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黄河变为内陆河的战略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河论文,黄河论文,措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已几乎年年发生,从1972年到1994年,黄河下游利津断面平均每年断流17天,其中1992年断流时间长达83天,1993年、1994年断流都在50天以上,1995年断流时间之长创历史记录,长达118天,引起全国震动。 我们的“母亲河”事实上已从常流河变为季节性河流。展望未来,随着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用水量加大,将使黄河成为我国最大的、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
断流原因,首先是黄河水量小,黄河所流经的广大西北与华北地区都是比较干旱地区,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60~580亿立方米,仅及长江的1/15。其次是需要以2/5的径流量冲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西北地区需要大量用水,与华北地区相比,广阔的西北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对水资源的渴望比华北更为迫切,西北地区尚有大片平坦沙壤土地,光照与热量资源丰富,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优先保证西北地区用水是有利而合理的。只要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这一地区可以发展成为最有前途的米粮仓。中国西部地区普遍被认为是下个世纪开发的重点,晋陕蒙接壤的乌金三角带,分布我国和世界罕见的特大煤田和内蒙古沿黄地带铁、稀土、铜、铅、锌、铝、硫及天然盐碱矿都有重要地位,这些地区的开发都需要水资源保证,西北地区为争取水资源有极大的积极性,由甘肃省自筹资金16亿元,历时17年的浩大跨区域引水工程“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就是明显例证。据认为这项工程完成后,可望再造出第二个河西走廊,从而使秦王川这片以苦甲天下闻名的地区成为陇上江南。同时,引黄济晋工程,山西也有极大的积极性,还有沿黄一系列的引水需求。
在水利设施方面,黄河上中游的水利设施足以控制全部径流,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是黄河的第一峡谷区,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三个多年调节水库建成运行,上游径流完全可以得到控制,这一区段还有已建及待建的一系列水库可以拦蓄。河口镇至禹门口位于蒙陕晋黄土高原,是黄河第二峡谷区,拟设中要建万家寨、龙口、前北会、碛口、三交、龙门、禹门口等水库。潼关至孟津位于干流第三峡谷区,有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等水库。
在上中游需水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串珠状的水库可以进一步重新规划实施,进行水量调节。现在每年用于冲沙入海的210 亿方水在上中游可以完全消化,事实上已无多余水量下泄,因此黄河今后成为内陆河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进程取决于西部工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它一些支撑条件。
断流带来的问题。黄河下游长时间断流,首先使下游地区洪水紧张。近几年来,由于水源不足,胜利油田每年都有近半年时间采取限制供水措施,而且不得不削减油田的工业注水,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改注海水的应急措施,对原油生产十分不利。滨州由于今年黄河断流,城市居民用水紧张,不得不采取自建水库的措施。断流对河道造成不良影响。加重泥沙的淤积,因为水越小,泥沙就越不易冲走,最近9年, 下游的山东河段河床每年抬高约15厘米,河床最高处已超过两岸10米,实际上已不成其为河道,最后,断流将加剧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
既然黄河的发展变化已势不可挡,要把握时机,加速两大工程建设:
(1)加快恢复森林植被更为紧迫
黄河流域全年流失泥沙约16亿吨,历年来,除河床淤积外,每年还有10亿吨泥沙被冲入海。近年由于对山区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局部地区的蓄水保土作用显著,但从全局看,减沙效果仍不明显,如果仍然以这样的规模流失泥沙,水流改变后,黄河上中游的河道特别是一系列的梯级水库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这样大规模的淤积。因此,由于黄河断流,对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将提到更为紧迫的位置。如果说历年来的水土流失固然造成上中游地区的国土破碎,生产力下降,对于冲下来的泥沙大部分还可冲入大海容纳,那末成为内陆河以后,所有冲蚀的泥沙则全部要壅塞在流域内,所有的水利设施将很快失去功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淤积报废了现有的水利设施,以后即使不惜增大投资,也再难在流域内找到更为合适的库址,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因此需要加快中上游的植被建设速度,加大力度,在下游彻底断流前全面完成植被恢复与扩大的工作。
(2)加快实现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
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格局的改变,需要加快调水工程的决策与实施。我国南水北调在1958年正式提出,根本原因是在国土范围内水资源和其它资源分布不相适应。北方经济发展必须借助外来水源,特别是黄河供水途径改变以后,调水方案已经多年工作、酝酿,需要国家下决心加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