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升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262100
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较多,CT检查在此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不仅能确定阻塞部位,绝大部分还能明确梗阻原因,现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两年来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阻塞性黄疸19例分析讨论。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有2例作了低张上消化道造影,1例作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材料和方法
19例中男13例,女6 例;年龄24-76岁;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为上腹痛,乏力,巩膜及皮肤不同程度黄染。
采用GE Sytec—2000i全身CT,矩阵360X360,扫描条件为120KV,100MA,3.6秒,层厚层距各5或2mm扫描,部分作间隔重迭扫描。常规扫描前半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800ml充盈肠管。所有病例均做了增强扫描,采用60%复方泛影葡胺100ml加压静脉快速推注法,仰卧平静呼吸屏气后扫描,有的病人根据需要右侧卧位扫描。
结果
1.胆总管结石:8例,其中高密度结石6例,软组织密度结石1例,混合密度1例,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环影逐渐变细,官腔内高密度结石与胆总管壁间环形水样密度区。肝内胆管扩张5例,有3例仅见肝门部胆管扩张;合并慢性胆囊炎3例,胆囊结石1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1例。
2.胰头,壶腹部肿瘤:5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2例,表现为胰头钩突增大,轮廓不清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强前后密度不均,扩张胆总管环突然中断或不规则变形;有3例胰头出现双环影,胰管扩张,1例十二指肠内有软组织密度充缺。
3.胆管癌:2例,分别在肝总管和胆总管末端。表现为胆管行走区软组织块,扩张增粗之胆管被肿块占据,强化呈均一密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肝门转移:2例,分别为胰腺癌和原发肝癌转移;肝门有不规则肿块。肝内胆管根部扩张,增强后肿块密度不均,边缘不清,邻近胆管变形移位。
5.胆总管囊肿:1例,肝门区直径约5cm类圆形囊性肿块,边缘光滑,壁厚,增强后无变化,肝内胆管轻扩张。门静脉及胰腺移位。术前CT及B超怀疑胰腺假性囊肿。
6.胆总管炎:1例,胆总管扩张,下端官腔内密度不均,管壁增厚,有慢性胆囊炎,术前误诊为胆总管结石。
讨论
文献报告应用CT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梗阻部位相当准确。一般情况下临床上有黄疸出现,胆管一定有扩张改变。肝内胆管根部扩张常常早于肝内胆管系统,所以有学者建议细致观察肝门部位有无胆管扩张对判断胆道有无梗阻帮助较大。本组有2例仅显示肝门部扩张,肝内胆管正常。胆道扩张的程度与病因有一定关系,肿瘤性病变所致的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较明显,非肿瘤性病变所致的梗阻则胆管扩张相对较轻。这是由于肿瘤性梗阻多为完全性,其他性质的梗阻则多为不完全性。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与梗阻病因有关,良性梗阻性黄疸发病急,程度长,多数为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常在腹痛后出现黄疸,多为间歇不完全性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病缓慢,病程短,多为持续无痛性黄疸,呈进行性加重,详细了解病史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CT对梗阻部位的判定主要结合邻近解剖结构及造成梗阻原因的密度来综合分析,梗阻部位的判定对病因确定也有帮助,如肝门部的梗阻常常为转移瘤。胆囊大小对梗阻定位帮助不大,在胆结石,胆管炎所致阻塞中表现更不明显,因为常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壁纤维化使其丧失了扩张能力。低位肿瘤性阻塞胆囊多较大。
CT对胆道阻塞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文献报告在80%左右,本组大致相同。一般认为扩张胆管的突然中断或变形是肿瘤性阻塞的可靠征象,有的胆总管内等密度结石也会出现胆总管的突然消失,所以我们认为在阻塞点采用薄层扫描,仔细观察管壁及官腔内结构,密切结合其他影像检查则会大大提高阻塞性黄疸的定性诊断率。
参考文献:
[1]王占立:梗阻性黄疸的CT检查中华内科杂志
[2]周武坤: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李子平: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四步分析法,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4]曾其祥:梗阻性黄疸的CT分析,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
[5]李果珍主编,临床体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文作者:于东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胆管论文; 黄疸论文; 总管论文; 密度论文; 结石论文; 肿瘤论文; 肿块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