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与特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与特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完善的进程和特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十周年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进程论文,中国共产党成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5-0113-0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我们党不仅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设了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尊严的生活;而且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正确指导思想。本文试图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完善的关系作一些探讨,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的事业,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创新,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我国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起步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既要纠正毛泽东这样一个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的伟大领袖人物晚年的错误,又要肃清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流毒,还要排除维护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志设置的种种障碍,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真是任重道远。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理论家的过人智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路线是制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基础。因而拨乱反正是首先从思想路线上开始的,他带领全党严厉批判了林彪、江青反党集团歪曲、割裂、篡改毛泽东思想的罪行;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1]42-43他坚定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1]190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质上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的。邓小平严肃地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政治压倒一切”、“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错误观点,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1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果断做出了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就是纠正“左”的思想影响下搞乱了的问题,建立同新时期政治路线相适应的组织路线。组织路线上拨乱反正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纠正冤假错案,处理遗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决心很大,他说:“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1]147他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我们的事业“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1]192-193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了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是在时代和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开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正是根据这个新的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确定我们党的理论、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时代精神。

邓小平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中国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作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实践基础。

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都要求人们的思想和精力由战争转向和平,由革命转向建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新国情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策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是发展、改革、开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14年的时间,得到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肯定,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并精辟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再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也就是说经过近20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理论的无比正确性。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郑重地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9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3]8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中国充满生机,日趋繁荣富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事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起,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已经铺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条件下,在邓小平还健在的时候,成为全党领导核心的。他们肩负这一重任后,就明确表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4]636从而更加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的头脑,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增强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提出的理论,没来得及完善的,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于邓小平没有来得及完成的科学设想,在新的实践中努力促成其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原则没来得及具体化的,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对邓小平没有遇到和想到的新问题,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从政策上加以规定,把邓小平理论推向新的阶段。这是江泽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进行艰辛探索的结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沉着、机智、勇敢地面对严峻复杂的局面,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进行艰辛探索,开展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时代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多视角地论证和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大意义。深刻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征途中,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实际问题,以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又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科学表述,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4个方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号召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上面我们从个性的角度分别论证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在这里着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任何新的思想都是从已有的思想出发的。人类文明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的统一。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照搬,捍卫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固守不放。而是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和建设之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义,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科学体系,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片面、孤立地理解,必须从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完整、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个理论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完善于胡锦涛。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新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但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找不出这样的现成答案。

实践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沃土。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理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它既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能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沃土之中,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也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倡导者。他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够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1]11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114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据。这里所说的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我们党正是在不断研究和正确判断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构具有自己独特主题、内容、特点和风格的理论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作出了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胡锦涛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新的战略选择。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都是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沃土之中的。因而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意的正确理论,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

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是提出正确的理论、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决定一定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该时代的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政治力量和阶级力量对比及其变化。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科学判断国际格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时代脉搏和基本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判断,明确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强调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强大动力,能不能赶上科技新潮流,运用科技新成果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沉着冷静地应对新形势,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自己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认识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产生、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符合世界潮流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理论特点——浓郁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具有中国民族形式、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袖做出了榜样。比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主张,升华为全面改革的政策;将传统的“民为国本”的思想,弘扬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传统的“正德厚生”、“贵义尚利”主张,拓展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提升和改造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使其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传统文化则通过整合、重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形式和中国风格的融合。在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语言的融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晦涩的西方式语言,没有深奥难懂的词句,而是运用通俗易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比如邓小平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等生动形象的通俗语言,阐发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易于被中国广大群众所接受。

理论体系——科学、完整、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实际,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被实践检验证明它是正确的真理。这个理论体系的3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又有各自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丰富,内容不断展开,思想不断深化,体系日趋完善,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完备科学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本质,“中国国情”是根基,“特色”是样式,三者连在一起,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性。要完整、准确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夺取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这个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丰满起来的,它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吸取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借鉴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将在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收稿日期:2011-05-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与特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