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研究

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研究

李强[1]2001年在《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代表当前世界发展潮流的千兆以太网络技术及相关网络设备的研究,及本人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通过把千兆以太网技术、路由及交换技术、VLAN Trunking技术、Gigabit EtherChannel技术、per-VLAN SpanningTree(PVST)技术、per-destination load balancing、Hot Standby routing技术集成起来,在网络端组建一个环形的高可用性的通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对于本地子网的dead gateway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在主机端利用IGMP、ICMP协议,在本地子网中由主机诊断和解决dead gateway问题来防止出现网络“黑洞”现象的新方法。在网络设计和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各种因数并采用适当的技术,可将网络失效的恢复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这将不会引起TCP会话的超时,从而保证了网络的高可用性。

蒋翠清, 沈磊, 陈增明[2]2006年在《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可用性研究》文中提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信息集成系统平台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尝试运用模型分析法对信息集成系统的可用性进行研究,建立了集成系统可用性模型,并讨论了提高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可用性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对可用性模型进行了验证。

陆永隽[3]2011年在《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是很多用户的重点关注因素,要确保计算机网络的高可用性,一定要运用最先进的关键技术,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性能与管理效率,为各类依赖于网络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系统保障,先从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可用性现状和基本概况等入手,进而从提高硬件设备、软件设备以及节点链路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董海青, 侯旭, 刘勇[4]2009年在《基于业务的传输网络可用性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基于业务的计算机网络可用性的定义,并从数据业务、图像业务、语音视频流业务叁个方面展开对计算机网络可用性研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后,针对影响业务传输的因素提出几点提高基于业务的传输网络可用性的措施建议。

陆德波, 骆成, 陈奇武, 周国华[5]2008年在《一种新的网络系统可用性度量方法》文中指出研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度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用户的服务可用性的度量方法及公式。应用这种度量方法,讨论了几种提高网络可用性的新技术,介绍一种支持动态跨主干虚拟网的高可用性校园网建设方案。

刘东君[6]2010年在《服务器集群系统请求调度与高可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对服务器的请求也大量增加。这迫切需要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性价比的Web服务器系统。服务器集群技术正是目前解决服务器超载和提供高性能服务器的一种有效手段。服务器集群就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而成的系统,集群系统性价比高,并且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容错性等,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介绍了服务器集群系统的概念、分类、数据共享方式和各种服务器集群的特点后,对集群系统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将负载均衡与Web Qos控制结合,在已有的启发式算法上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了新的基于Qos控制的负载均衡启发式算法。接着本文建立基于目标规划的异构服务器集群系统请求调度模型,对请求按其自身性质进行分类,再将服务器本身的性能作为约束条件,并把请求丢失率最小和不同能力的服务器处理不同数目的请求作为目标,从而建立目标规划模型,通过模型求解来解决请求调度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算法的有效性,模型算法既能让服务器处理能力得到较好发挥,又满足了请求响应时间的要求,使整个服务器集群的处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本文对主/从和主/主双机热备份系统提出了高可用性服务器集群系统状态管理模型,然后又建立了基于Markov过程的双机热备服务器集群系统可用性模型,得到由单台服务器的可用性推算双机热备服务器集群系统可用性的量化关系。最后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董世良, 刘海港, 石健, 张波, 聂学伟[7]2011年在《容错计算机网络综合可用性建模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充分分析现有UMS容错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容错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容错网络系统的特点出发,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典型的容错设备可用性建模、网络流量对网络可用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综合可用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在容错计算机网络设备可用性建模的过程中,首先分析了软硬件故障相关性系统的特点,采用基于随机Petri网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复杂设备难以进行可靠性建模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网络可用性的因素,建立了基于网络性能的综合可用性模型,与现有的网络可靠性评价指标相比,其评价指标反映的信息更加的全面和科学。这对于建设高可用性网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何建民[8]1998年在《计算机网络容错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容错技术的应用,并给出了由高可用性(HA)系统和连续可用性(CA)系统构造的服务器组容错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

舒松[9]2004年在《基于集群技术的网络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业管理系统是建立在操作系统之上的一类中间件软件,目的在于强化操作系统的批处理功能,提供对作业的提交、调度、执行及控制等机制,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平衡网络负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作业管理系统具有典型的客户/服务器模型结构,由客户、通讯代理Agent、服务器叁层体系结构实现。客户端提供完全的GUI用户界面,完成用户对作业流的管理及对系统的管理功能;通讯代理采用TCP/IP网络通信协议以及与平台无关的数据通讯协议来实现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完全通讯;服务器端提供对作业流的全面支持,上层由作业流定义子系统和作业流引擎负责完成对作业流的定义与执行,底层使用网络队列系统(NOS)来实现对作业的调度与执行,使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资源,以提高执行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系统的可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作者在分析当前集群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可用性作业管理系统的实现模型。根据该模型,作业管理系统作为虚拟服务运行在高可用性集群上,一旦出现故障,可以透明地进行故障转移。当故障消失时,可以进行故障恢复,保证了作业运行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黄晓斌[10]2010年在《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有必要对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进行科学评价,以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目前的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在方法、指标、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今后的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参考文献12。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研究[D]. 李强.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2]. 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可用性研究[J]. 蒋翠清, 沈磊, 陈增明. 情报杂志. 2006

[3]. 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分析[J]. 陆永隽. 硅谷. 2011

[4]. 基于业务的传输网络可用性浅析[J]. 董海青, 侯旭, 刘勇. 科技资讯. 2009

[5]. 一种新的网络系统可用性度量方法[J]. 陆德波, 骆成, 陈奇武, 周国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8

[6]. 服务器集群系统请求调度与高可用性研究[D]. 刘东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7]. 容错计算机网络综合可用性建模与仿真分析[J]. 董世良, 刘海港, 石健, 张波, 聂学伟. 系统仿真学报. 2011

[8]. 计算机网络容错技术[J]. 何建民. 信息系统工程. 1998

[9]. 基于集群技术的网络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舒松.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10]. 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黄晓斌.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0

标签:;  ;  ;  ;  ;  

计算机网络高可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