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

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

刘笑明[1]2003年在《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相关的资源为开发素材,把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交叉性产业,它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的出现顺应了世界性旅游需求向个性化、参与化、生态化转变的趋势,其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引发了国内新的投资热潮。观光农业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生态旅游为本底,其资源的遍在性、目标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强烈的参与性,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予以指导,才能获得健康、持续发展。 全文分为理论和实证两部分。 在理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然后根据国内同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区域观光农业在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综合区划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 在实证部分,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西安市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区域布局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农业基础、旅游业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对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对发展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对西安市观光农业市场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目标市场主要以西安、咸阳两市城市居民为主,并对游客规模作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再次,对西安市观光农业区域布局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化研究,提出了总体发展格局,确定了今后的重点发展区(带)及发展类型。最后,针对西安市实际情况,指出了其观光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观光农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其区域总体布局的定量化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西安市为对象,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进行规划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刘笑明, 李同升[2]2005年在《区域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地理学中的综合区划理论和旅游学中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为区域观光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以西安市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 ,提出了其观光农业发展“叁环二区四带”的空间格局。

裘莉娟[3]2007年在《西安市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总体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在文章中首先总结了国内外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希望对西安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主要的类型、特色的观光农业产品和发展趋势,可为我们发展观光农业带来不少的经验;其次提出了利用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综合区划理论、增长极理论、旅游学中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来指导区域观光农业布局,有了这些理论武器,观光农业的布局将更具有科学性,区位理论、综合区划理论指导观光农业按照一定的地域规律分布,增长极理论指导观光农业正确确定增长极易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环城游憩带理论指导观光农业确定重点发展地区,静观生态学理论指导观光农业总体布局的原则和观光农业详细规划的原则;最后,在全面分析了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农业基础、旅游业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基础上,认为西安市周边地区发展观光农业条件良好,时机成熟,但存在无序发展、层次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西安市观光农业的总体发展格局,将西安市周边地区的观光农业划分为五个区:山地森林景观农业观光区、台原水土保持农业观光区、平原民俗文化农业观光区、都市高新农业观光区、沿河水景渔业农业观光区,并确定了重点发展区域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类型,并结合周边主要景点形成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带。针对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观光农业发展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观光农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其区域总体布局的研究不多。本文以西安市为对象,进行的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进行规划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马瑛[4]2003年在《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众旅游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旅游阅历的丰富,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于是,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交叉的边缘新型旅游项目——观光农业旅游应运而生,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经规划设计建设成能够吸引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对观光农业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回顾了国内外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探讨并总结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指导理论和开发原则;其次,通过对西安市各区县的实地考察,针对西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的现状,阐明了西安已具有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条件和必要性;最后,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提出了西安作为中国着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应该如何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问题。 全文共分八大部分: 第一部分,较为系统地对观光农业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回顾了国内外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提出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包括农业区位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旅游经济学理论等。 第叁部分,总结了观光农业旅游的特点并提出了开发的一般原则。其特点有:生产性、季节性、地域性、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各地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市场导向,注重营销、注重效益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开发的原则、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第四部分,从叁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地划分了观光农业旅游的类型。从农业结构的角度把观光农业划分为六个类型;从开发形式的角度把它分为四大类型;从旅游功能的角度把它划分为七大类型。 第五部分,分析了西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矛盾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等五大方面提出西安有必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并从政策条件、区位优势、农业基础条件、旅游产业规模等方面论证了西安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第六部分,在总结分析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界限范围、提出了其规划开发的指导思想。在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西安市观光农业旅游应遵循的特定原则以及农业旅游的地域模式。 第七部分,重点构建了在西安城郊建设“叁园”、“两区”、“一带”的开发框架。从西安现有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提出围绕西安市区开发建设圈层结构的农业旅游区,分别构建位于西安市近郊、中郊和远郊,形成依.托自然型、城郊农业型、农业高科技型、着名旅游景点型等多种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第八部分,分析了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定位和宣传促销等问题。从现有的西安旅游业客源市场构成中,定位了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形成了一级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以及机会客源市场;在促销的方式中,提出了联合促销、广告促销、宣传品促销、节庆促销等多种具体促销方式,以保证发展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效益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门〕对观光农业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首次较全面的总结了发展观光农业应该遵循的理论基础。()从多角度客观地对观光农业进行了重新分类。()在对西安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项目进行系统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开发原则。(4)较为系统地勾画出了西安市观光农业旅游的单体项目,首次提出“叁园”、“两区”、“一带”的厂发构想。

刘笑明, 李同升, 杨新军[5]2005年在《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根据观光农业的布局要求,并通过专家咨询,选取了15个不同的指标建立起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200个乡镇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这6种类型乡镇发展观光农业的适宜性及适宜发展的项目类型各不相同。最后,根据有关区划原则,在分区聚类结果之上,在空间上将西安市观光农业划分为“四带两区”,并指出了各自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类型。

高林安[6]2014年在《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乡村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显示着显着的正面政治、经济、文化效应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生态等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其生命周期长短。陕西省地域辽阔,下辖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负面效应各具特点,面对这种情况亟需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综合应对。适应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系统的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管理的方法,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要求,以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要求的和谐统一,在众多领域都有其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开发在对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涉及到如何进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会利益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适应性管理理论无疑能提供有力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动态性与适应性管理的动态管理模式相结合,以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目的地为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梳理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收集与多途径数据采集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陕西省各市、区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为空间分布单元,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评价、研究,针对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态势,架构了各市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的政府管理、自身管理、产品供给与需求管理、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管理、空间布局规划管理、人才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适应性管理框架,推动陕西省乡村旅游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本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立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评价。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第叁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之一,阐述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经营现状等,对总体需求、供给、效应、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为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诊断打下基础。第四章、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对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征、社区居民影响感知、态度、供给系统、环境承载力、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评价,认为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起步阶段,延安市、榆林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探索阶段。第五章对处于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存在问题进行诊断,针对诊断问题从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方面提出适应性管理方案。反馈、实施方案,对方案应用进行监控和评估,根据结果提出调控对策,结合方案与调控对策进一步调整方案,最后架构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城市、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适应性管理框架。第六章为研究总结部分,阐述了基本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与以后研究的方向。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一线调研+实践应用”的模式,架构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有效降低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延长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探索了适应性管理理论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丰富、深化了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研究,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论文中所构建的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也可为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传时[7]2011年在《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郊乡村旅游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就业非农化的先锋产业形式,是促进现代城乡文明交融和共同进化的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快速城市化中的用地竞争、从业人员及乡村城市化、社区发展与乡村性特色保持等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城郊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与空间组织、城郊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城乡文化演进中基于“乡村性”的产品开发与空间组织策略与路径等问题,对研究城乡一体化中的城乡经济互动、城乡景观融合、城乡休闲产业链、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动态。第二部分:第二章总结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四、五章从理论层面分析城郊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与空间组织、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基于“乡村性”的产品开发与空间组织策略与路径。第叁部分:探讨西安市城郊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第六章)、空间组织与优化方法、路径与策略(第七章)。第四部分:结论(第八章)。主要结论:①从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来看,在城郊旅游发展中的乡村旅游布局有两种主要形式:借助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聚集的力量,建设与发展城郊旅游小镇;因地制宜在城乡用地功能体系中开发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在城乡用地功能体系中开发乡村旅游,将形成新的城乡休闲产业体系下“串珠放射”+“圈层环状”的城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按照城市化进行的影响程度与城乡居民休闲体系进行新的空间组织,在传统乡村旅游中分离出城郊都市型乡村旅游景区与产品,构建城郊都市型乡村旅游与乡村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产品配置。②运用遗传算法和CA模型研究发现,城市空间扩展与乡村旅游开发具有区位选择的趋同性和竞争性,表明纳入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性。③基于“乡村性”的产品开发与空间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地域文化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旅游“乡村性”保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把城郊都市型乡村旅游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结合起来,使城郊都市型乡村旅游社区成为城市生活空间、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实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保持。④西安市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与发展基础,但主要存在城市休闲需求多元化与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的矛盾、城郊乡村旅游经营与利益分配模式的矛盾、乡村城市化下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城市空间扩展下的城郊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困境、乡村社区发展与乡村特色矛盾等五方面问题。⑤从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城郊农业功能、城郊休闲旅游功能、城郊生态功能、城郊的城乡建设与发展等功能出发,西安市城郊乡村旅游在都市型乡村旅游和乡村性乡村旅游两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空间位置和产业类型划分为叁个亚类、四个区域。乡村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组织应该由“市场分析与线路耦合结构”理念和思路入手,旅游景区定位应由“线”带“点”、由“点”靠“线”体系构建原则、极化原则、组合现代舒适原则,对西安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空间重构和再组织。从长远来看,把城郊都市型乡村旅游社区纳入城市社区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中,有利于城乡文化多元化、城乡地域空间公正、城乡社会融合,有利于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地域文化传承和“乡村性”保持下的可持续发展。

李同升, 刘笑明[8]2003年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布局与园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相关的资源为开发素材,把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交叉性产业,它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顺应了世界性旅游需求向个性化、参与化、生态化转变的趋势,其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引发了国内新的投资热潮。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生态旅游为本底,其资源的遍在性、目标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强烈的参与体验性,要求在其发展与规划设计中必须有可靠的理论指导。

陈春霞[9]2012年在《西安市长安区观光农业规划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农业大国,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并且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田景观多样,丰富的田园文化为我国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观光农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从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发展观光农业不仅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实现农业的高效性,带动农村住宿、餐饮、运输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和城市的文化交流,加快科学技术的传播和运用。消除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未来都市的发展留出预备地。本文从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总结归纳,结合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理论,梳理界定了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和外延、观光农业的类型、特征等基本属性,从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依据、原则、内容、功能分区和景观规划等方面,探讨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及建设思路。1、我国的观光农业园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以下特征:生产性,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参与性,观光农业让游客体验了农村生活、参与了农业生产活动,在观光游玩的同时学习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娱乐性,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为了让处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人们能够放松精神,享受乐趣。而观光农业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修建游乐中心、表演场等供欣赏和取乐;生态性,观光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观光农业园的类型很多,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把观光农业园总结归纳为观光农园、民俗观光园、教育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旅游村、主题农业园这5种类型。在建设观光农业园时,应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实际条件建设合适的观光农业园。3、在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要以生态性、特色性、多样性、参与性、经济性等为规划原则。4、长安区观光农业规划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发展集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观光农业。建立以农业生产与示范为主导、农业观光休闲为补充、新型生态村镇为支点、农耕文化氛围营造为烘托、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为保障、生态景观营造为润色的观光农业体系。把长安区观光农业建设成中国观光农业产业的第一区、中国农业工业化的排头兵、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快乐田园、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并具备生产示范功能、科普教育功能、观光游憩功能、文化宣传功能等功能。最后,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中,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园区项目的背景、概况、优势条件和发展现状,确定了长安区观光农业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总体布局规划与功能分区等,用观光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论文研究对今后的观光农业园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静[10]2008年在《古都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都市农业是适应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型的农业形态,近年来在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内的许多大中城市已有很大发展。开展都市农业的调查研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古都西安而言,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理论价值。论文首先概括了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分类,从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为西安市都市农业提供参考。主要对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进行现状分析,把握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基础、制约因素、机会及产业选择。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适合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进行定量评价,得出结论认为,西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尚处于建设阶段。接着对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发展模式之后,确定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本文尝试研究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与叁大产业的关联度,从而分析都市农业发展对叁大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西安市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包括:优化都市农业布局;扩展其功能结构;创新运行管理体制;规范土地;制定高起点的发展规划并构架相应的信息网络等。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在对策中首次提出,将都市农业发展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为城中村的改造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也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领域。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 刘笑明. 西北大学. 2003

[2]. 区域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J]. 刘笑明, 李同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西安市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总体布局研究[D]. 裘莉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 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研究[D]. 马瑛.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5]. 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J]. 刘笑明, 李同升, 杨新军. 人文地理. 2005

[6].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D]. 高林安.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 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 张传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8].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布局与园区规划设计研究[C]. 李同升, 刘笑明. 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3

[9]. 西安市长安区观光农业规划探索与实践[D]. 陈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 古都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刘静.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