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调查:“家访”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访论文,该不该论文,舞台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上半年,南宁市教育局下发了红头文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把家访活动重新推到教育工作的前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海闸北区123所学校联合举办“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号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学生家里实地考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几乎同时,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市的一些学校流行起“电子家访”来,老师向家长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或是QQ号码,方便家长与老师在网上沟通;南京更是开通教育网络“一线通”,全力打造家校互动平台,据说,这种颇富现代特色的沟通方式很受年轻家长的欢迎,大有取代上门家访的趋势。那么,上门家访这一传统的方式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21世纪的家访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家访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刊采用问卷、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新闻调查。
调查统计显示:欢迎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占46.8%,不太欢迎的占41.5%,不欢迎的占11.7%;赞同上门家访的教师占43.4%,不大赞同的占20.7%,反对的占35.9%;希望老师上门家访的学生占27.9%,反对的占72.1%(其中初中生占81.2%);在1319份有效问卷中,赞同电子家访取代上门家访的占39.6%,赞同两者同时存在的占31.3%,反对电子家访的占29.1%。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许多尖锐的意见、殷切的呼唤、无奈的心声和感人的故事,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
老师心声
上门家访,想说爱你不容易
◆刘老师(男,某中学教师,班主任):
现在,老师上门家访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很多老师都执这种看法。
去年中考前,为了缓解学生压力,也为了联合家长共同给考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备考环境,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也算是对三年中学生活的总结。那一段真的很辛苦,下班后要跑三四家,在每家待上一个时左右,每天都半夜才回来。表面上,家长们都热情接待,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并不十分欢迎。刘晓蕾(化名)家刚刚装修过,父母都是很讲究的知识分子:木地板,进门要先换鞋;新沙发,扶手上铺着洁白的垫布……让我很不自在。刘晓蕾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看得出她父母对家庭教育很自信,认为女儿考高中是自己的事,学校只是竞争的场所。而且,我还看得出,主人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又特别强调个人隐私,业余时间不大喜欢被打扰。我觉得自己成了不速之客。这样的家访让人感觉很不好。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对家访也就望而却步了。
我还遇到过更令人尴尬的事:个别老师没有师德,收受家长礼物,搞得老师去家访都有了嫌疑,好像是变相收礼似的。从家长方面讲,送礼也不好,不送礼又怕落于人后,两下里为难。其实,老师也怕家长误以为家访是上门索礼,被人看扁的感觉并不舒服。
所以,现在老师对家访普遍感觉进退两难。我以为,上门家访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有什么急事需要联系,打个电话也能解决问题;再说还有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老师和家长一样可以当面交流。
◆黄老师(女,小学四年级教师,班主任):
家访的目的是得到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老师、家长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把家访等同于“告状”。我到很多学生家里家访过,一半以上的家长第一句话就是:“孩子最近没给您添麻烦吧?”或者干脆说:“我的孩子调皮,犯了错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弄得我啼笑皆非。遇到这样的事多了,我就想:家长是不是不欢迎老师家访啊?
学生对老师家访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成绩好的学生热情欢迎,期待老师到家中去表扬自己,好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则忧心忡忡,神情紧张,生怕老师到家里告状,甚至担心遭受皮肉之苦。
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李明军(化名)是我班上的学生,平时调皮捣蛋,上课不专心听讲,挨的批评就多一些。有一回例行家访,我表扬了李明军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感谢家长的配合。李明军的父母专注地听着,一脸迷惑,摆出准备好等着听下文的架式。告辞时,李明军的父亲问:“没了?”我问什么没了。他问:“这孩子最近没惹祸?”我严肃地反问:“这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惹祸?”从他疑惑的眼神里,我看出了这样的潜台词:孩子没惹祸,您来干什么呢?后来我从李明军嘴里了解到,那天我走后,父母审他审到夜里10点多,问他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让老师都不便开口?最让我伤心的是,李明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老师,以后您别去我家了,就是表扬我也别去。”
这件事后,每次我去家访,特别是到学生成绩较差,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里时,都坚持学生本人在场。事实上,家长、老师、学生“多边会谈”式家访效果最好,大家开诚布公,老师有喜绝不漏报,有忧诚恳指出,当场研究改进办法,这样,家长不易冒火,学生打消顾虑,而且以后明显敢于接近老师了。
我劝告所有准备去家访的老师:要上门家访,但不要告状。
邱老师(男,陕西某希望小学五年级教师、班主任):
用网络、手机或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在我们这里根本行不通,因为学生家里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上门家访,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被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家访,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受到很大影响。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家访。首要任务是保证生源,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其次是收缴学费,这让我和家长都很尴尬,好像我们是来“收租子”的。学生家里都很穷,孩子常常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收学费是相当敏感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明显感到自己很受尊重,但不受欢迎,而我能做的,是尽量不当着学生的面收学费,贫困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特别强。第三项任务是给学生补课,不按时到校上课的学生太多了。
为了改善与家长的关系,老师们想出了好多办法,每次去家访,都捎带着给家长们带去致富知识的书籍、宣传册页或其他有用的信息,耐心讲给他们听。慢慢地,家长们开始改变了对老师的态度,知道我们是诚心诚意帮助他们的。放寒假前,我们几位老师挨家挨户给学生家长写春联,主动做家长的朋友,效果很好。我们的心愿只有一个:让自己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家长苦衷
热情欢迎,但害怕总是难免的
◆余女士(杌关干部,家长):
电子家访跟上门家访比,效果差远了。当面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更容易达成共识。老师来家访,家长首先感觉到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因为他们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要自己贴车费。就凭这一点,绝大部分家长对老师是充满感激的。这也是家庭、学校联系的温情纽带。
教育方法的细节,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不是电话里能说清的。当面能谈得更充分,还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毕竟有些事情,尤其是女孩子青春期的情绪异常、生理变化、电话里更不好谈。
因此,我赞成上门式家访。电话联系当然也欢迎,但那是应急方式。
◆关先生(公司总经理,家长):
我的工作很忙,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即使回到家,也想一个人静一静,不想再被打扰。我儿子的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如果找上门,多半没什么好事。我感谢老师的敬业精神,同时也在内心祈祷:老师千万不要来我家!不是反感老师来做客,而是老师不来,说明我儿子这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情况”,我也就放心了。
不是我不关心孩子,我经常主动与班主任电话沟通,打探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孩子的在家情况。时代进步了,传统的家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嘛,要是现在还使用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徐女士(家长,个体商贩,城市外来流动人员):
我家是租赁的房子,在市场附近的偏僻小巷。如果老师来家访,会很不好找;就算找到了,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知老师会不会笑话我们?大人失了脸面也就算了,我怕家里的寒酸给孩子造成更深的自卑感。还好,老师还从来没有家访过。
孩子细语
老师老师,求您千万别告状
◆小磊(化名)的一篇周记(小学四年级男生):
最近我比较贪玩,学习退步了,期中考试英语不及格,数学和语文只考了80多分。爸爸很生气,狠狠打了我一顿。妈妈来劝,爸爸就对妈妈发火,怪妈妈不管我。他们吵架吵到半夜,还说要离婚。我很害怕,为什么爸爸老打我,还说是为我好?为我好就一定得打我,就一定要闹离婚吗?
今天下午放学时,班主任秦老师让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晚上到我家来家访。我很害怕。秦老师说,家访是为我好。她不会知道爸爸的力气有多大,拳头有多狠!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一起等候秦老师的到来。我知道秦老师一定是来告状的。她要是把我前天打架的事告诉爸爸妈妈,今晚我肯定还要挨揍。我恨爸爸,我恨秦老师。
秦老师来了,三个大人在客厅里说话。说我的“问题”。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竖着耳朵听。
秦老师:“最近小磊学习退步了,还和同学打架:“——唉!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都是一伙儿的,在交流惩罚我的办法。
秦老师:“小磊小小年纪,打架下手特狠,不像是个孩子。让大人看了害怕。”——秦老师夸张了,我没那么坏,再说第二天就和好了,还是我先道歉的。她为什么不说这个呢?爸爸一直沉默着,肯定是在生气,我知道,等一会儿秦老师走了,他会用拳头把火发泄到我身上。
秦老师:“听说,小磊打人是跟爸爸学的,是这样吗?”——咦?秦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我听到爸爸不好意思地打哈哈。秦老师没有跟着笑,开始批评起爸爸来了,不一会儿,妈妈也帮着秦老师,开起了爸爸的批斗会。哈,真开心!可是,爸爸失了面子,等一会儿会不会更狠地教训我呢?
秦老师走后,我没有挨打。妈妈说,爸爸以后不会再打我了。妈妈没有给我提什么要求,但我知道,以后一定要用功学习,在学校表现好,让他们放心。
我要一辈子感谢秦老师,欢迎秦老师随时到我家作客。
教育局长坦言:
与时俱进,家访亟待制度化
◆饶先生(某市教育局副局长):
我市教育局提倡教师上门家访。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从实际效果看,家访受到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欢迎。
别的省市在家访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去年,上海市闸北区内123所学校共同举办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有5945名教师参与,占全区教师总数的95%;被访学生69071人,占学生总数的80%。活动建立起家访档案15288个,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跟踪学生的行为、心理发育提供了感性依据。同时为教育课题研究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打下了基础。南宁市教育局出台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我市正在组织研究,准备参照制定更详细的家访规章制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家访完全是教师的义务劳动,目前还没有听说学校给老师家访报销加班费和车费的。针对这个问题,教育局专门研究过,考虑到这笔开支累积起来可能非常庞大,而我市教育经费还很紧张,此项提议只得缓行。
教育专家提醒
家校互动,不能忽视学生心理
◆肖女士(某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副教授):
老师上门家访,不仅是解决眼前的一两件事情,最主要的是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增进信任。这既对学生的成长有益,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不过,家访的时机选择很有学问,除了不选在吃饭的时间,事先备好家访预案,事先通知以外,特别要避免在学生刚犯错的时候上门家访。否则容易给学生和家长造成精神压力,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与此相反,不见面的“电子家访”倒是可以避免情绪紧张,而且省时省力,当然也应该提倡,不过,两者是彼此补充的关系,不可能完全替代。
◆郝先生(21世纪青少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家访应该形成制度,定期进行,不要让学生和家长猜来猜去,更不能成为老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另外,家访不应该避开学生,否则,孩子会情绪紧张,无助于师生关系,家庭气氛的和谐,更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电子家访”虽然便捷,但一般情况下是避开学生的,试想,“今天我跟你们班主任通过电话了”,孩子们不是照样要紧张吗?老师不是更有告状嫌疑吗?因此,还是上门家访来得光明磊落。
本刊寄语:
传统与现代,何妨兼容并收?
采访中,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真诚而积极的合作,我们深切地感到,他们的真诚也是对家访这种传统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焕发魅力的期望。同时,他们倾诉的苦衷和烦恼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诚如家长余女士和黄老师所言,家访是联系老师和家长的温情纽带,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它的亲和力、现场感和交流的充分性是不可替代的,对全方位关注孩子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网络、手机、电话、传真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无疑给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提供了方便,有时候还更精确、更及时。但若以此宣告上门家访退出历史舞台,恐怕为时过早。中国经济落后地区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且,不见面的“家访”是否会造成学校和家庭的脱节呢?是否会加剧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呢?
第三、家长会是现在学校普遍采用的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但它不足以涵盖沟通的全部。如果说家长会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工作甘苦,那么正好证明了老师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四、社会的文明进步给家访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引起老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家庭隐私权、学生心理问题、家访的制度化、老师的业余劳动是否应该给以经济补贴等问题,都有待关注和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家访的实际功效和成果的积累也有待合理利用。这方面,上海闸北区的“万名老师访万家”活动做出了榜样。如果家访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科研机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那么反过来,在不远的将来,教学科研和教育改革也一定会为现代家访提供科学的指导。
链接:
【新闻一】南宁:市教育局出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
这份红头文件对教师家访活动做出了12条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班主任每学年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三年内对全班学生普访一遍,对有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要常访、多访;任课老师每学年要对所教的15名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络,但不能随意采用电话通知、带字条或口信等形式,请家长到校或到自己家里反映学生的情况和指责学生或家长。
(据2003年5月19日新华社)
【新闻二】武汉:兴起网上家访热
湖北武汉市的一些中小学近期启动了“网上家访行动”计划,规定老师必须每天收看邮件,每周给每个家长发邮件,对家长的每一封邮件都要及时回复。此外,学校还针对青春期学生疑惑多、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要求老师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允许学生在网上隐藏身份与老师聊天,老师则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帮他们解决问题。
(《中国中学生报》929期)
【新闻三】柳州:市二十六中家访制度
(1)一学年内班主任必须遍访学生家一次,一学期内至少家访一半以上学生(初一新生入学一学期必须遍访)。
(2)学生因病、事假或有突出成绩,或发生问题,应及时家访。
(3)家访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学校领导密切配合。
(4)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谈话中心,考虑恰当的谈话内容,并做好家访记录。
(5)家访时,谈话的态度要诚恳、耐心,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
(6)家访时要注意其家庭环境、家长心情、学生在场与否,酌情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
(7)每班学生都应配备家校联系本,班主任每周五填写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周一查阅家长意见。
(8)班主任和家长应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及时通报双方情况,班主任应主动电话家访。
(9)班主任每月底前将当月家访次数上报政教处,以便考核。
标签:李明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