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也许不是坏事!
编辑┃吴颖
关于孩子生气这件事,也许我们该更新或者说是颠覆一下看待它的理念:会生气,意味着孩子有能力去抗议自己的处境了;孩子生气时父母学会“隐身”,也许能帮助孩子独自体验一次情绪从爆发到平复的全过程。
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参加庭前会议。是否一切刑事案件都应该召开庭前会议呢?哪些案件应该召开庭前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哪些案件不必要召开庭前会议?这些都是需要法律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的。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生气,应该是平和的;有些父母觉得如果孩子生气了,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如果父母能对生气这件事更新一下观念的话,就会发现,生气不仅不是坏事,还会促成孩子和家庭的成长。
手术治疗GCTB后的局部缺损区域要进行人工材料填充,如人工生物陶瓷、骨水泥等。也会采用氩气刀、骨水泥的局部物理或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但其产生的杀伤作用是短暂的[18];也有学者使用微波原位灭活技术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较普通刮除术有一定优势[19],但复发后骨水泥再取出十分困难,对局部复发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增加了手术难度。
1.由州局兽医科和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抽调执法人员组成专项整治小组,各县市畜牧兽医局对辖区内的产地检疫申报点、生猪规模养殖场、散养户、牲畜交易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厂进行监督检查。
生气是什么?
绘本中另外的一个重要主题,讲的是如何处理生气。生气是要处理的,如果不处理,短期看不出问题,积累多了就会成为问题。
一切都很正常
很多父母非常受不了孩子生气,孩子生气时,比孩子还生气。但是,当我们知道了生气代表着孩子有了更多力量时,父母就可以不再生气,而是学着欣赏了—我儿子长大了,我女儿有抗议的能力了!
1.增设买卖人体器官罪。如前所述,美、英、澳、日等国均在刑法上规定了禁止器官买卖的犯罪。为有力打击器官移植相关犯罪,我国也应增设买卖人体器官罪,规定适当刑罚。
生气是情绪,更是力量
不过,父母可能会反驳说:既然生气代表成长,是好事,为什么孩子在生气时状态不好,甚至感觉他是很难受的?这是因为力量成长的同时,人不一定是舒服的,这可以用简单的运动状态来理解:当我们攀登山峰的时候,会出现缺氧、肌肉酸痛、胸闷等各种不舒服的情况,但这并不是坏事,是伴随着很多重要的能力和成长一起发生的。同理,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在这种不舒服的状态下,他也在成长,他在建立自信,在学习表达。其实,一个人生气的状态就是把人推开的状态,希望远离让自己不开心的境况,这也是一种能力。
孩子生气,父母欣赏
《菲菲生气了》是一本经典绘本,绘本中讲了菲菲生气的原因:她玩得正高兴时,姐姐来抢玩具了,而且理由正当—该我玩了。更让菲菲生气的是,当她说“不行”的时候,妈妈在旁边说“行”。这个场景隐含了菲菲生气的两个层面:当事情没有按照孩子的意愿发生的时候,孩子会生气;孩子感觉到无法掌控母亲时,会生气—孩子是通过掌控母亲感受到自己能掌控着这个世界的,像菲菲这样,当她发现母亲没有受她掌控而是向着姐姐时,挫败感可想而知,不生气才怪!但是这本绘本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告诉我们菲菲生气是不对的,反而是表达了“生气是自然的”“生气是正常的”这种逻辑。其实它还表达了一种养育观,就是家有两个孩子时,在某种情况下一个生气了或者恼怒了,也是非常正常的,这不是父母无能或者教育失败,这也是很常见、很自然的情况,就像菲菲和姐姐在争执中,如果不是菲菲生气了,就是姐姐生气了。
生气是人类情绪中重要的部分,没有生气这种情绪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用进化论的角度看,生气反映的正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有能力、有威慑力了,因为生气可以吓退对手。实际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很生气时体积似乎会变得大一些,眼睛会睁得很大,这是有攻击性、有能力战争的一种姿态,也是自信的姿态。比如我们都见过两只大猩猩对峙,它们不一定会发生真正的肢体冲突,而是会展示自己发怒,展示之后,双方心里也就有数了。所以,愤怒、生气的另外一种心理语言是“我是有力量的”,这种心理语言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动物没有能力和自信面对强敌时,会倒地装死,这样的姿态代表“我没有能力对抗你”,如果孩子在面对失控和挫败时只剩下无力的委屈和退缩,也许才是比生气更糟糕的一种状态吧!
生气,如何处理
首先,让我们放下“生气不好”的成见,来重新认识一下生气是什么。
父母可以暂时“隐身”
菲菲使劲跑啊跑啊,然后她哭了一会儿,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她听见了鸟叫。在情绪开始走“下坡”的过程中,又让身体的能量得以释放之后,菲菲的感官通道恢复了,她爬到树上,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当一个孩子的情绪经过顶峰自然回落,感觉通道再次打开之后,他就不再生气了,就是这么简单。很多父母一直在寻找教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减少父母干预的状态下,让孩子生气后有机会看到自己平复情绪的全过程,体验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有方法去调整。
绘本中展现了菲菲生气的全过程:最开始是踢打尖叫,想砸掉一些东西,而且影子都变成很大、很吓人,然后,菲菲发出了咆哮,好像要吞噬一切,像一座火山,这都很让人担心,可是我们看到,在妈妈“隐身”的状态里,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由于菲菲真的非常非常生气,就跑出了门,“砰”的一声,代表这一刻她的情绪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之后就会开始缓解和消退。很多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情绪达到峰值后自然消退的过程,就是因为他一旦生气,马上就有人出来安慰他或者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更有甚者,使用了不当的方法,让孩子的愤怒在高水平上维持了很长时间。
在《菲菲生气了》这本绘本中,我们会发现菲菲的妈妈在菲菲生气了之后是“隐身”的状态,她既没有冲上来训斥菲菲,也没有拦住菲菲,这其实是在教父母一种处理方法:当孩子生气时,可以让他自己体会一下情绪从爆发到恢复的过程,也可以让他自己去找一找平复情绪的方法。
不用再讲大道理
菲菲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重新变成了那个没有烦恼的孩子,她回家了,家里的每个人都很高兴,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妈妈的形象,她采取了准备拥抱孩子的姿态,爸爸则是淡定地从所看的杂志中抬起了头,微笑地看着菲菲。这也是这本绘本好的地方,就是父母并没有多余的焦虑,他们没有责备菲菲到处乱跑,也没有再去跟菲菲讲各种不该生气的大道理,而是保持了一种很自然并且很开心的状态—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气来了也并不可怕,它早晚都会离开,这就是这本绘本传递的又一个“真理”。
我们还能发现,菲菲回来后一家人在一起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比如大家选了一种都可以参与的拼图游戏,而把引起过争执的玩具放在了一边;爸爸参与了进来,似乎也让两个孩子的关系更加平衡了。这恐怕也是生气的另一个功能:它搅动了关系和环境的改变。
刘丹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家庭治疗学组副理事长,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