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基本估价

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呈现出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继续取得明显成效,物价水平回落至低位,但基础尚不稳固。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从2月份起呈回落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6月份降至5.9%,上半年平均为7.1%。物价回落首先是由于近两年涨幅最大的食品价格回落,影响了总价格水平下降。1995年和1996年上半年进口粮食增加,1996年夏粮收成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将有助于稳定食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但物价回落是初步的、不稳固的,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反弹的潜在压力和可能性在增加。

第二,宏观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6年上半年GDP增长9.8%,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夏粮总产量比1995年增长3%。消费增幅较大,扣除价格因素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比1995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但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滑,使经济增长对国内需求的依赖增加,将对今后的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企业销售不畅,效益下降,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困难加剧,经济运行的质量没有改善,有些矛盾还趋于尖锐。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平均为93.75%,比1995年同期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比1995年全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95年同期下降14.5%,实现利润不到1995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亏损额却上升了55.6%。国有企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一些地区和行业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增多,下岗职工数量增加。

总起来看,目前经济运行仍处于这次周期性变动的平稳回落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较好,有些指标并不好。在物价水平降至近7%的情况下,能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应该说成绩是明显的。但出口的大幅下滑、产销不畅、亏损上升、失业增加(公开的和隐蔽的)所反映的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下降,表明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尚存在某些突出问题。导致宏观运行指标不一致的深层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及新产生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的还趋于加剧,在宏观层面上,便出现了指标“双重特征”的情况,近一个时期人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取向分歧较大,其原因很大程度也在于此。

二、对当前总供求矛盾的分析

关于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虽然1996年以来总体经济继续平稳增长,物价涨幅也回落到一位数,但从下半年发展趋势来看,投资需求膨胀的压力较大,物价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体制原因和结构矛盾并没有真正缓解,因此,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不容忽视。今后宏观调控重点应当继续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中心,加强对投资和信贷规模的控制。

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一些企业产销率下降和亏损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宏观政策控制过紧造成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结果。铁路运输、能源及部分原材料供给处于相对宽松状态,表明此轮经济景气循环已达到谷底,从下半年开始经济应当转向回升。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和投资政策应当适当松动,以配合和促进经济的回升。

第三种意见认为,目前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在GDP增长幅度仍保持在10%左右的情况下,无论从短期增长态势还是从长期增长可能性来讲,都难以得出当前已达到谷底的结论。综合各方面情况,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高速增长之后的正常回落期可能更为符合实际。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原因在于:1996年以来总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供给则由于体制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没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因此主张今后应当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宏观政策的前提下,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转向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我们持第三种看法,理由如下:

从供求总量上看,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上半年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9.7%。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经验,一般说来,上半年的总供给都大于总需求,正常差率在5~10%。因此,总供求关系是基本正常的。值得强调的是,计算总供给,不能把所有现实的生产能力都算进去。一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因体制原因不能有效利用的生产能力,一些因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而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二是一些传统老企业的部分产品早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急需更新换代。如果宏观政策的目标是保证这些生产能力都开工生产,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正是从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生产能力的角度看,我们认为,难以做出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判断。

但是,需求结构的明显变化却不容忽视。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构成看,据估算,1996年上半年,三项需求分别占社会总需求的19.85%、49.59%、30.56%(以现价计算)。与1995年同期相比,投资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而出口需求则相应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从需求变化的趋势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高于GDP增幅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幅度大约为12%,高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出口下降8.2%,其中一般贸易下降28.5%。需求结构的上述变化,从宏观上看,使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向内需为主转变,因此,投资和消费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和稳定的灵敏度明显增强。从微观上看,在国内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一些面向出口的生产企业,尤其是轻纺工业企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企业、财政、银行间的相互拖欠的矛盾更加突出。

此外,三项需求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投资需求:上半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在13.5%左右。分项目看,基本建设增长16.6%,更新改造增长14.4%,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达32.1%。由于相对于更新改造投资而言,房地产投资对机电类投资产品的需求量较小,因此,投资结构的这种变化,不利于促进机电类行业的发展,是造成机电类生产企业产品大量积压,效益下滑严重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也是不利的。

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基本生存资料数量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转向提高消费档次,购买意识明显趋于中高档,追求名优特新,城市居民用于居室装修、通讯、中高档家电和家具的支出明显增加,这就使得高档名优产品比较畅销,而国产品中质量、款式一般的产品则销路不畅。

最为重要的是出口需求结构的变化: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8.5%,加工贸易出口增加14.6%,加工贸易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56.4%,预计全年将超过60%。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比1995年同期减少123亿美元。主要是一般贸易顺差比1995年同期减少129亿美元。由于国有企业出口60%以上为一般贸易方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5%以上为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使得出口贸易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同时,也导致纺织、服装、玩具、旅行用品、箱包及塑料制品等大宗轻纺产品出口下降,使相关出口生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

在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由于经营体制的制约和长期积累的结构矛盾,企业生产结构未能及时作出调整,而导致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给再生产正常循环造成困难。

这一点从1996年以来资金结构的变化特征也能明显看到。1996年上半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比1995年同期增加3908亿元,比1995年同期多增加1040亿元,增加23.3%。在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增加额当中,短期贷款增加23.95%,长期贷款增加22.48%。这说明,无论从贷款总量,还是从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金需要的短期贷款来讲,资金供给的增幅都不算低。但是,从上半年货币存量的增加结构来看,明显存在交易货币(M[,1]增长15%)增幅偏低,广义货币增幅较高(M[,2]增幅高达28.3%)的问题。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由1995年同期的41%,1995年年底的39.5%,进一步下降到1996年6月末的36%。由于交易货币增幅偏低,企业资金十分紧张。之所以出现这种资金供应不少,而交易货币却增长不足,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上还存在严重缺陷漏洞,企业得到银行资金后,往往因生产效益不好,或者大量将资金以各种途径向股市、期货、房地产投机等非生产领域转移,或者向各种非正常的成本性开支渗漏,显然,这种资金需求上的无底洞,不是银根的松紧所能解决的。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向与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可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既不是需求总量不足,也不是资金投入不够,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单纯放松银根,不仅难以解决一些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利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可能使二年来花大力气降下来的物价再度反弹。因此,下半年,仍然要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围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这个总目标,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

1.保证农产品收购资金需要,防止农民收入下滑。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11%,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但值得关注的是:近来出现了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1995年以来,进口粮食剧增,使粮食的市场价格3月份以后出现明显下滑,据估计5月末市场粮价较1995年同期下降15%左右。粮价回落直接影响到收购季节出台的国家定购粮价提高政策的实行。据了解由于定购价与市场价差额缩小,有些地方定购价只有国家规定的一半。1996年夏粮丰收,有可能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降,要充分估计这种趋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棉花的大量进口,也使库存急剧增长,同时影响了棉花的收购和入库。许多地方出现全面卖难的情况。目前调拨进度只是正常进度的一半,主要产区棉花积压超过全国收购总量30%,占压资金上报数为155亿元。在农业丰收的情况下,能否减轻以至避免卖难的问题,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将是对农业政策的真正考验,对下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也至关重要。应密切注意市场变化,如果市场粮价低于提高后的定购粮价,就应设定保护价,增加国家专项储备,防止在粮价下跌时国有粮食部门抛售粮食。下半年要确保棉花专项储备和周转储备的资金需要,以争取1997年棉花产销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一方面维持农村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和全社会消费需求的适度规模,另一方面避免来年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

2.在重视效益的前提下促进出口回升。尽管1996年6月的出口规模达到上半年各月的最高值,但与上年同月相比下降了12.9%,远远高于4、5月份的下降幅度。而且根据外经贸部业务统计,到目前为止,出口成交仍然比1995年同期减少19%。因此,目前外贸出口下降并未得到遏制,继续滑坡的趋势仍然存在。下半年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促进出口回升,缩小与上年净出口额的差距,使总需求结构中的国外需求部分不致于下跌过多。目前,在出口规模优先还是效益优先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与中央的意见并不一致。不惜亏损保市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出口增长应建立在效益的基础上。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现阶段,我国出口机电产品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低附加价值的一般加工制成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替补能力。如果纺织、服装等产品出口急剧下降,不仅会造成这些产品国际市场的大量丢失,也会使外贸对国内轻纺工业的货源需求大幅度减少,加大这些产业在转轨中的困难。因此,在重视提高出口效益的前提下,也要注意防止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过猛。要看到,现行退税制度已成为短期内制约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下半年应考虑进一步改革的方案,以理顺外贸、财政、银行等环节间的关系。

3.对物价形势要冷静看待,防止可能出现的反弹。目前物价虽已处于低位,但反弹的压力也相应增大。年内把物价维持在目前水平还要付出很大努力。下半年物价反弹可能出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近两年为了压物价,有些价格改革项目推迟,同时,政府增加了财政补贴。财政负担加重,使一些地方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通胀压力缓解后,一些政府管制的服务价格上调措施相继出台。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约2.1个百分点。下半年服务价格上调的呼声将会更强,加上所涉及的行业多为垄断经营,利用垄断地位搭车涨价的行为也难以避免,因此,必须统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的认识,防止服务价格的非正常反弹。二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回升。上半年煤炭、钢材等库存下降,煤炭等原料的价格上升,如果投资增长速度加快,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明显回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保持重要原材料供求的大体平衡。

4.防止投资反弹过猛。1996年年初,投资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但4月以后回升很快。目前要求放松投资的呼声较强,对此要保持头脑清脑。应该看到,传统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症”尚未消除,加上1996年是“九五”第一年,各地大干快上的劲头很足,经济中不乏扩大投资的动力,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仍然是防止投资失控,提高投资效率。上半年的投资增幅并不算低,下半年投资增幅应视消费和出口的状况而定。如果消费有所下降,出口没有出现所希望的回升,可考虑适当增加投资力度,但投资重点要向农业、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有效益的主导产业等方面倾斜,防止高档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达32.1%,高出更新改造投资1倍以上,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同时,要警惕和防止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鼓励竞争,治理规模不经济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小规模重复建设问题。切实注重提高新增投资的效益。

5.在货币政策上要坚持总量适度从紧,重点转向结构调整,加大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考虑到目前通胀降低的成果基础尚不牢固,宏观货币供应总体水平并不低,如果资金过松不利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但资金供应又要保证经济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保证对现有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使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不致于激化,所以从紧又要“适度”。上半年M[,1]的增幅稍低一些,下半年增幅可适当增长,但要控制在20%以下。资金投入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考虑企业和银行的融资成本,在继续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应使银行在确定利率水平上有一定灵活性,促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二是资金投向要适应前述总需求结构的变化,使资金投向与保持适度增长所要求的需求领域相一致;三是注意使资金真正流向有利于有效供给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社会财富增加的领域。是否再次降低存贷利率应视情况再定。目前我国经济中有两个在资金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的领域,一个是未转轨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困难突出,经常成为以行政手段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的对象;另一个是投机性强的经济,由于其可能的高收益对资金形成的吸引力很大,许多企业拿到钱后,想方设法将其转到这些领域。所以,资金贷出以后到底流向何处,能否产生预期的增产效果,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和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对于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必须十分重视,要逐步减少行政性指令贷款的范围和规模,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化的过渡,保证国有银行的信誉。

6.调整融资结构,缓解有效益企业的资金困难。解决有效益企业的资金问题,不能局限于银行一个渠道,应调整企业的融资结构,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有助于解决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而导致的企业负债比例过高的问题。目前按行政区划安排上市公司额度的作法不利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发展。可考虑调整现有的上市办法,给那些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近期股市火爆,已有一些投机性倾向。应通过加大上市力度把入市资金转入生产领域,而不是用于投机性炒作。通过证券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使其平均收益不过高于生产领域。同时有步骤地发展其他形式的直接融资,如选择部分效益较好、投资不足的国有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稳妥地发展投资基金,放开养老保险基金和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等。

7.加大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调整力度,把新增资金重点转向支持企业转轨。目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说到底是一系列深层的体制难点问题没有解决,重点是国有企业的转轨缓慢。1996年以来国有企业困难加重的情况表明,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很难再拖下去了。这就要求不论是国有资产存量调整,还是新增资金分配,都要服从企业转轨的需要。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切实解决向经营不善企业提供资金的用法问题。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中的困难固然要照顾,但所投资金要重点放到解决企业转轨的难点问题,如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制,解除过重债务负担等方面,否则将只能加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对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央出台一些总体性的解决方案。

8.认真总结“八五”经验,增强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和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

“八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最小的时期,为宏观调控积累了重要经验。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要珍惜并加以深入研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规律,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减轻这种波动,降低由于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宏观调控,我们有一个逐步学习、提高的过程。对宏观调控的基本指标和参数也有一个逐步熟悉、研究、加深认识的过程。根据多年特别是“八五”时期的宏观调控经验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低于10%的物价上涨率,不超过20%的M[,1]增长率,可能是我国一个时期内较能体现总量适度从紧政策的调控指标。如果上述指标可取的话,应当明确地予以坚持,不能轻易改变。这样做的好处除了避免大的波动外,能够给社会以明确的预期,利于社会各界的适应和协调,同时也有利于中央把精力集中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

标签:;  ;  ;  ;  ;  ;  ;  ;  ;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