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郑显亮[1]2004年在《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对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普通公众和大学生的观点相似,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2.中学生在某些高创造者特征和创造性的培养因素上存在着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异、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城区和农村的差异。3.因素分析把高创造性者特征概括为五个因素,它们分别为:乐群性、勤勉性、独创性、异常性和灵活性,其中异常性因素为中学生所特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不同城乡的中学生在上述因素上总体差异显着。4.不同城乡和年级的中学生对有利创造性培养的因素的看法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城乡和年级两者之间,城乡、年级和性别叁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着。5.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造性评价是以其创造性内隐理论为基础的,并且自评和他评是一致的。

赵淑兰[2]2001年在《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性特征对创造性的重要影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确实具有有别于普通人的个性特征。研究公众对影响创造性的重要个性因素和高创造性者典型个性特征的看法,可以验证专家研究结论的现实性并弥补其不足。以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这两个特殊的公众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助于发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不利于中小学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因素,为相关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七点等级评价问卷,从个性特征对创造性影响的重要性和在高创造性者表现中的典型性两个维度上,对创造性的公众观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随机选取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学生家长582人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对543份有效答卷作描述统计、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1.从整体上看,接受调查的教师和家长对影响创造性的重要个性特征的观念上,与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的观点比较接近,但因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较为强调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个性因素的重要性,而对个体的独立自主性特征于创造性的影响重视不够。 2.对高创造性者典型的个性特征的评价,公众的看法与专家的观点较为一致,但显示出一定的文化差异。 3.教师和家长两个群体在对影响创造性的重要个性特征和高创造者典型个性特征的评价和区分上,意见较一致。 4.教师和家长的性别、年龄(或子女就学年段)、受教育程度、教师工作的学校层次和任教的学科、家长职业和经济状况等变量,对影响创造性的重要个性特征和高创造者典型个性特征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教师工作的学校层次和任教的学科、家长职业等因素的影响范围更大。

薛明霞[3]2007年在《中学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造性内隐观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性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认知和态度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对创造性学生特征和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中学教师识别和评价创造性学生的内在依据和标准,并初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以江苏省300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五点等级评价问卷,要求教师对列出的66项创造性学生特征分别做创造性典型性和受欢迎程度的评价。为了更合理地解释数据,全面了解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认知和态度,研究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综合调查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国内其他群体的观点相似,但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差异。(2中学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见解独特、喜欢探究事物、喜欢思考问题、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勇于尝试、独立思考、善于发散思维。排在后十位的是:孤僻离群、个人主义、态度高傲、顺从、老实、反叛、冲动、固执己见、稳重和随和。(3)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欢迎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有进取心、责任心强、性格开朗、友好、心胸宽广、善于钻研、道德修养高、热情、有恒心和思路清晰。排在后十位的是:个人主义、孤僻离群、态度高傲、反叛、冲动、固执己见、不守规则、质疑规范、敏感、争强好胜。(4)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中学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由四个因素组成:认知特征、个性品质、异常人格和乐群性。中学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判断更看重认知能力,而轻视创造性人格的表现。异常人格中所描述的特征都是外显理论中比较典型的创造性人格表现,但给予的评价不高。(5)通过对创造性学生特征和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的比较发现:创造性学生并不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学生原型,最受教师欢迎的学生特征更多的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教师更倾向于喜欢不表现出某些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学生。(6)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工作年限、职称和学校性质的中学教师对创造性学生和受欢迎学生的认识有着显着的差异。

钱晶[4]2005年在《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创造性内隐观是指专家和外行怎样看待创造力这一概念,即他们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结构。研究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特征的看法,可以验证专家研究结论的现实性并弥补其不足。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为高校创造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五点等级评价问卷,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市10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917份有效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结果如下: 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的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普通公众的观点相似,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 2.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表现最重要的十项特征依次是:思维灵活,想象力强,自信心强,思路开阔,乐观开朗,思维流畅,思维敏锐,勤奋进取,独立性强,想法新颖。他们的观点较为强调符合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模型由四个因素构成:探究性,道德性,聪慧性和开拓性。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四因素斜交模型结构。 4.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特征的认识存在显着差异。

梁小玲[5]2005年在《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对创造型教师的理论阐述颇多,对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关于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的研究还没有。教师的创造型教师内隐观是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知、个性、行为特征的基本看法,也包括对教师发挥创造性、成长为创造型教师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创造型教师内隐观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创造性的一般认识,更体现了教师对自身创造性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了解教师的创造型教师内隐观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树立合理的观念,为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提供一些依据。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选取439 名教师作为被试,对教师关于创造型教师特征及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的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与专家的相关理论进行对照,并探讨了性别、教龄、民族、学校层次、学科、来源地的不同对教师内隐观的影响。结论如下:1.教师的创造型教师特征观涉及认知、人格、能力等方面,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因素涉及自身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工作条件等方面,内容较丰富、范围较广泛。与专家们对创造型人才的研究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个别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2.教师的创造型教师特征观可以概括为六个因子:坚持性、个性和谐性、实践性、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和知识开放性。影响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业务素质、生活状态、社会与学校支持和教育教学对象。3.教师认为创造型教师特征的最重要的十项分别为: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开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思维敏捷、活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多样灵活、富有实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品德高尚,深受学

蔡华俭, 符起俊, 桑标, 许静[6]2001年在《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 ,编制问卷对创造性的公众观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1 公众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涉及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 2 公众对高创造性者的特征的认识与专家的认识存在广泛一致 ,但在广度 ,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不少差异。 3 不同教育程度的公众对高创造性者的特征的认识总体差异显着 4 公众的性别 ,年龄 ,教育程度对高创造性者的特征的认识的某些方面影响显着或非常显着

申娟[7]2011年在《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模型的建立及测查问卷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创造力内隐理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有关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弥补了专家学者研究的不足,拓展了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本研究沿袭Sternberg以来的内隐观传统,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词汇,以词汇为内容编制问卷施测公众,构建出了高创造性管理者内隐观模型,在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再对问卷信效度进行分析。最后考察了学历、性别及年龄对高创造性管理者内隐观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了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形容词汇内容涉及到人格、认识等多个方面。(2)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高创造性管理者内隐观模型。高创造性管理者内隐观由领导风范、开创进取、社交能力及学识智商四维度构成。(3)以词汇为内容,模型为结构所编制的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用以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4)统计上,性别在因子创新与思维上影响显着,相对男性,女性给予这一因子更多的重视;此外年龄与学历对领导风范因子临界显着。

李阎魁[8]2005年在《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决定人和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就是以科技为先导的世界历史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两大问题必然汇聚到“主体的人”这个焦点问题上。为此,本论文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的普遍意义上出发,基于人的活动视角来理解、分析、建构城市和城市规划。就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问题、城市规划的主体性、城市规划的活动、城市规划与人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便适应新时代、新体制的需要。城市规划作为人与空间的作用手段,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必然。 本书在整体框架结构上贯穿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分成上、中、下叁篇,既一般主体论、城市主体论、城市规划主体论的逻辑顺序。一般主体论是论文的逻辑起点,主要是讨论一些主体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解剖主体的人,为解析城市、城市规划提供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在一般主体论中,为了廓清主体问题的种种迷雾,探求主体认识的真谛,文章对主体问题分别进行了主体概念的辨析、主体性的历史考察、主体活动理论分析和主体的历史发展研究。城市主体性是论文逻辑的上升点,在这里,我们把理论视野移向当代中国城市,城市化与人的关系。论文一方面借助于一般主体论的理论分析工具,另一方面则立足于21世纪前后中国城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大走向,努力揭示出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的地位、作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如何解决由于人的活动产生的城市问题,如何处理城市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从一般主体论走向城市规划主体论的进程中,城市主体论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桥梁和逻辑中介,它给了我们一个思想上的阶梯,借以从世界和现代人的大背景下,看中国城市向何处去、中国人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城市规划主体论是论文逻辑的归宿点,也是我们理论探索的主旨所在。我们以一般主体论、城市主体论为基础,试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问题、城市规划的主体性、城市规划的活动、城市规划与人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总之,在人与空间的作用过程中,通过城市规划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与空间的关系由僵化、片面、有限向自由、全面和充分的方向发展,这是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也是城市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尚慧馨[9]2002年在《关于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已经表明,创造性人才是完善智力与独特个性的完善结合,创造性个性特征对创造性的重要性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本文将创造性个性特征界定为高创造性者所共同具备的、独特的个性特征,研究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旨在探索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特点与规律,同时又可以为相关教育培训与教育评价的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在预备调查的基础之上编制七点问卷,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随机选取小学教师300人,对246份有效答卷通过描述统计、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教师将自信、接受新事物快、探求新事物愿望强烈、勇于接受挫折、好奇心强、进取意识强烈、环境适应能力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敢想敢做,敢于冒险、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等视为重要创造性个性特征。 2、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可以概括为12个特征群;坚持性与自制性、独立性与敢为性、开放性、好奇心、友善性、责任感、活跃性、适应性、敏感性、乐群性、规范性和进取心。 3、小学教师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任教学校等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其中年龄因素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群的认识总体上影响显着。 总的来说,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观点比较接近,但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本身的职业特点等的影响,使小学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定的特异性。他们较为强调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认为乐群性是重要的创造性个性特征群,而对独立、敢为和幽默等创造性个性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参照有关理论,本文在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创造性个性特征能力的对策和建议:1、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2、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培养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良好氛围;3、加强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

马玉花[10]2011年在《城乡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及教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关键作用。教育者对创造性的理解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内隐标准,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Alencar曾经指出,对创造力的错误理解及对促进创造行为的技巧、知识的缺乏是阻碍创造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关于创造性的概念、创造过程、创造性表现,也影响着人们对待创造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文化又常常是以社会阶层或地缘政治边界来区分的。因此,在中国这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下,城乡差异不仅代表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且代表着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包括人们在认知、行为、风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了解城乡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观念差异以及他们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成为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设计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检验《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评价量表》是否适用于初中教师。开放式问卷的编写,其目的在于调查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概念理解,受调查者应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列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的特征(至少15个)。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学生创造性特征的评定表。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学生创造性特征评定表》以及《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评价量表》两个问卷,探究城乡初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及其创造性教学行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从城乡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96个特征的重要性评价中抽取出叁个公共因子,分别为“宜人特质”、“独创能力”和“特殊人格”。这叁个因素强调了认知和人格在学生创造性过程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比较而言,教师对“独创能力”的重要性评定得分最高,其次是“宜人特质”得分,最低的是“特殊人格”得分,且叁者之间的差异显着。由此可见,教师们更看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其他研究的结论一致,但在具体的项目和重要性评价上,教师和专家间、各个研究间存在差异。(2)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教龄差异、学历差异、所教学科差异、年级差异、学校类型差异,但教师对“特殊人格”的重要性评定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教龄差异、城乡差异,教师对“独创能力”的重要性评定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拥有专项研究、小发明创造、教学培训等个人经验的教师,能更加科学地理解学生的创造性。(3)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行为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动机激发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鼓励变通、学习方式指导、观点评价这叁个维度的得分;鼓励变通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学习方式指导、观点评价两维度的得分;学习方式指导与观点评价的得分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其创造性教学行为有显着差异,拥有丰富的个人经验的教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而教师在性别、学历、所教学科、所教年级、学校类型上的创造性教学行为不存在显着差异。(5)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与其创造性教学行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独创能力和创造性内隐观能够正向预测创造性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郑显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D]. 赵淑兰.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 中学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薛明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钱晶. 苏州大学. 2005

[5]. 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D]. 梁小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6]. 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 蔡华俭, 符起俊, 桑标, 许静. 心理科学. 2001

[7]. 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模型的建立及测查问卷的研制[D]. 申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D]. 李阎魁. 同济大学. 2005

[9]. 关于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D]. 尚慧馨. 山东师范大学. 2002

[10]. 城乡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及教学行为研究[D]. 马玉花.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