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结构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已经过去了6年。这6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度过了少数承诺条款的过渡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正如我们在6年前预测的,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无论以人口数、市场规模、GDP、贸易额、投资量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中国都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WTO规则的调整和完善。另外中国加入WTO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供其他国家借鉴。
中国入世对其他国家有何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借鉴作用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集中论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概而言之,加入WTO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对外贸易环境更为开放,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延续加入WTO之前的趋势,并在量变基础上逐步完成其质变过程。第二,外资政策与投资环境更加友好,这使得FDI迅速增加,并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一、中国外贸环境更开放,外贸增长迅速,贸易结构由量变转向质变
一国的进口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方面。中国在加入WTO后根据“自由贸易原则”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主要体现在关税的逐年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
1.关税的降低
根据中国加入WTO正式协议的内容,中国的算术平均关税率承诺从2000年的16.4%下降到2008年的10.17%。加入WTO后近6年的关税数据表明,中国不仅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且每一年对关税的实际减免幅度都大于在协议中承诺削减的幅度。图1给出了中国承诺的2000年以后的平均关税率,以及1999年以来中国的实际平均关税率。
2.在削减非关税壁垒方面中国也进展迅速
(1)中国调整了进口许可制度,入世前为保护国内产业而对多种产品实施的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已经全部取消。
(2)取消指定经营、扩大贸易经营权。中国入世时仅有35000个国内企业有外贸经营权;对有外贸经营权企业的资格标准有具体的要求,如入世时最低注册资金为500万元等。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国在3年内逐步取消了这些限制,减少了对中国公司最低注册资金的要求,废除了对最低注册资本的审核检验体系。又例如对国外企业而言,中国入世之初只允许在华投资企业进出口用于生产及出口的产品;中国入世1年后,外资持有少量股份的合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贸易权;入世2年后,外资持有大多数股份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入世3年后,除了国家专控产品企业所从事的进出口贸易的产品之外,所有在华投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①。
图1 1999-2007年中国关税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加入WTO正式协议,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2000-2008)。
图2 1996-2006年进/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3)中国对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了改革。2003年1月起正式生效的新《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购买的首选方式为公开招标。与入世之前相比,政府采购时不能再以各种方式偏向本国供应商。比如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软件的做法就曾引起中国贸易伙伴的不满,中美就此进行了知识产权的磋商,对政府的软件采购形式进行了规定。可见WTO的“公平竞争”与“国民待遇”原则不仅对中国经济体制,也对政府行动规则产生了影响。
关税水平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促进了中国外贸环境的改善,中国的货物贸易量迅速增长。在1996-2001年,6年间进出口商品总额从2898.8亿美元上升到5096.5亿美元,扩大了75.8%,年均增长率为9.8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入世后的2001-2006年,6年间进出口商品总额从5096.5亿美元上升至17607亿美元,总量扩大了146%,年均增长率为22.95%。
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贸易总量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幅度变大,还表现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上。图2描述了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和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已经由1996年占出口总额的85.49%上升到2006年的94.54%。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其部分原因是由于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数量的上升。
我们进一步分析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结构。图3给出了1996-2006年间按SITC分类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图3 1996-2006年出口总额中按SITC分类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图4 1996-2006年进口总额中按SITC分类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通常将6、8类工业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7类工业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图3中易见从1996年开始我国商品出口的特点为:工业制成品中第5、7类以机电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第6类和第8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量较大,但在整个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这两个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都得到了延续,但速度有所减缓,体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继续下降。
再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从图4可见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延续了中国加入WTO之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缓慢下降;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量比重较低,但在2001年后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第2类非食用原料和第3类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综合以上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正在实现由加入WTO前的量变到加入WTO后的质变转型,2001年以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稳步上升,在2004年就超过了50%,之后继续攀升;也是在2001年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跌破50%,并在之后稳步下降。同时,中国的进口产品结构统计显示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2001年后的3年中下降到一个稳定水平,之后继续下降,在2006年首次跌破20%;然而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在加入WTO前经历波动,在加入WTO后开始稳步增加,在2006年初首次突破20%。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正经历一个质变的过程,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是造成这个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自主创新程度的提高是贸易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外商投资环境更友好,FDI急剧扩张并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相比以前更加开放、透明和友好。我国的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许多过去不允许外商投资的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逐渐放开。例如金融、保险、电信、交通服务等国家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采取了分阶段分地域逐步开放的政策允许外资进入。目前全球的跨国投资中超过半数是对服务业的投资,服务业的放开能够增加中国的潜在投资者和获得外资量。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给予外企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指的是一国给予所有成员国的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的待遇不低于给予本国公民和企业的待遇,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相对于本国企业在税收、知识产权、市场开放、竞争条件等方面受到的待遇,外资企业不应该受到歧视,入世前针对外商的不符合WTO要求的政策,例如国产化要求和出口比例要求须取消;第二,对于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也应该保持同一标准和政策,这有利于吸引多种类型的外资,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对不同层次技术的需要,这有助于促进外企之间的竞争,防止垄断的形成。
中国承诺并在实际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保证FDI的持续流入和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再加上自身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加入WTO之后大大增强。数据表明1996-2001年的6年间外商直接投资从417.26亿美元增加到46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6%;2001-2006年间外商直接投资从468.78亿美元增长到630.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06%。2001-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3371.02亿美元,占1979-2006年28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9.18%。
FDI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产业结构两方面。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1)加入WTO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正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数量上,外资企业引进技术总额逐渐占优于国内其他类型企业(见表1),从技术的质量上看,平均而言外资企业从外国购得的技术也要比内资企业先进,在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方面要快于内资企业。
表1 2002-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中国企和外企占总值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商务部科技司统计。
(2)外资企业加快了对华研发中心的建立,这些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至2006年11月底,世界500强已有约480家在华投资,建立各类研发机构超过800个。例如菲利普公司新设立13家公司,其中包括5个研发项目。通用电气公司新设立14家企业,其中包括2家研发企业,3家咨询企业。微软新设立了7家研发企业。通用汽车新设立7家企业,其中有2家研发企业。外资企业对在华研发中心的投资不仅提高了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对中国内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溢出和示范作用。
(3)外资企业促进了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增长,外企的技术优势使得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迅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6.78%增长到2006年的29.1%,而每年外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50.49%上升到2006年90%左右(见图5)。值得注意的是2002、2003、2004年外资高新技术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6.93%、69.33%、53.34%的高水平。
在看到上述FDI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须理性评价外商投资中的技术进步对国内企业的溢出作用。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外商独资形式,技术溢出相对较少,其次外商对华投资中很大部分采取的是加工贸易形式,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承担的仍然是国际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的研发与营销大部分仍然在国外进行,对我国企业的示范作用有限。如何扩大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更好地吸收、利用外企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是我国在继续扩大开放、吸引外资过程中值得关注和需要着力研究的方面,这关涉外资吸引的效率问题。
图5 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7),《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7)。
2.对中国的FDI符合国内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
虽然各个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对农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较少,从1997年开始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超过2%,大大低于农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0%左右)以及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第二产业的FDI占所有FDI的比重较大,在2001-2006年6年间,年均为70%左右。另外我们注意到对第三产业的FDI增长较快:对第三产业的FDI总量2001年为111.81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199.1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倍;占FDI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3.85%上升至2006年的31.6%。可以说明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第二产业。另外一个证据来自于全球500家大公司在华投资的数据,2002年500家大公司在华有2266家企业,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1523家,属于第三产业的有298家;2006年在华的3705家企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2160家,第三产业有692家。FDI在3个产业间的分布是符合我国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的。
2001年以来外商在华投资最集中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个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2001年后每年对这4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到每年FDI总量的30%以上。
对中国产业结构其他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外资的投资方向已经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向上下游延伸。近几年对产品生产上游的研发、获取原料及核心零部件;下游的销售和物流的FDI都有所增加,这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产业链更完整。另外外资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能有效改善中国产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
三、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加入WTO不仅在外贸和产业结构层面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繁荣,还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一步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WTO的“公平贸易”规则要求政府改变影响国有企业的方式,以前的直接干预不再可行,需要逐渐转变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否则将被视为不公平贸易行为,可能成为别国指责报复的借口。加入WTO后外资与私营经济将进入以前国有企业垄断或者是占绝对优势的行业,国企和其他类型企业面对市场公平竞争。国企如何在背负历史遗留的行政介入、企业冗员、债务沉重、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包袱的情况下,增强自身的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国企资产的管理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对大中型国有企业采取了改善管理、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措施,创造大型企业集团,鼓励运营较好的国企在证交所上市,使所有权和重组融资方式多元化,对于小型国有企业则更多地采取兼并和联合的方式进行重组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过去几年国企改革的评价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经济指标来看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迅速,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增强(见表2)。
表2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一些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表3 非公有制经济基本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7)。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个数从2001年的46767个下降至2006年的24961个,减少了46.6%;就业人数下降了32.6%,但企业利润、资产价值分别增加了255.2%和53.8%。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保持在30%以上,经历了改革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稳定地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国企中还涌现了一批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2.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加入WTO加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在2001年后的加速发展。这是由于中国放开对外资的市场准入的同时,对国内个体/私营企业的限制也相应放宽,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表3给出了我国个体及个体/私营企业在5个不同年份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
图6 2001-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企业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
与2001年相比,2006年的个体、私营企业数目分别增加了5.9%、129%。个体、私营部门的从业人数从2001年的4760万、2714万分别增长至5121万、6153万,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不仅吸纳了很大数量的从国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对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起到了相当大作用。个体/私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营业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占到国内总额相当大的比重。从户均注册资金与产值来看,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逐渐变大,产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在2001年后得到改善。个体/私营企业对增强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作出了贡献。总而言之,中国加入WTO之后,个体/私营企业并没有像有人所担心的那样不堪一击,反而竞争力不断加强。
另外,在2001年之前,由于中国进出口实现经营权审批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体为国有企业。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经营权逐渐向核准制及登记制过渡,进出口贸易的主体逐渐转变为外资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
四、结论
总之,从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诸方面考察都表明,加入WTO在整体上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绩效,尤其在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实现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型中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当然还有些不足和弊端亟待完善,例如外贸和投资对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作用不均衡;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恶化加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在加入WTO之后就能自动解决的,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快自身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注释:
①《贸易政策审议:WTO秘书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告》,P101.
②《贸易政策审议:WTO秘书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告》,P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