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博物馆是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展现,其空间形态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观众的感官和心理。从走近博物馆的场所开始,外部环境与建筑空间就开始了叙事的氛围铺垫。本文重点研究其空间形态的叙事性设计,其中包括了主题构思、节奏安排和情景体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叙事性设计和情景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
前言:
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形态会随着展示的类型和呈现的内容而变化,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也会做不同的设计,追求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鉴于此前没有详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阐述,本文将对博物馆空间的叙事性设计进行初步的解析,希望给阅读者清晰、明确的理解。
1.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
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设计承载着展品的风采和理念。而展示空间的本质,是物与人的交流场所。它的叙事性以体验、传达、沟通为目的,以一定的表达形式演绎情景故事的变化。它可能是物品、文本或者是其它的形式存在。“展示活动的实质是人类生活方式通过空间形式而展现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已建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为目的,其设计手法是将展示空间构成的特定主题的集约化环境加以显示”。所以,无论是从策展计划、建筑构思还是观展体验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表达。空间创作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自身艺术理念的展示,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关联,进行美学主题的构建,观众再用观察、体验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存在的美学,并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接收。
2.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特征
博物馆建筑没有固定的外在形式,也没固定的内部空间,建设场地、文化背景,就影响的建筑形象。不同的展物就需要不同的主题和空间,成为新的语义、语境的载体。建筑空间叙事性呈现出明显的两大特征:1空间组织的序列性;2空间元素的多意性。
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不是个新的命题,所有的布展都要考虑故事的情节与参观者的动线组织。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从单一的收藏空间到为公众提供教育、体验场所的发展历程。对于以观感体验为核心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来说,空间序列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带有主观的宣传色彩。每个博物馆的空间序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大致上是有这样的四个节点,外部空间、前厅、展室、中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外部空间是让观者调整情绪、营造参观的情绪;前厅是平和的告诉你故事的起因,也因此其空间属性平和;展室是紧紧抓住观者的注意力讲述故事的细节;而大厅则是故事的高潮和幸福的结果;世界上每一个著名的博物馆都是建筑空间序列组合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是个把空间序列做的非常优秀的作品,设计师用一曲面的封闭外墙把城市道路的喧闹隔离出去,又通过一弯浅浅的水面和下沉广场把展馆和校园分开,只能通过一个狭长的小桥进入展馆。而行走在小桥上,就是观者调整好情绪的过程。
空间元素的多意性是现代博物馆设计的发展趋势。人们厌倦了百科全书式的展品陈列,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阿尔费雷德.巴尔为“机械艺术”和“立体主义与抽象主义”的展览中,就已经采用“白立方”的模式,将展品与展示空间的特性分别释放出来。而后来在现代设计技术和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空间尺度、色彩及材质意义的认知,促进了现代主义和其后的地方文脉主义朝气蓬勃的作品的产生。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大厅绝对是空间多意的代表作,它承接了白色空间的圣洁性,又以充满张力的弧线和自由的曲面使建筑空间生机盎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策略
3.1强调观者的心里过渡
除了遗址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是建设在城市繁华的地段、或者是市政广场的附近。观者从繁杂的世俗生活到艺术的殿堂,需要一个心理过渡,把烦恼和忙碌抛于脑后。外部空间的隔离和建筑形象的逐步展示是重要和有效地开始,过渡的方式是设计师对建设用地环境的理解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建立在市中心的法国原始博物馆,很直接的用独立的玻璃幕墙把外界隔离。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则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理念,让观者驾车进过一条光栅隧道和一条轻盈的拉索桥进入美术馆的广场。
3.2空间的地域性
博物馆的空间应当是地域性的,不论是指建设地点的气候性还是地域的文脉传承。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会使观者有良好自然地感受,同时也有助于空间功能性的维护。著名的作品也会偶然出现小的失误,比如某著名的博物馆在展室的一个角落总是出现冷凝水。空间的地域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对当地文脉的深入发掘,展物本就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叙述,只有在同样文化背景的空间里,才能声情并茂。不得不说贝聿铭是这样的高手,从美秀美术馆到苏州博物馆、再到伊斯兰博物馆,无不是惊才绝艳。美秀美术馆大厅之后看到的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用浅棕色木制材料做成木结构的主体建筑格子,壁面与地面的法国产淡土黄色的石灰岩都成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而苏州博物馆白色墙壁上灰色花岗岩的中国山水画浅浮雕更是对中国南方隐士哲学思想的提炼。
3.3空间认知的无尽性
杰出的空间设计的叙事性对于观者来说认知是无尽的。步移景异,视角、动线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再一次的观赏又会有新的发现。不能有审美疲劳,也不能一眼看透。矶崎新对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大堂设计是最经典的楷模,第一感受是大气、壮观,但又无法用语言简单描述,它不对称、充满动态但又平衡,曲面与弧线的导向使未来无法预知。在不同的楼层和不同的角度看大厅,也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使观者有如梦似幻的感受。以至于新款汽车的发布都喜欢在这里拍广告。对于打破了传统横平竖直空间的新奇体验和喜好,是参数化设计在许多重要建筑中渐受欢迎的原因。
3.4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快速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布展方式,过去常用的泥塑、蜡像、油画加文字牌的方式,逐渐被淘汰。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体现在两个应用方向,一个是大型led液晶屏和镭射投影的组合应用、一个是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漫游互动式体验技术。
“博物馆不再是某一物的呈现空间,它能够将信息不断地融合并且表达出来,它不是单一的历史,它的变化是一个不断引人注目的过程。这正是利用了跨媒介的方式给受众更好的传达方式”。作为容器的建筑空间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绝不是对器材的简单摆设。空间的形态和尺度,光线的强度,液晶屏的大小和距离,音响甚至威风和气味成为展示空间的设计元素。美国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瑞士的Swarovski水晶博物馆都投入巨资,做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束语:
如今的博物馆设计强调的是观者的体验,简单的方盒子套方盒子的博物馆空间形态就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学术上多是从语言学和布展方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本文通过对博物馆空间节点的叙事性分析,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策略,并促进观者对博物馆空间的叙事性的体验和解读。
参考文献
[1]侯博君.清华大学.美术大观.建筑艺术.第124-126
[2]胡川.博物馆体验展示多媒体展示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辽宁省博物馆学会、新世纪博物馆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曾克明,曹国媛.博物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叙事性设计策略解析[J].美术学报,2019(03):122-127.
论文作者:苏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8
标签:空间论文; 博物馆论文; 建筑论文; 形态论文; 序列论文; 美术馆论文; 方式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