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约束对我国潜在产业增长的影响及对策_标准煤论文

能源约束对我国潜在产业增长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能源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资源丰度、储采比、国内保障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来看,能源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最大,而且有日趋加剧的趋势。近两年来,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开展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的相关研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1] 较早研究了我国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在通过情景模拟测算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应该打破局限于国内资源考虑能源供应战略的思想束缚,把建立国际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作为能源供应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冯飞等[2] 在《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总报告)》中模拟了我国三种增长情景下的能源需求。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主要关注国内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和供求缺口的影响,即假定经济增长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事实上,能源已成为决定我国潜在总产出的核心资源,能源的供给将会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20%,GDP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5%,下面拟结合这一目标,分析能源约束对我国“十一五”潜在产出增长的影响。

表1 1978~2004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源效率及其变动率

数据来源:1979~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一、我国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分析

1998年以后,我国能耗水平下降速度变缓,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还比较低。

(一)我国能源效率的变动特点

由于GDP统计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因此能源效率也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别会很大。研究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GDP数据,分别计算了1978~2004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源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从现价来看,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1.23吨标准煤,26年间下降了14.54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0.3%。但是1998年以后,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年均只下降3.3%,在2003年还出现了反弹。

从不变价来看,能耗水平反弹更加明显。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5.7吨标准煤,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5%,接近“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年均只有0.3%,远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进入2002年以后,还连续三年出现了上升。

(二)我国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

为了正确评价我国能源效率水平,研究选择若干国家的能源消耗水平与我国进行比较。但国际比较时,GDP会受到汇率水平的影响,因此分别采取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PPP)的方法进行比较(均为现价)。

1.汇率法计算的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2002年,我国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按汇率法计算的能源消耗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2看出,按照汇率法计算,我国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表2 2002年我国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按汇率计算)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自BP:Statit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2005.

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2002年,我国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按PPP法计算的能源消耗水平如表3(下页)所示。

与汇率法计算结果很大不同的是,按PPP方法计算的我国能源效率已经相当高了。2002年,我国1亿国际元GDP约消耗能源2.1万吨标准煤,仅为汇率法计算的17%,能耗强度仅为日本的1.4倍,德国的1.35倍,比美国低0.11万吨标准煤。

不过,当前国际上对用PPP法进行国际汇率换算和比较是有争议的,现实生活中,满足PPP理论的前提条件并不完全成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用此法进行汇率换算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1美元不到2元人民币,显然是高估了人民币币值。因此,按PPP计算,明显是高估了我国的能源效率。

表3 2002年我国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按PPP计算)

数据来源:同表2。

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的真实水平是正确评价我国能源效率的关键。要想科学地比较、评价我国的能源效率,就必须找到人民币汇率的一个相对真实水平。如果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25%~40%计算,2002年我国1亿美元GDP约消耗能源5.8万~7.3万吨标准煤,分别是日本的4.5~5.7倍,是美国的2.6~3.3倍,能源效率总体上还是很低的。

(三)我国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预测

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目前又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该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效率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快速地提高,而是进入了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因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① 实现难度将是非常大的。

笔者假定了2006~2010年我国能源效率变动的三种情况。高能效情况:不变价万元GDP能耗水平年均下降4.4%,实现“十一五”期间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中能效情况:不变价万元GDP能耗水平年均下降2.25%,达到非OECD国家1990~2000年的平均水平,也大体等于现价万元GDP能耗水平年均下降4.4%。低能效情况:能耗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没有下降,平均下降速度为0。三种假定下各年的能源效率(均以1952年不变价GDP计算)如表4所示。

表4 2000~2010年我国能源效率预测(tce/万元)

注:2005年能源效率是根据2005年的实际能源消耗水平和2005年不变价GDP计算得出的实际数。

二、能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十一五”潜在产出增长预测

先不考虑国内、国际能源供给的实际可能,对我国“十一五”潜在总产出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再对国内能源供给约束条件下的“十一五”潜在总产出进行预测。

(一)“十一五”潜在总产出增长趋势预测

根据能源约束增长模型有:产出增长的趋势值Y*=能源消费的趋势值E*/能源效率e,这样,就可以通过对E*和e来预测Y*。

1.能源消费趋势值预测。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的时间趋势方程,可以计算得到2006~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趋势值。预测结果见表5。

表5 2006~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趋势值预测(万吨标煤)

2.潜在总产出趋势值预测。将表4、表5的结果代入上面的预测方程,就可以得到2006~2010年各年的潜在总产出(1952年不变价GDP)预测结果,如表6。

表6 2006~2010年我国潜在总产出预测值

根据上表,可以计算得到2006~2010年间我国潜在总产出的平均增长率。其中,高能效情景为11.2%,中能效情景为8.5%,低能效情景为6.5%。由于对能源进口数量的可能性没有作出假定,所以,这个平均增长率指的是开放条件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能源供应得到保障,能源效率能提高20%,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平均增长率能达到11.2%,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二)“十一五”期间国内能源供给预测

1.“十一五”期间一次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辽河等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率和采油成本上升,新增可采储量低于原油产量,增产稳产难度加大,且有扩大减产的趋势;西部战略新区石油勘探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自身条件较差,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复杂,目前发现的大都是中小型油田,类似大庆这样能够解决中国石油问题的战略接替区目前尚未发现;海上油田勘、采取得一定成效,且产量增长很快,但要很快成为东部油田的战略接替区,目前看来,存在比较大的难度。

我国天然气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全国六大气区正在形成和发展,有继续发现大型气田的良好机遇,只要加强勘探,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储量高增长趋势。但由于基础管网较薄弱,终端气价偏高,大型工业燃料及原料用气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上、中、下游缺乏良性互动,天然气发展仍受到一定限制。

煤炭在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和产量中的比重,决定了其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供给的主要地位,但是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约束也决定了我国煤炭产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我国的水电和核电能源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受技术和投资的制约,“十一五”期间不太可能有较快发展,大幅度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可能更是不现实。

2.2010年国内一次能源供给预测。近两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单位都对2005~2020年我国国内能源供给前景进行了预测[3]~[8]。

综合来看,不同机构(专家)对2010年我国煤炭的预测值比较接近,预测值在21亿~22亿吨;对原油产量的预测也比较接近,在1.7亿~1.9亿吨;对天然气预测的偏差较大,在226亿~1394亿立方米,但剔除极端值后的结果也比较接近,在700亿~800亿立方米。笔者取各个机构(专家)预测值的平均数作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预测值,并假定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比重为90%。预测结果如表7。

表7 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预测

(三)国内能源供给约束条件下“十一五”潜在总产出增长预测

根据前面的预测方程,以及设定的能源效率高、中、低三种增长情况和国内能源实际供给量的预测值,2010年我国潜在总产出(1952年不变价GDP)及其增长速度预测结果如表8。

表8 2010年国内能源供给可保障的潜在总产出预测

最终的预测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国内的能源供给,在高、中、低三种能效情景下,我国“十一五”期间潜在总产出平均增长率将大大降低,分别只有3.5%、1.4%和-0.8%,比趋势值分别低7.7、7.1和7.3个百分点。即使能源效率有较大提高,平均增长率也只为3.5%,无法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如果能源效率不能提高,则会出现负增长。

如果要实现“‘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水平下降20%、GDP年均增长7.5%”的目标,则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56976万吨标准煤。也就是说,为了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2010年我国将进口能源44309万吨标准煤,进口依存度将达到17.24%。进口量将比2005年增加28309万吨标准煤,进口依存度将提高10个百分点。假设2010年石油消费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为25%(2004年是22.7%),则将进口石油38504万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60%。

三、我国能源约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能源资源自身的因素,另一个是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具体包括:

(一)资源丰度

我国主要能源资源占全球的比重都很低。2004年,我国原油探明储量为171亿桶,占全球原油已探明储量(11886亿桶)的1.4%;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090.64亿吨)的12.60%;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179.53万亿立方来)的1.24%。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48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408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89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0.0%、5.0%和57%,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油气资源。可以说,资源丰度低,是我国能源约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

(二)价格管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逐步放松,但政府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主要能源价格的实际干预仍然较多。

受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和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还出现了多次反复,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矛盾较突出。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基本接轨,但定价机制没有与国际接轨。我国天然气价格一直以政府定价为主。

(三)社会性管制

由于能源产品生产过程会形成负外部成本,包括负代际外部性成本和环境成本,资源产品的边际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组成。为了让能源产品价格能真实地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许多国家都采取社会性管制的措施。如征收相当于边际使用者成本的资源使用费,制定生产安全标准、污染排放标准并加强监管等,让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在我国,由于社会性管制缺失,很多能源企业在安全、环保等方面节省投资,使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大大降低,产量高于社会最优的合理水平,加速了资源的消耗,破坏了代际公平,使能源约束情况更加严峻。

(四)产业结构水平

不同产业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不相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所占的比重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产业结构水平也会影响到能源消耗量。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小的第三产业比重大,整个经济的能源效率就较高。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朝着能源消耗水平低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水平的大幅增加。

1994~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平均为1.65万吨标准煤/亿元,从四个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重化工业,除重化工业以外的其他第二产业)来看,只有重化工业远高于平均水平,为8.3万吨标准煤/亿元。从各产业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来看,第三产业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最大,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排第三,第一产业最低。

可见,我国重化工业对能源的消耗强度最大,但其效率贡献份额较低,制约了我国整体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也反映了我国工业领域能效偏低的事实。

(五)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大大提高新储量发现的效率。同时,技术进步能促进低品位资源的利用,以及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此外,技术进步会使社会的生产水平提高,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或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能源效率。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现状,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节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使国家重点考核的60多种工业产品的能源单耗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源技术效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缓解能源约束及其影响的对策

缓解能源约束及其影响的途径有:保障能源供给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当前,尤其要完善保障能源供给、改善能源效率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深化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深化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资源所有权的“虚位”问题;二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推行市场定价,以及时、合理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主要是输配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五是完善矿产权的招、拍、挂转让方式,并以边际使用者成本为依据进行政府干预。同时,还要建立对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制度。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反映我国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不仅是国际石油价格(并不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的直接传导;要从滞后油价向实时油价转变;要实行渐进式改革,流通环节开放、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等因素将决定其改革的进度。

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主要是改变政府定价的方式。比如,可以考虑从分不同用途定价的价格政策,改变为统一价格、对用量大和需要特殊扶持政策的用户(如大型化肥企业)实行价格折扣。还可以考虑实行天然气生产、净化、输送、配送分开核算成本,单独计价收费,必要时可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改变天然气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的现状。同时,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化趋势,逐步实现天然气的井口价格与竞争燃料的价格相关联,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相关联。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从短期看,重点应放在建设和完善煤价支持制度和市场体系,改变煤炭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的局面。在电煤价格放开后,要搞好煤电联动,高度重视和搞好煤炭运销,培育煤炭销售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煤炭补贴基金等。从长期看,必须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实行二级探矿权和开采权的市场化转让,进而实现煤炭的成本核算中计入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使煤炭与其它能源的价格比趋于合理。

(二)增强资源市场的竞争性并加强社会性管制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能源价格放开必须与增强市场竞争性和强化社会性管制同步进行。

1.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增强资源市场的竞争性,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放松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和新技术使用的准入政策。新型准入制度的建立要与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对可再生能源、节能等项目,可借助建立强制配额制等政策和制度设计,创造更为有利于新企业进入的政策环境。

二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发电市场、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等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入。对于煤炭产业,一方面需彻底改变目前过度分散的局面,以区域整合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几个全国性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煤电、煤化工)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的进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重点是对国有大型企业引入民营、外资战略投资者,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推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的整体上市,只在少数关键环节的国有企业(如输电网企业)保持国有控股,也可在少数关键环节的国有企业试行国有金股权制(即一票否决权)。

2.加强政府的社会性管制。依据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对能源的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等社会性目标进行管制,建立能够科学反映上述社会性目标和便捷操作的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监管体系,使能源得到有序高效利用。

加强政府的社会性管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和执法者都有章可循;二是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准制,以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作为项目立项核准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遏制生产者的违规行为,使社会成本能充分内部化;四是建立能使成本内化的税收制度,主要是完善资源税税制,并提高石油消费的税负水平。

加强社会性管制还要研究资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的计算方法,并将其作为矿业权招标、拍卖出让的基准价格。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而且,我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但工业能源消耗几乎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若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发展资源消耗低、增加值率较高的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要加快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刚性。又由于近两年我国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来5~10年,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应该放在技术方面。

(四)加强节能工作

综合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到2020年,工业部门仍将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将明显加快。因此,工业、建筑和交通应成为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要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报告,对标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绩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部门、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行业的节能工作。在建筑节能方面,国家应该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制定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在交通节能方面,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改进城市规划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对大排量汽车实行更严格的环保限制。

(五)多元化利用国际能源

利用国际能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能源贸易,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能源资源及能源产品,并尽可能做到进口品种多样化,以分散风险,保证资源供应安全;二是参与国外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尤其是油气资源。

1.实施灵活有效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巩固在中东的进口份额。我国进口原油资源仍需要有50%以上来自中东,依赖中东原油的局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我国应在积极推动和中东产油国的政府间合作、开展石油外交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长期合同的购买数量。开拓西非能源市场。非洲地区拥有巨大的石油储量,我国2001~2003年从非洲进口原油的份额分别是22%、23%和24%,今后应进一步扩大在西非的进口份额。巩固与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原油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地域优势,应是我国大力开拓的目标。从发展前景看,开拓陆上管道进口是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首选方案。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三家石油公司在境外的成功上市,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创造了条件。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我国石油公司要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样化的海外油气供应渠道。

一是勘探与开发相结合,近期以油田项目为主,逐步增加勘探项目。油田开发项目风险相对较小,在跨国经营的早期,应以油田项目为主。勘探项目的特点是风险大,一旦失利,投资全部沉没。但是它的进入费用比较低,勘探又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的义务工作量不是很大。勘探一旦成功,其收益可能很高。因此,要逐步增加风险勘探投资。

二是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目前,海洋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深海区和极地海域的勘探程度更低。海上剩余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巴西和西非海域、里海等是世界勘探的主要热点。而海上勘探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呈现,而且像里海这样的海域,作业条件相对较好。我国各石油公司应该争取进入,可以从参股开始。

三是大力参与和积极进入天然气项目。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一些资源国愿意合作的天然气项目较多,通过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也可促进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获得。从长远战略看,我国公司应大力参与和积极进入天然气项目。

为了确保能源的安全运输,参与国外油气勘探开发应首先选择与我国有良好外交关系、距离较近且有安全运输通道的资源国或地区,国家要通过能源外交、投资贷款、税后抵免等措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

注释:

① “十一五”规划中没有指出是现价GDP能耗还是不变价GDP能耗,本文理解成不变价GDP能耗。

标签:;  ;  ;  ;  ;  ;  ;  ;  ;  ;  ;  ;  ;  ;  ;  

能源约束对我国潜在产业增长的影响及对策_标准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