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序论
20世纪最后25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时空坐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时间结构的变化来看,产生了以IT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新经济;从空间结构的变化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以WTO和IMF为制度前提的世界市场体系在空间上获得了巨大的扩张。不仅如此,在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市场体系的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的同时,新经济本身也在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经济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从理论上讲,在今天的信息经济时代,每个企业的活动半径都可以达到整个地球。第二,新经济的产出是不同于传统经济时代的信息与知识产品,这类产品的共同特征是运输成本趋向于零,这意味着新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市场,然而正是新经济产品市场的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既包括来自于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有随机性的系统性风险,也包括来自于一国不能在全球化冲击下做出有效的结构调整所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面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化风险,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是有利可图的,事实上,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本文的论点是,可以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化解经济全球化所必然要产生的消极影响,以便使得经济全球化真正成为一种促进全球福利的过程。
内部化理论及其运用于世界经济研究的可行性
如果把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拓宽,而不是仅仅包括微观层面上达成交易的搜寻成本以及潜在的违约风险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一内部化理论加以延伸,探寻其运用于世界经济研究的可行性。
在世界经济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国家或者是几个国家的经济联盟,这些国家或经济联盟面对的是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任何一个开放的国家都不可能只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忽视日益增长的全球市场。当我们把这一宏观层面的经济问题与微观层面的内部化理论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或者国家间的经济联盟相当于世界经济中的企业,而它们合纵连横的舞台正是全球化的市场,这样一来,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完全可以扩展到世界经济的研究中来。
为了在我们的模型中着重考察风险的影响因素,我们在扩展的内部化理论中加入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先,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各国的经济实力起伏变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国家经济之间联合或对抗等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扩展的内部化理论中我们必须加入动态变化的因素。其次,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时地遇到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发生,这些随机事件有时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考虑世界经济中随机因素冲击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加入了动态过程和随机因素,更接近现实的经济状态,更能反映现实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因及其福利效应
国家间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推动国际分工的变化。最初的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比较优势是肥沃的土地、特殊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N)。初级产品只能在某些具备了特定的自然因素的国家或地区生产,所以是自然决定了贸易。到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熟练劳动(L)成为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英国由于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到20世纪中叶,技术和资本(C)已经取代了自然因素和熟练劳动的地位成为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如今,在以IT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新经济中,信息和知识(K)成为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建立在比较优势学说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垂直分工的现象。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国际水平分工的格局,即要素禀赋相似或相同的国家间存在大量的贸易。
部门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口或出口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它涉及不完全竞争的领域,一般不能用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有经济学家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产品的特性与劳动和资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而劳动密集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产品品种。这种部门内的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方面来看,消费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部门内贸易。从水平分工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是部门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贸易得益的一个重要来源;嗜好越是相似的国家,越有可能展开部门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原来被保护主义分散孤立的国内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通过这个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的技术利益。所以,水平差异的部门内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分析。维纳(Viner)1950年在《论关税同盟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之间的对比。维纳认为,组成关税同盟的总福利效应要看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比之后的净福利,也就是说,如果贸易转移效应超过贸易创造效应,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净福利将是负的。维纳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支柱之一。从维纳的理论出发,参加区域经济组织的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如果一国参加区域经济组织,但没有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该国的福利是下降的。
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化解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为什么建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能够有效地化解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首先,顺着科斯定理的逻辑,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了,有效地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地理上接近、文化上相似、市场结构上互补,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来自于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有随机性的系统性风险不能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化解。但是,来自于一国不能在全球化冲击下做出有效的结构调整所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来化解的。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带来了经济全球化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进而通过全球市场的内部化来化解部分的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其次,我们从金融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必然要求在货币层次上的合作。例如,欧盟在经济结盟后迅速展开货币合作,直到最终成功地推出欧元,有效地降低并最终消除了各国货币币值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货币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结果。各国相对意义上的小货币(弱货币)转变为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大货币(强货币),将带来币值的相对稳定,使国际游资和货币狙击者无法冲击,或者狙击货币的成本高昂,使得冲击实际上不可行。这种货币稳定带来的金融稳定将直接使世界经济受益,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由于规模较大,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程度的进展必然会有很大难度,而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组织由于参与国的沟通、协调和谈判的成本较低,可以相对顺利地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进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降低广义的交易费用的过程。这种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迂回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