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在乳腺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_熊淑红

江西新余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338025

摘要:目的: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并探讨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15例乳腺正常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两组均实施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的乳腺检查情况、早期增强率、ADC(表光扩散系数)情况,分析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55例乳腺疾病患者经过检查之后,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25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有18例;被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其中纤维腺瘤患者有15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成像检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5例,良性病变患者和恶性病变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90s的强化率有明显差异。对于恶性患者病灶的形态以及毛刺、环形强化等方面的检查作用突出,在对比剂注射之后的强化效果更加明显。从强化率的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强化率最高可以达到(133.5±46.5)%。当b=800s/mm2 时,研究患者的ADC值均低于参照组,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更低于良性病变,三组对比数值呈现P<0.05的最终检验结局。结论: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对乳腺疾病,能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患者的乳腺情况,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乳腺疾病;诊断;应用效果

乳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多为良性,但是如果不及时对乳腺肿瘤加以控制,随着病症的发展,逐渐会发展成乳腺癌,成为恶性肿瘤。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达10%,居于第一位,40岁以上妇女为发病的主要群体[1]。本文选择我院进行诊治的55例患者与15例乳腺健康人员展开研究,对两组均采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进行诊断,得出数据并分析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最终结局整理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8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5例乳腺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15例乳腺正常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参照组: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9.35±5.36)岁。病灶直径最大81.63毫米,最小直径2.67毫米,平均病灶直径(42.64±1.51)毫米。研究组: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60.04±5.21)岁。病灶直径最大81.70毫米,最小直径2.14毫米,平均病灶直径(42.83±1.15)毫米。两组资料对比后,呈现检验结局为P>0.05,不具有分析价值,可进行讨论对比。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全部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本次实验相应协议;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沟通障碍患者;严重其它并发症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2]。

1.2方法

选用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Simens公司SKyra3.0TMR 3.0 T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人员进行扫描,首先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保持俯卧位,双乳自然下肢置于乳腺专用通道相控阵线圈,在对其双乳进行扫描时,采用动态扫描,调整轴位为:(1)T2-tim。重复时间:3770毫秒,恢复时间:70毫秒,层厚4毫米[3];(2)DWI。采用单击激发回波序列,脂肪抑制技术为选择频率、b值(扩散敏感因子)选择每平方毫米50秒、800秒。扩散方向选择X、Y、Z,重复时间为5410毫秒,恢复时间56毫秒,层厚调至为5毫米;层间距1.0,FOV136×340,扫描时间为210s。(3)T1WI。动态增强扫描选区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序列,重复时间4.3毫秒,恢复时间1.6毫秒,翻转角为10°,层厚为1.0毫米。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乳腺肿瘤检查情况、ADC(表光扩散系数)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录入7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数据分析,选择t检验组间ADC情况,结局以(±s)形式体现,最终检验结局呈现P<0.05,数据具有探讨分析价值。

2.结果

2.1两组人员乳腺肿瘤检查情况

55例乳腺肿瘤患者经过检查之后,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25例(45.45%);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有18例(72.00%);被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20例(36.36%),其中纤维腺瘤患者有15例(75.00%)。

2.2 研究组患者的早期增强率情况

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高度相似,统计学结果无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良性病变患者和恶性病变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90s的强化率有明显差异,详细数据见表2。

表1MR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对比

表2良性、恶性病变的检出率

3.讨论

在乳腺癌患病群体中,主要以45~55岁之间的女性居多。但是,也有数据统计,在乳腺肿瘤发生的初期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的诊断结果对于乳腺肿瘤患者来讲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对55例乳腺肿瘤患者实施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和ADC图像的型号改变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具体诊断结果如下:(1)乳腺肿瘤检查情况。55例乳腺肿瘤患者经过检查之后,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25例(45.45%);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有18例(72.00%);被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20例(36.36%),其中纤维腺瘤患者有15例(75.00%)。(2)本次实验动态扫描增强共1+5,按照每次90秒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成像检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5例,良性病变患者和恶性病变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90s的强化率有明显差异。患者组织内的血管密度和对比剂进入病灶间隙的量直接可以通过早期增强率反应出来,结果显示差异较大,对于恶性患者病灶的形态以及毛刺、环形强化等方面的检查作用突出,在对比剂注射之后的强化效果更加明显。

(3)ADC情况。当b=800 s/mm2 时,研究患者的ADC值均低于参照组,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更低于良性病变,三组对比数值呈现P<0.05的最终检验结局。

综上所述,应用3.0T 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对乳腺肿瘤进行诊断价值较高,还可以准确显示患者的病变类型,对于临床治疗有着较为突出的指导性作用,可准确诊断出患者的患病情况及病变趋势,为患者日后的治疗、康复打下有利基础,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闵庆华,杨军,邵康为,等.乳腺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15(8):602-607.

[2]张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9):62.

[3]谭大林,王飞,刘杰,等.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扩张系数值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肿瘤药学,2017(4):499-503.

论文作者:熊淑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在乳腺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_熊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