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经济增长率水平的几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济增长率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率仍然处于回落之中。这一现象使得经济景气状况持续下降,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了解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恰当看待当前经济增长率水平,对于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原因分析
199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持续的回落。1992年—1997年,GDP增长率从14.2%回落到8.8%,1998年上半年进一步回落到7 %。本次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原因比较复杂。虽有经济政策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经济体制变化的因素造成的。
1993年开始实施的治理经济过热和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这对于需求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在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出现猛烈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引起了经济增长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正在从重工业、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为重心的阶段。我国轻工业经过80年代的快速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满足或超过国内外需求的生产能力,工业发展的重点从90年代初开始转向重工业化。其中,在“八五”期间重点是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的发展,并明显地缓解了这方面与一般加工工业相比而存在的“瓶颈”约束。这一过程在“八五”末期已明显放慢,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开始成为发展的重点。近几年来,以电子、电器器材、交通运输设备为代表的高技术和高加工度化产品的快速增长,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增长速度缓慢形成鲜明对照的。这表明我国工业已开始转入高技术、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主的阶段。但这时期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发展缺少新技术的支持。以轻工业为主的一般加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资金;而以高技术和高加工度化产业为主的工业,主要建立在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上,是工业技术发展创新的产物。我国的工业技术体系比较零乱,改革开放前是以前苏联工业技术体系为蓝本模仿发展的;改革开放后,则广泛引进了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工业技术。但这些引进并没有形成我国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特别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业技术体系没有形成内在的联系。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缺少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工业技术方面的弱点,必然限制高技术和高加工度化工业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高技术和高加工度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进口设备以及进口零部件发展,停留在一般的组装加工水平上。与国外同类产业比较,我国这方面的竞争力必然是弱小的。由于工业竞争力不强,工业的增长必然受到阻滞。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着充分暴露出来,被市场快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所掩盖的企业缺少长远发展动机、国有资产管理不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盲目生产、盲目建设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形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这些问题的影响,必然会在经济增长率方面逐步反映出来。
以上过程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微观主体由活跃转向沉闷,市场需求增长速率降低,企业的发展机会减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逐渐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长,并影响到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前景预期的下降则影响到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投资活动,使投资增长率下降。需求增长率的下降又约束经济增长率下降,使经济增长进入加快收缩的过程。而我国当前的需求收缩又与东亚的金融危机重叠在一起,部分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处于收缩之中。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经济自发收缩和增长率持续下降。
以上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因素,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影响短期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率水平;而发展阶段变化、增长内容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引起的发展要求与经济体制状况的不适应,则会影响较长时期的经济运行特点和经济增长率水平。我认为,这些因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将下降,经济增长波动的中位点将降低。
二、我国当前年均经济增长率水平分析
由于存在影响较长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水平降低的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其数量界限,指出经济增长波动新的中位点,为确定宏观调控目标提供根据。
市场需求情况和经济增长内容是决定年均经济增长率的两个主要因素。
市场需求方面,未来较长时期将是买方市场的格局。有效供给能力将持续大于有效需求,过剩生产能力的调整将经历较长时间。最终需求的增长率将有所降低,其中,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速率的降低以及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消费需求的年均增长水平预计将由近年的10%左右,降低到8%左右;出口增长则由主要依靠低工资、低价格部分, 逐步转为依靠技术升级和品种、档次、质量竞争为主,年均增长率水平预计在10%左右;投资增长则由于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速率的影响,增长率水平也会降低,预计年均增长率在12%左右。综合起来看,最终需求增长率在10%左右。按照最终需求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比率的历史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
经济增长内容方面,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将明显提高,规模经济和企业的装备水平也将明显提高。这些变化将对我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一般加工产品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组织、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组合特点提出挑战。这些方面的调整、转变,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产品发展、企业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市场需求约束对产品、企业发展的约束开始突出。因此,主要依靠市场快速扩张,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形式,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发展的集体、个体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降低。国有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将增强,新的产业领域的拓展,主要将通过国有单位投资和新建、改造国有企业的形式实现。改革以来主要依靠集体、个体投资、乡镇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将发生很大改变。这种变化将使经济增长率降低。1978年—1994年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1%,预计未来将大体保持8—10%的增长率水平,集体、个体经济的增长率水平将降低到与国有经济大体相当的水平。工业增长率在这一水平时,GDP的增长率大致在8%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8%左右,经济增长波动的中位点在7—8%。
三、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目标
当前的宏观调控目标,首先是防止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因为目前经济增长率已经位于或低于经济增长波动的中位点,如果继续回落,则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应该看到,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要在短期内见效,难度是非常大的。同时,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还可能降低投资效益,形成投资方面的隐患。目前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基本在中位点附近,只要不继续降低,就可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因此,为提高经济增长率而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措施应该适度。要特别注意把增加投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密切联系起来。应该认识到,面对市场竞争的环境,只有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要把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加,有效增加重点产业的投资,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通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把投资的数量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从经济发展的要求看,应该尽快确定我国的重点产业领域,通过装备工业、材料工业的升级,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化赶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