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前因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因后果论文,世界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显出不可阻挡的澎湃之势,全球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乘势而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试就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科学涵义
一体化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的组合,本世纪50年代,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开始出现时,这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作者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逐步呈现高度国际化倾向,一体化又被用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现象。“世界经济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被用来描述同一事物。“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在9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后来,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我国广泛使用。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也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联系》的定义是,“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制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演变”。陈必达、许月梅编著的《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学》的定义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国家经济结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经济集团的状态或过程”。上海社科院张幼文的定义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J·丁伯根的定义是,“有关各国贸易的自由化”。B·巴拉萨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 ·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1998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新的探讨,薛荣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武冈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之下,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穆光宗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乃至人力要素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所出现的全球性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各种商品互通有无、竞价出售,为人类所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描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理论的特定范畴,两者阐述的对象、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这是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在描述同一对象时将两者交替使用的原因。但是,严格分析起来,两者也有细微的差别,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机制上的统一,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一体化所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融合的状态,而全球化则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事实;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则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为此,有的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描述更准确,有的认为经济全球化更全面,我倾向于两者交替使用,关键在于描述的特定对象。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其涵义不妨界定为:“生产要素跨越空间、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流动和组合,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向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定义方式既反映了一体化最初所表现的形式,也承认了当前全球化的特点;既表现了外在形式,又说明了内在机制;既反映了其根本属性,又表明了其过程性质。当然任何概念的界定都只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概括,我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人们对此会有更精确、更科学的表述。
二、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之所以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强大力量,是因为其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分析,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17世纪,探索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人类形成统一世界的概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由于扼守欧亚交通要道的土耳其人以其特有的野蛮方式掠夺过境的商人,到15世纪中叶,丝绸之路几乎断绝,躁动的欧洲人开始转向大西洋另辟贸易路线,由中国太监郑和与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瓦斯科·达·伽马从不同方向先后开辟了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东非及印度的航路。“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东西方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自古相隔的这两个部分第一次感到相互靠近了,即使这样,当时除极少数极富洞察力的学者外,人们还根本没有“地球”的概念。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幸运地到达了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洲,终于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沿着哥伦布航道继续西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开始了,从而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此时无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谈不上任何程度上的一体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由于朝廷将“圣朝恩威”看得远比实际商业利益重要,而明显缺乏外向动力,经济也因此开始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拉开距离。
第二阶段:18—19世纪,启动时期。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由于工业革命提供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国际贸易中的自然障碍大大削弱。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具雏形,国际贸易时代来临了,这是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跨出的关键性的一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国际贸易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国际分工,“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稳定增长,世界市场的不断发育,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制度、组织、机构的逐步形成,使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应运而生,世界货币随之出现,一定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逐步确立,生产的国际化开始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而这一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从而完全与这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经济的落后导致国家衰落,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也随之降临。
第三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扫障时期。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到20世纪初,汽车、电气用具等已成为最受注目的产品,电力得到普遍应用,工业面貌大为改观,交易所一时间拥挤不堪,工业化世界一片莺歌燕舞,然而由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的脆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破坏性力量的失控,再加上统治者的愚昧与贪婪,这种一片升平的景象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所摧毁,世界战争和世界经济危机两者的破坏形式、手段、对象虽有所不同,但对社会财富的摧毁、社会构架的冲击和生产力的破坏却是一致的,有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物资损失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和经济危机使国际化进程骤然中断,国际金融体制崩溃,国际投资停顿,然而战争和危机的过程及其后果也使正义的人们和经济学家清醒地认识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扭曲市场的力量得以扫荡,经济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得以相当程度摧毁,世界战争和经济危机一方面以其固有的暴虐摧残了国际化,同时,又以与发动者相反的逻辑力量,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从历史的尘垢中站了起来。
第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成长时期。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得天独厚的美国是二战中最大的赢家,也是冷战的“胜方”,在战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充当了火车头的作用;日本和德国由于战后实行了较彻底的经济与政治改革,摧毁了军国主义赖以滋生的经济基础,完成了由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从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成为当今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所有老的工业国家都调整了自己的经济政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实力的日益扩大,使它们对世界市场怀有愈来愈大的渴求,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积极参与与全球一体化进程恰好一致;在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乘势而上;在拉丁美洲,巴西、智利相继发迹,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依靠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坚定地实行市场化来促使经济起飞的,它们虽不是推进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却是全球化因素成长的辉煌例证。中国进入这一时期以来,较快地实现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建构,在经过十多年徘徊后,终于在70年代末开始加入开放型经济国家行列,实现了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而迅速地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队伍,取得了全世界震惊的经济成就,开辟了中国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崭新道路,以至于经过20年的发展后,形成了中国再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时刻需要中国的格局。此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在人们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唱赞歌的时候,给人们服了一味清醒剂,使各国在借助全球化发展时必须十分注意国家经济安全。这是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发展趋势
纵观国际经济形势,由于生产要素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正呈现出六大趋势:
第一,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生产活动的网络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使国际分工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形成机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二,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在迅速扩大。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 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第三,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在明显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兼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不形成障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 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第四,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正在日趋凸显。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 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 亿美元。 同期,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 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
第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所谓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以上邻近的国家(地区)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成员(地区)的经济结为统一体的过程。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的三大组织均有新的发展,欧洲联盟随着欧元的启动迈入了更高的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使美洲的经济正向着一体化方向迈进,亚太经合组织正在由关税同盟向共同市场过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 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正在形成共同大市场,而且对外部的开放也在扩大,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
第六,经营跨国化的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企业运营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行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的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在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中,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
四、根本原因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产生的条件及反映的实质,是这类问题中的难点。我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二战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70年代后突飞猛进,其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全球杂谈》中描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把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阶段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使得同一种产品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生产,每个国家发挥其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最终产品成为“万国牌”国际性产品,如此一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便随之产生。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力量。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浩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战争与对抗,不会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使不动枪炮的冷战,也会大量耗费人类有限的资源和财富,理性的人们开始抛弃政治的偏见,寻求共同发展即所谓“双赢”的模式,这一切使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在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导致冷战结束的世界背景下,虽然不时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和举动,个别国家也一直在推行一国主导的全球格局,然而,毕竟力不从心。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认为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调行动,才能保持南北双方和谐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当前各国经济贸易摩擦即使激化到相当程度,最终仍能达成协议,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谋求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
3、 跨国公司为主角的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在一国内部进行,其代价比起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需时间更长,跨国公司由于利润的驱使,纷纷采取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形式。在发达国家之间,跨国公司通过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4、通讯和运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廉价而又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跨国公司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把生产的各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让这些生产有机组织起来,管理者可以在瞬间了解世界各地市场情况,而后进行及时研究,找出针对各地市场进行有效配置资源的赢利机会,从而实现了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