其及时吸纳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五、疏通吸纳机制,减少科技转化的阻滞力。
经济部门是吸纳科技成果最多的部门,优化其吸纳环境,疏通吸纳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科技转化的阻滞力,是搞好科技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主要应协调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协调好科技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关系。多数供给主体如科研院(所)和高校,因缺乏中试设备和资金,不能如愿进行中试工作,而多数需求主体如企业,又因科研力量较弱而缺乏科技开发能力,因此,中试环节的“接口”作用不能发挥出来。
缺少中试设备与资金的科技部门和高校,要尽力挖掘潜力,建立自己的中试基地,主动向企业靠拢,使科技“长入”经济;科研力量较弱的企业,也要主动向包括部分基础技术研究在内的科技开发方面延伸,尽快建立起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筑巢引凤”,吸引科技供给主体的科技人员进去搞科技开发。
二是要处理好科技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领域,仍然拥有强大的优势。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到1988年,99%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的全世界两万多家跨国公司,就经营70%的世界技术转让,控制着世界所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80%以上。因此,要想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突出抓科技引进,启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抓科技引进的同时,必须注重消化、吸收、创新,这样,才能用较少的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结合国内的先进科技成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摆脱老是步别人后尘的被动局面。日本之所以能在一个不很长的时期,成为第二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七个世界发达国家之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积极引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十分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0年-1975年,日本引进国外技术25777项,其中80%以上是技术专利和图纸。在这期间,用于消化、吸收和推广引进技术的资金,高于引进费用的数倍。
三是处理好一般科技引进和高新技术引进开发的关系,不断改善科技转化的物化条件。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处于关键地位。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谁能在高技术及其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谁就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拥有主动权,谁的综合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战略目标,要加快发展,不断地上新台阶,就必须在高新技术的优势领域有所突破,逐步取得与发达国家有竞争能力的地位。我们在抓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着眼长远,不搞短期行为,不搞急功近利,要严格按照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老企业和传统产业,改善和创造科技转化的物化环境,使设备、装置、工艺流程、种养加工等条件更加适应科技转化的要求;在战略目标上,要瞄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开发,加强与国内外的科技联系,努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是处理好发展规模经营与稳定、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的关系。80年代农村改革的功劳主要在于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亿万承包农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就了数量宏大的市场主体。但是,极度分散的农户经营,狭小的农业生产规模,限制了农业机械化;过剩的廉价劳动力阻碍了智力劳动对体力劳动的替代。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抑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90年代的农村经济,应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农村支柱产业。这些规模经营的农村支柱产业,要因地制宜,可以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也可以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还可以是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服务体系。这些农村规模经营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广大农村科技的推广应用,科技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途径。
六、优化人才机制,增大科技转化的承载力。
在当今世界,谁争得人才,谁就能抢占高新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占领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日本在人才竞争中占优势,因而在经济竞争中也占上风;从国内讲,广东近年来在人才竞争中成效最显著,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90%以上,因而经济发展也就最快;从工业企业说,乡镇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独占鳌头,因而它迅速异军突起,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我们要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也必须重视人才的竞争,优化人才机制,以增大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承载力。当前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更好的地创造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特别是为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其次,要下大决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切实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更大地改善它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它们报效祖国和人民,搞好科研与科技转化工作排除各种障碍;最后,要在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和防止人才继续流失的同时,更好地制订有较大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科技人员回国工作,逐步壮大科研队伍,减轻科技人才不足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
七、振兴教育机制,增加科技转化的原动力。
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出现了十分令人忧虑的现象:许多教师忙创收,忙挣钱,正规学生的教学受到冷落;不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和热门专业的教师纷纷“跳槽”严重流失;加上老教师的自然“退役”,致使不少急需的课程无人教,热门专业教师奇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无故缺课等违纪现象有增无减,校园内“经商”、“恋爱”、“厌学”之风日盛。
面对我国教育的此情此景,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纷纷告诫我们:如不迅速采取断然有效措施,中国教育将可能出现十年“文革”给中国教育造成“断层”以后的新断层,我们将会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我们应审时度势,在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不失时机地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全局,而且影响着它的未来。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此,全体国民,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真抓实干,务求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措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经费。教育投入应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但国家投资仍然是最主要的。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世界上属下等水平。目前教育界存在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各式各样“创收”对教育的冲击,和教育投入少密不可分。《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很难设想,没有一支宏大的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会有教育的振兴。目前教师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下降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工资偏低。特别是最近的工资制度改革,除正教授的工资有较大的提高外,其它职称教师的工资相对偏低,难怪他们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跳槽”找出路了。因此,绝对地提高教师工资,是稳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前提。将教师工资提高到当教师不仅是人们普遍崇尚的职业,而且也是人们普遍羡慕的职业之时,才是真正达到稳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之日。
三是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必须随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提高,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改变过去倾向于研究型、传播型人才培养,转为侧重技能型、科技转化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上,改变过去实践性环节薄弱,大力强化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队伍的结构上,改变过去应用型人才不足,建立以教学为主的教学队伍,以科技开发或科研成果为主的教学研究阶伍,以科技开发或科研成果二次开发并形成商品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队伍,大力发展科技开发与科技产业,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