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对大连地区农民体质的影响_农民论文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大连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健身论文,农民论文,大连论文,地区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8790(2009)03-0001-04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农民体育理论发展滞后也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新时期不同区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效果对丰富全民健身理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

通过国家图书馆、CNKI期刊网和有关网站查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并到调查对象的各地群众体育部门查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1.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农民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调查》。二是针对市县各级职能部门领导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邮寄和约定时间回收等方式。效度检验:专家评判法。信度检验:重复测试法。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建议。

1.4 数理统计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认知度和态度

2.1.1 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总体认识

体育锻炼是一种健康、文明、有益身心的活动,是不同于体力活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快乐的健身娱乐方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大连地区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认为“干农活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的占34.46%,说明农民对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导致体育锻炼意识较差;认为“没有病就是身体健康”的比例为32.05%;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的比例高达35.41%;明确表示“体育在生活中很重要”、“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的仅占11.19%和12.33%。总体来看,农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呈多元化态势,这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体育文化氛围和对体育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

2.1.2 农民对体育政策法规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了解情况

政策法规代表着政府的意志。农民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对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选择上,回答“知道并了解”的只有9.7%,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占33.6%;对《体育法》的认知选择上,回答“知道并了解”的只有9.5%,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占34.2%;对把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的认知选择,回答“知道但不了解”的只有6.0%,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占42.4%。可见农民对政府体育政策法规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这说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加强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是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举措,否则将造成政府的意志只停留在政府机关的文件层面,形成“上热下凉”的尴尬局面。

2.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产生的锻炼效果

2.2.1 农民健身工程的健身效益

调查显示,本研究中所调查的体育人口的锻炼效果与非体育人口相比较是非常明显的,体育人口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明显高于非体育人口。本研究调查显示体育人口的各种慢性病(包括呼吸、消化等)发病率仅为4.3%,远远低于非体育人口。

调查显示:有88.6%的文体干部和71.6%的村民都表示工程建成后,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活动次数明显增多,访谈1233个村民中,有35%的村民经常到健身工程场地进行锻炼,有28.6%的村民偶尔到此锻炼,20.6%的村民很少到此锻炼,但认为其他村民在此锻炼效果很好。较少到此锻炼或几乎不来的多数为女性和老人,主要原因有不喜欢体育活动,该工程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场地器材太少不能满足需要,离家太远锻炼不方便。

2.2.2 培养规则意识,促进农村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

恩格斯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例。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可见,人们是因为追求和谐才制定规则,规则上升到国家意志就成为了法律。规则是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在主要以家族为纽带的广大农村,农民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体育运动为其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财富”,在培养人的规则、规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影响

2.3.1 健身工程发挥了传播文化的杠杆效益

调查发现:健身工程建成后,依托该场地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明显增多,一些村委会利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举办了村级的篮球联赛,一些村民自发组成了村篮球队,定期自发进行篮球对抗赛。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环境好的篮球场地还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部分村民认同该工程的社会效益,认为加强了村与村的交流,增进了邻里朋友的感情,提供了家长和孩子活动的平台,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减少了村民尤其孩子们看电视、上网、打麻将等不良嗜好的时间。

2.3.2 为农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体育具有综合效应,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农村体育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内容,由于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加深了农民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益于农村的社会稳定。

调查显示(见表1),自健身工程建成之后,不仅有很多体育爱好者结伴到健身场馆进行锻炼,而且因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很少,健身场馆也常常成为村民集聚交流的场所,成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广泛联系群众的平台。特别是很多示范行政村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利用体育健身工程举办了村级篮球联赛、邀请赛和对抗赛,这些都说明了农民健身工程把健身场地建到农民身边,不仅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促使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工程的建设为七里八乡农民的相互联系沟通搭建了桥梁,为村民之间良好人际的形成构建了平台。

2.3.3 造就农村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体育运动是贯穿在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成分,调节改善着农村群众由于饮食、营养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负面健康效应。参与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起到重要作用。体育运动还可以使我们更接近自然、丰富社会交往。体育活动体现出来的自由开放精神,使其成为农民群众走出家门,与村民和睦相处的良方,能净化人们的身心,使农民的生活空间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体育竞赛和健身项目为其提供了丰富、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也使体育健身休闲方式向创造型、开放型转变,造就农村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基础设施的改善有重要的关系。在调查中很多干部和村民认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多数村民的重要选择。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不仅方便农民就近参与体育活动,为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而且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数干部和村民对健身工程实施所具有的扩大农民闲暇生活空间、改变农民闲暇娱乐方式等作用表示认同(见表2)。

2.4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农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农民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了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个人(家庭)体育消费需求满足程度,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家庭)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上的水平。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体育健身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地区农村村落居民的家庭月收入大多处在201元-600元之间,每户家庭3-5人,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生活基本处于“温饱”阶段,加之受勤俭持家等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村落的体育消费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被调查的农民中有65.62%没有进行体育消费支出,1-50元占19.59%,51-250元之间的占8.84%,而251元以上所占比例为5.95%,表明大连地区农民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层次,在429名有体育消费的农村居民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比例最高,主要是运动服装、健身器材等方面的消费,比例高达76.92%;而观赏型体育消费非常低,被调查者中仅有3人到现场观看过体育展览或比赛;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中购买体育彩票占22.15%,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体育彩票每张售价2元,并且还有中大奖的机会,从而吸引了广大农民消费者,这部分消费对农民健身的直接作用不得而知。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还有较大空间。

2.5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建设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影响

农村体育骨干通过宣传及组织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倡导、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提高其体育锻炼的科学水平。调查中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大连地区区县体育局及乡镇体育的管理部门利用举办比赛机会对各行政村的体育骨干进行短期培训,主要对象是职工、复退军人、乡村干部、教师、学生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或有文化、有思路的文体专业人员及热心人,学习时间安排2-3天,把运动项目的开展和健身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有关的保健常识作为培训的内容。因为农村居民众多,居住分散,需求多样化,仅靠乡、镇、村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对460名农民问卷调查得出86.5%农民对经过培训过的体育骨干在村级比赛和各项体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给与积极的肯定。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大连地区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环节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的指导、有关部门的经费投入不足、体育骨干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体育行政部门应主动帮助农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基层体育骨干、指导员和积极分子,以确保大连地区的农村能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活动。

2.6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农村体育锻炼人口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大连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8.23%,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7.13%。这一结果高于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其中大连地区农村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为56.9%,女性比例为43.1%。这一结果与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相比较,其中大连地区农村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全国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全国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为56.6%),大连地区农村体育人口中女性体育人口则与全国体育人口中女性的比例基本持平(全国体育人口中女性比例为43.4%比例)。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体育人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直接推动了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年龄结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0岁以下的体育人口占所调查的人口比例的51.3%,31-50岁的体育人口占所调查的人口比例的26.2%,51岁以上的体育人口占所调查的人口比例的22.5%。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形成这种原因是因为青年人的体育意识较强,参加活动的热情相对较高,而中老年人则由于经济条件、体育意识及家庭等因素参加体育活动相对较少。

在调查的1670人中,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一栏中选择增强体质的占51.5%,选择消遣娱乐的占19.5%;在167个老年人中选择增强体质的占52.7%,选择治疗疾病的占15.9%;在成年女子组中有8%的人选择减肥健美为锻炼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连地区农村体育人口中多数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也有部分年轻人选择消遣娱乐。调查显示:农村人口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8.5%,比过去增长了6.7%;对体育活动持一般态度的占30.5%,增长了5%;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占3.8%,与过去比较减少了1.3%。这一结果说明: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大连地区农村居民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7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农民体质健康的影响

调查显示:自从2006年大连地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2007年农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仅为5%,比较2005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1),2005年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8.1%。在对身体经常疲劳、精神经常疲劳、体力正在衰退3个维度的主观感觉进行了调查,经过赋值和数据离散化处理后,得到0、1、2、3四个身心疲惫指数等级,等级数值越大说明身心疲惫程度越高。2007年被调查农民的身心疲惫程度较轻,0和1两个等级合计都是89%。而同样的调查对象在2005年的身心疲惫程度明显偏高,2、 3等级合计高达39%和37%。经卡方检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在身心疲惫指数等级一项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使得锻炼者保持了较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和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对于释放人们的生活压力和消除疲惫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  

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对大连地区农民体质的影响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