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图书馆从诞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公共图书馆免费原则就开始在英美等国确立,并很快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因此而诞生。宣言强调公共图书馆是依法设立的、由公费支持的、无偿对任何人开放的机构。但近些年来,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私有化浪潮,对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支撑公共图书馆根基的免费服务原则也因外围环境发生激烈动荡开始动摇。关于图书馆服务的有偿与无偿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归结起来,争论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即:经费负担加重和服务不断扩展的矛盾。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举办的,由国家维持与发展的公益事业。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投资,其次是团体或个人捐助。在电子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使公共服务与财税负担之间的矛盾加大,技术进步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公共负担的承受能力问题。也就是说:“何谓公共图书馆?”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又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关于有偿与无偿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当图书馆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不仅只是信息传递或提供服务手段的时候,争论的焦点就不再停留在成本问题上,而是上升到服务扩展问题了。众所周知,近年来通讯与电脑结合产生的技术创新,为更大规模的数据库形成及其联机检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首先推动了以赢利为目的的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则开始考虑是否把这些外部数据库包括到对外服务的项目中。当论及图书馆新开辟外部数据库资源利用服务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赢利与非赢利的思考与讨论。从当前来看,有些图书馆已经推出这一服务,其中一部分把它看作与参考书同样的信息源而给予免费提供,另一部分则把它当作特殊服务向读者征收一定的费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即在无偿与有偿问题上,首先把图书馆服务区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两大部分,基本的即图书馆常规服务,如资料的借阅等,一般是免费的,而非基本的一般为收费的,即所谓“增值信息服务”,如商业数据库在图书馆的利用。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本人认为,如此划分只会使图书馆的服务性质不伦不类,脱离了图书馆的本质功能,而且会在图书馆的使用中带来更多的分歧和矛盾。读者会时刻思虑和品评某项服务收费的该与不该、收费的高与低等问题,这在心理上会影响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从图书馆的角度,如此划分也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更多的负担,使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和低效。因为管理人员必须时刻考虑如何区分有偿和无偿服务资源,如何制定合理的有偿服务费用,如何赢利等等问题。这其中必然会牵扯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势必削弱管理者对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如何更好地布局信息资源等核心问题的重视与操作,出现避重就轻、舍本逐末的现象。这在成本、人力、时间和信息资源各方面都是一种浪费。
笔者认为,在经费负担加重和信息服务不断扩展的矛盾中,不应再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增加更多的矛盾和复杂性,图书馆必须恪守其本质功能和基本原则。任何解决方法只有围绕这些原则才会使问题简单化和明了化,才具有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图书馆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职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界定,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是所有图书馆共同的职能。图书馆的发展和变革都应坚持这个总的目的。那些主张图书馆搞经营、搞创收,主张将图书馆员对文献进行的信息开发与咨询活动所产生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商品化,主张将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市场化,主张将图书馆作为企业来运作等等的观点都背离了图书馆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违背了图书馆免费服务原则。而那些将图书馆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实行对外部数据库资源的利用服务需收费的观点,实质上是为上述所主张的图书馆服务市场化、商品化观点开脱,并为之不合理存在找了一个隐蔽的理由。这种方式不但背离了图书馆的本质功能,而且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引出了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它不但违背了图书馆服务免费原则而且与任何人都有权获得信息的原则相冲突,也就是说信息被划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后者的利用是有偿的,导致在信息获取上分为有无经济能力两种,从而制约了获得信息的信息自由原则,更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赖以存在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公共的社会机构尤其是图书馆必须把握信息公开与自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作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原则,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公共图书馆服务就是以保障这种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继续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因此,这一保障基本人权的事业,必须由公共机构用公费来承担并予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社会、团体、企业等对公共图书馆的捐助和财力支持,而且图书馆应在这方面下功夫进行筹措,国外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