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产力革命的几个有关问题——A Brief Discussation on Som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Force Revo lutionary,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生产力论文,Discussation论文,Problems论文,lutionar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形式,生产力本身的革命则是解放生产力的直接形式。邓小平同志说:“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①]
生产力革命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生产力不仅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反映生产的社会性质。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不反映社会性质的生产力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力共同发展时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②]
一定社会性质的劳动生产力,不是单个劳动力的简单代数和,而是他们的结合力即劳动的社会力,亦即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原有劳动资料基础上单纯量的扩张,不会引起生产力革命。只有当生产力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质的变革,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力革命。
生产力革命表现为工艺革命,它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加以指明,它的标志就是劳动资料的性质飞跃。例如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电气、电脑等,都是标志生产力革命的劳动资料。它们都极大地、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先后,其推动作用呈愈来愈大的趋势。在机器大工业产生以前,“铁是在历史上起到革命性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重要的一种原料。”[③]机器大工业产生以来,“机器劳动这一革命因素”[④]又是铁器工具的革命性作用所望尘莫及的。
“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⑤]列宁以革命家的眼光洞察出二者的内在联系。他在以极短的篇幅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⑥]时,特别强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一个脚注:“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⑦]手推磨产生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⑧]在人类历史上,由工艺革命所引起的简单协作、分工协作、手工工场、工厂制、公司制等等,都曾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马克思强调:“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意识形态的形式。”[⑨]这就是说,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加以指明;而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却不能精确地加以表明。必须对两者加以区分。生产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基础、出发点,但前者并不等同于和同步于后者。
是什么原因造成上层建筑的变革或快或慢呢?撇开意识形态的相对对立性后,应当从生产力结构变革中找原因。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尚未引起生产力结构的根本改变时,社会革命不会立即发生。因为这种结构尚能容纳全部生产力。
生产力结构可以概括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与方法。进一步说,就是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在量上的比例和质上的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革命的跃迁,社会生产力结构变革的大趋势是:主体生产力在质上无限提高的同时,其量会越来越小;而客体生产力在质上无限提高的同时,其量会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生产力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当这一矛盾达到一定限度时,生产力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于是,社会革命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革命力量呢?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是变革生产力结构的第一要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人类有限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很缓慢,它总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手和脑还没有分离。近代以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规模愈来愈大,并与直接劳动相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技术发明成为一种特殊职业。科学发现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它使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越来越大。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种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劳动者的体力上,而是体现在劳动者的智力上。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日益上升,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是这种主导作用的结果。
机器大工业产生以来,劳动资料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马克思说:“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他被支配的无机自然物之间。”[⑩]如果说手工工具只是“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那么,机器体系、电脑系统等等,则是“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劳动资料性质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物化的结果。
劳动对象随着科技进步而越来越扩大其范围,通过科技“滤过”的新材料层出不穷。
劳动的社会结合,在现代管理中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运用,越来越使劳动的社会力大于个体力之和,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同过去的管理相比,现代管理使劳动的社会结合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发生了革命。
(二)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的奥秘在于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价值的差额。科学技术愈在全社会广泛运用,这个差额愈大。这还只是就单个劳动力而言。如果考虑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个差额还要大得多。因为单个劳动力的总和是大大小于劳动的社会力的。而“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制。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11)]资本的节约实际上是劳动的节约。资本家通过科学管理,使劳动的社会结合力越来越大于单个力之和。马克思对此称之为关于力的节省问题。
考察关于力的节省问题时,如果进一步引入自然科学的力量,那么“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12)]如果把科学劳动从社会劳动中抽象出来,剩下的部分马克思称之为“直接形式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应用,科学劳动与直接形式的劳动呈此长彼消的趋势,并使直接劳动愈来愈节省,而财富却愈来愈增长。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由于这些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因此,它们使劳动具有更高生产力,却使单位商品价值下降。
以上三种不费资本家分文的生产力,就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生产力巨大潜力的释放。劳动时间的这种节约,通过下述三种情况表现出来:1、消耗的直接劳动时间同劳动产品的量,惊人地不成比例;2、抽象劳动的量同这种劳动所调节的生产过程的巨大威力,惊人地不成比例;3、制造机器的直接劳动时间同机器的巨大效率,惊人地不成比例[(13)]。所以,劳动时间的节约与财富增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节约劳动时间,从而增加自由时间,这就为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提供了条件。掌握在劳动者手中的科学技术,作为创造财富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劳动时间,从而解放了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资本自身的矛盾,成为炸毁资本主义外壳的物质力量。
“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14)]一方面,资本利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尽量使创造的财富增多,而使创造财富的时间缩短;另一方面,资本的直接目的是交换价值(进一步说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财富。这就形成尖锐矛盾。科学技术愈进步,这个矛盾就愈尖锐。当今业已出现的无人工厂、无人售货商店……一旦在全社会普及,活劳动量近似于无穷小,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就无穷小。因此,资本最终违背自己的意志,它在客观上创造越来越多的可供社会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同时,自身却失去了源泉和存在下去的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最终崩溃。可见,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生产力革命的强大动因,而且也是社会革命的强大物质力量。
人类的最终解放有赖于生产力特别是精神生产力革命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革命,都使人类自身朝着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方向前进一步。当青铜器代替石器之后,人类生产劳动从原始生产劳动转变为奴隶生产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劳动者从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单纯依赖自然力的混沌状态中解放出来;当铁器代替铜器之后,社会生产劳动由奴隶劳动转变为徭役劳动,生产力再次得到解放,劳动者从人身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当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社会生产劳动由徭役劳动转变为雇佣劳动时,生产力革命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以往世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多少倍,劳动者终于从人身依附关系和手工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
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是从雇佣劳动向联合劳动的转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智能机器体系将代替人的直接劳动。一旦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时间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于是,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形式,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大量自由时间会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等精神方面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需要,自然而然地提升到生产目的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自身的解放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但是,这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必然王国。因为在联合劳动的领域内,社会化的个人所获得的自由只能是:“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以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5)]人把直接劳动交给智能体系去完成,自己则站在直接生产过程旁边从事调节、监督事宜,使自己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很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人虽然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仍然没有跨越物质生产领域,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仍然是一个极其辽阔的领域。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才是自由王国。
达到真正的自由王国,乃是生产力革命的最高目的。这个目的的内涵是: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当生产的社会结合由社会主义劳动联合体转变为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之后,人类的生存、享受和一般发展的需要,都会得到充分满足,而极大丰富的产品仍然绰绰有余。这时,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人的能力,必然提升到生产目的的高度。真正的自由王国从这里开始。“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6)]
跨越物质生产领域,进入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是最彻底地解放生产力,极大地发展生产力。不过,这里所说的生产力不仅仅指物质生产力,而且包括精神生产力。就物质生产力而言,人不仅把直接生产过程全部交给智能机器体系去完成,而且过去由人所从事的调节、监督事宜,也交给智能系统去完成。这样,人类最终完全从物质生产领域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就精神生产力而言,它不仅发展成具有独立意义的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中上升为主导地位。
开发人力资源是生产力革命的首要任务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身体中的生产力。它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加以揭示。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它是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它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人本身的物质生产力是与自然物质力相对立的人自身的一种自然力,即人在劳动中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的力量。精神生产力是与物质生产力相对立的另一种力量,即智能力与精神力的统一。智能力包括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智慧、技能等等因素;精神力则包括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心、积极性、劳动态度、管理思想等等思想道德素质。由智能力与精神力所构成的精神生产力,以及人身上潜在的自然力,便构成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过程,是推动生产力革命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力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自身的生产力最初表现为体力与脑力的矛盾运动。手脑分离之后,这一矛盾外化为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矛盾。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转化,就是这种矛盾运动的趋势。与此同时,精神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也在发展。在雇佣奴隶身上,智能力与精神力都受到压抑,雇佣地位不可能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人力资本中的智力因素单纯依赖工资刺激,精神力的管理能力单纯依赖对雇佣经理的高薪刺激。于是,人力资本中的智能力与精神力的矛盾就外化为工人阶级同管理阶层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中,人力资源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非对抗性矛盾。在这一矛盾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向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精神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运动,正在塑造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大军。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曲折的。当前,少数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理想淡泊、道德沦丧、文化颓废、纪律松懈的现象,严重掣肘着科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深层次、广角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当前生产力革命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在生产力革命中重大作用的研究和宣传。本世纪40年代以前,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是“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学。马克思曾经指出:“他们把生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物的要素的意义。”[(17)]二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提到首位。西方经济学从60年代开始,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给予了足够重视。尽管如此,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仍然只是把人力视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经济增长的手段,从而并未改变“使人变成异化人”这一根本状况。只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才把劳动者当作社会活动的主体,揭示出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最高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理论前提。
其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人在生产活动中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同时也改变自身的自然,使自身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人的潜力主要是智能力,而智能力的开发又主要靠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科学的应用既是人的智力的结晶,又是进一步开发智能力的手段。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8)]最典型的莫过于今天的电脑。所以,要以智力来开发智力。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科技水平愈高,人对于外在手段(如电脑、汽车、医药等等)的依赖性愈强,自身内在的某些功能可能蜕化或衰变。一系列的社会文明病可能由此而生,如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受到自然的报复一样。因此,在开发沉睡的潜力时,要注意防止上面所说的那种蜕化或衰变。
第三,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投资的核心。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经途径。教育投资是远期生产性投资,其收益是其他投资不可比拟的。因此,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下世纪实现我国生产力的飞跃,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四,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在市场经济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任何个人,总要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或影响。不同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和影响,既可能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也可能增加资源配置的成本;既可以由精神力激发出智能力,也可能由精神力束缚智能力。例如,学成归来的学子,绝大多数人由于爱国热情,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才能;极少数人由于拜金主义支配,使其才华毁于一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参与市场活动的人思想素质高,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思想素质很差,进行非法活动,如大搞权钱交易,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就会干扰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见,人的精神文化素质,是“人本身的生产力”中的构成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它与科学技术要素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解放生产力要打碎精神枷锁,清除文化垃圾,改革现有文化(广义)结构中的非理性因素,摆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生产力革命的目标函数决不是单一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不应在某种单一市场上追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而应使物质的、精神的、智力的投资,都力求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以期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使人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1页。
② ①⑤ ①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9、926—927、9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④ ⑤ ⑧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72、473、427、553页。
⑥《列宁选集》第2卷,第58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注。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上册,第83页。
⑩ (14)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册,第217、219、219页。
(1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9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7—21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303页。
标签:智能机器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