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
2.经历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11~20各数的概念,形成初步的数感,发展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数数、读写,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概念,体会两者之间的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20个小正方体、数位卡片、计数器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到大海边游玩吗?
在海边游玩时,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捡贝壳最有趣!
:我最喜欢捉小螃蟹!
:在沙滩上堆城堡……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的喜欢捡贝壳,有的喜欢捉螃蟹。那么,这些小朋友正在沙滩上忙什么呢?
[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师: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有许多小朋友正在喂海鸥。
:我看到沙滩上的海鸥吃得可香呢!
:我看到天空中又飞来了很多海鸥。
……
师:是呀!这些小朋友正忙着喂海鸥呢。为了让更多的海鸥在咱们黄河入海口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小朋友们开展了保护环境、保护海鸥的活动。
3.根据情境,提数学问题:
师:根据图画中的信息,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我想知道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天空中又飞来了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们看,沙滩上的海鸥多么可爱呀!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好吗?
媒体呈现沙滩上放大海鸥和问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逐步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教师定向,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二、借助学具操作,建立11~20各数的概念
1.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认识11。
(1)数海鸥:先估——再数。
师:你们看,沙滩上的海鸥吃得多香啊!咱们可别打扰它们,先静悄悄地估一估、猜一猜,好吗?
:我猜有二十只。(师:你猜得有点儿太多了!)
:我猜有十只。(师:差不多了!)
:我猜有十三只。(师:你猜得也差不多了!)
[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估数的兴趣;借助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和经验,运用“太多了”“差不多”等词语,引导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初步渗透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师: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呢,怎么办?(生齐答: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数数,同桌交流数法,教师组织汇报:
:有十一只,我是这样数的,一、二、三、四、五……(小手指一只,数一个数)
师:你数得真仔细,这是在一只一只地数。请同学们用一只一只的数法数一遍好吗?请把小手伸出来,大家一起数。(教师每点击一只海鸥,这只海鸥就被画在一个圆圈里,学生就跟着数一只。)
: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我是这样数的:二、四、六、八、十、十一,最后也是十一只。
师:您真了不起,还会两只两只地数。谁还会?大家一起数。
(教师每点击两只海鸥,这两只海鸥就被画在一个圆圈里,学生就跟着两只两只地数。)
[在数海鸥只数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2)摆学具,体验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
师:如果用1个小方块代替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个小方块呢?(教师点击一下,沙滩上的11只海鸥变成11个小方块。)
师:沙滩上的11只小海鸥站立得多乱呀!请小朋友们快点儿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么摆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是11只?
师:同桌合作,从学具盒中数出11个小方块,在桌子上摆一摆。比一比哪个同桌的摆法最巧妙,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是11块。
[借助“沙滩上的11只小海鸥站立得多乱啊?”这一充满童趣的问题,一方面诱发学生操作的兴趣,另一方面体会到学具操作的必要性。]
学生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摆好后,组织小组内的两组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摆法,选出本组内最巧妙的摆法向全班同学展示。
主要有以下摆法:
[操作中,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化;操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师:同学们真厉害,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摆法。下面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哪种摆法最巧妙,让你一眼就看出是11个小方块?
: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巧妙,一眼就看出他先摆了1个五,又摆了1个五,五加五等于十,十加一就是十一。
:我认为第六种方法最巧妙,他直接摆出了1个十和1个一,十加一就是十一。
……
(班内主要出现了两种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第三种摆法好,一部分认为第六种摆法好。)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了不起。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意见?我认为还是第六种摆法最巧妙,这边是十个,这边是一个,十和一分得很清楚,不用算,一眼就能看出是十一个。
[交流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最优的摆法,体验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其倾听能力和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3)结合操作,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摆的?
教师在黑板上按竖排顺序一个一个地贴卡片,学生数数,10个贴成一列,告诉学生:这一组是10个,10个一就是1个十,在一列小方块的上边板书出计数单位“十”;再在右边贴上1个小方块,在这一块小方块的上边板书出计数单位“一”。(如右上图)指着图:这里的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迁移:在右边那一块的上面,逐次添加一块,让学生快速抢答每次方块图中的块数,体会该摆法的优越性。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方块图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形成正确的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让学生经历计数单位“十”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4)利用方块图,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
结合方块图,教师讲解:这一组表示1个十,它占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在一组方块图下面对齐板书),十位是专门用来表示几个十的;这一块表示1个一,它占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个位”(在一块方块图下面对齐板书),个位是专门用来表示几个一的。
(5)在计数器上表示“11”,建立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学具,它的名字叫——计数器,计数器的上面也有“十位”和“个位”,谁能找到?找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指给大家看,且要边指边介绍;后组织学生找自己计数器上的十位、个位,同桌互相认一认,读一读;最后得出: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充分借助计数器的直观作用,组织学生通过指一指、认一认、读一读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十位”“个位”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十位”“个位”表象。]
师:在计数器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珠子,十位上的珠子是用来表示几个十的,个位上的珠子是用来表示几个一的,谁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出“11”?
学生试拨,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交流后,组织学生汇报:
:我在十位上拨了10个珠子代表十,个位上拨了1个珠子就是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我反对,在十位上的1个珠子就是1个十,个位上的1个珠子就是一。所以,我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1个珠子,就是十一。
师:到底哪种拨法对呢,小组中的同学再互相评评看。
组1:我们组认为第二种对。十位是表示几个十的,1个十就在十位拨1个珠子,个位是表示几个一的,1个一就在个位拨1个珠子。
组2:我们组也同意第二种对。因为十位上的1个珠子就是1个十。
师:(指着黑板上的方块图)同学们讲得真好!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十位是专门表示几个十的,1个十就在十位拨1个珠子;个位是专门表示几个一的,1个一就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
结合方块图,边讲解边完成如下板书(如下图):
[有针对性地选择上述两种拨法,组织学生加强对比分析,评价交流中获得清晰的表象:十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1个一。]
(6)在数位表中写“11”,学习“11”的读写方法。
先让学生试写“11”,介绍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结合着黑板上的计数器图,在数位表中交代“11”的写法: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读作:十一(如下图)。
(7)讨论:“11”中十位和个位上的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解决“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认识19、20两数。
(1)媒体出示礁石上的海鸥图和问题,按照以下思路引导学生认识“19”:
估一估——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
(2)媒体显示:又飞来1只海鸥,引导学生认识“20”。
师:礁石上原来有19只海鸥,又飞来1只,现在是多少只海鸥?(教师直接在“19”个方块中添加1块)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方块,您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这两组都是十块了。
:我发现20里面有2个十。(教师把图中个位上的一组10个,贴到十位上,即十位上有2个十。)
在此基础上,借助方格图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0”,在数位表中写“20”。
[引领学生将认识11时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运用到19、20的认识中,很好地实现了知识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经历“20”产生的过程,体会2个十是20的内涵。]
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估一估——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的方法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等问题,认识20以内其他各数。
2.用11~20各数表示身边事物的个数,并借助直尺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反思:
1.贴近学生生活,确立活动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立了“海鸥回来了”这一活动主题,创设了“小朋友在沙滩喂海鸥”的有趣情景,吸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方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现实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起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注重学具操作,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建立11~20各数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而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因此,教学时,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学科特点,以数“海鸥的只数”为线索,重点围绕“用小方块代替海鸥,怎么摆一眼就看出是11只?”这一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运用小方块、计数器等学具,展开了摆一摆、拨一拨、数一数、写一写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操作活动:用小方块摆出海鸥的只数“11”,初步感悟计算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借助方块图清晰地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表象,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运用计数器拨珠,清晰地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理解“11”的组成,体会数位的不同,初步渗透位值制思想;在数位表中写数,引导学生掌握数的读写方法,理解数的内涵,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就这样,孩子们在学具操作中,发现了最佳摆法,找到了最佳数法;学具操作中,初步理解了计数单位“十”和“一”的含义,逐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和“一”的概念;学具操作中,体会到“11”中的两个“1”是不同的,感悟出“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渗透了位值制思想;学具操作中,巧妙地运用了数相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的意义与直观的方块图、计数器联系起来,不仅促进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形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数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3.寓“数学学习”于“解决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方法与策略。
反思这节课的学习不难发现,这节课始终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
一条线是解决问题。上课伊始,呈现小朋友在沙滩上喂海鸥的有趣情景——吸引学生观察情境,搜集数学信息——根据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定向,明确探索目标:先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这个问题,认识数“11”。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以数“海鸥的只数”为线索,重点围绕“用小方块代替海鸥,怎么摆一眼就看出是11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结合生活经验,估计海鸥的只数,渗透估计的策略——用不同的方法数海鸥的只数,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性——用学具代替海鸥摆出海鸥的只数,感悟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借助方块图、计数器等学具,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认识计数单位、数位及“11”的组成——在数位表中写“11”,学习数的读写方法,渗透位值制思想——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解决“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等问题,探索学习11~20各数。
另一条线是学习方法。在解决一连串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运用了“估一估”“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的学习方法,构成了学习方法一条线。
由此可见,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框架,将数学学习的过程转化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11~20各数,获得了观察策略、操作策略、估计策略、数数策略、组合策略、数形结合等基本学习策略,体会到替代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位值制思想等。这样,把“解决问题”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培养”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构成了这节课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