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肖俊辉[1]2003年在《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后,人们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出现偏差,但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几番较量证明,为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物质产品的制造业是“永不落”的产业,它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成德绵地区的制造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选题研究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分析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首先对成德绵地区制造业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接下来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叁方面具体分析了成德绵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采用国内外比较的方法,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叁方面对成德绵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及竞争力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及判断。接着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制约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最后一部分结合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21世纪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提出了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主要内容包括: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改造成德绵地区传统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及加强技术创新。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吴丽丽[2]2005年在《成德绵城市带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竞争集中表现为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只有大城市群才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及区域间的竞争,才能担当起国家和区域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目前我国东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对大城市群的规划研究工作了。 成德绵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城市群落,是四川省域内近期最有可能形成的叁大城市群之一,其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都、德阳、绵阳叁市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叁个城市的空间聚合状态。开展成德绵城市带战略规划研究,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成德绵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对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形成成德绵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以期为成德绵城市带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政策建议。在城市带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成德绵地区向“城市带”这一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深入探讨成德绵地区未来发展的空间格局、成德绵城市带的空间结构与城镇体系结构、空间自组织机制、城市带与产业带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等一系列问题,并着重对成德绵城市带经济一体化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从政府协调的角度提出了成德绵城市带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印成玲[3]2008年在《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及成渝经济区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区域,使得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开发重点,伴随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逐步推进,成渝经济区成为新时期中国西部经济增长乃至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成渝经济区功能定位为“一极五个基地一屏障”,即:国家新经济增长极;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区内,以成德绵经济带为主体的成都制造业集中区,以重庆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核心的制造业集中区,在提高产业集聚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中国制造业面临结构转型背景下,面对长叁角、珠叁角等地区制造业的绝对优势,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如何定位,如何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壮大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区内制造业产业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论文力图通过对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深入剖析,结合长叁角、珠叁角、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比较分析,借助发展潜力和发展规模两个维度,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战略定位为“我国制造业第二梯队领头雁”;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论文结合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重庆、四川经济普查数据,建立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选择出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并对其产业布局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及诊断,为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宏观大背景下的成渝经济区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制造业概念界定及发展趋势;第叁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第四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战略定位;第五部分: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选择及布局特点;第六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战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从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国内制造业区域布局角度,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第二,采用可进行地区集中度分析的产业布局衡量指标熵指数,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各行业的地区集中度进行深入分析;第叁,建立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选择出成渝经济区制造业优势产业,提出成渝经济区制造业优势产业呈“帆船型”布局,并进行分析;第四,研究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时,立足于产业关联理论试图将支撑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研究视野,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彭克[4]2006年在《都市区理论及建设成德绵大都市区的构想》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区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共同作用的体现。随着全球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当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空间单元。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区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研究的新课题。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成都、德阳、绵阳叁市城市功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心城市及与之联系密切的外围地区的都市区。本文借鉴国内外对都市区发展研究的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建设成德绵大都市区作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都市区发展的总体构想。 全文共4章:第一部分,引言(第一章):第二部分,都市区相关理论研究(第二章);第叁部分,成德绵大都市区实证研究(3-4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基本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明确了都市区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探讨了都市区的形成机理,并从国内外都市区的发展实践中,总结出都市区这种空间形式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以及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叁章,分析了构建成德绵大都市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的界定了成德绵大都市区目前的范围。第四章,通过对成德绵大都市区目前发展现状特征、发展障碍以及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构建成德绵大都市区的总体思路。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的贡献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有关都市区发展研究重点和方向。

赵爱明, 刘东, 孙林夫[5]2003年在《成德绵区域网络化制造工程方案设计》文中提出以成都、德阳和绵阳构成的区域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成德绵区域的制造业特点和网络化制造技术需求 ,论述了实施区域网络化制造工程对成德绵区域的意义 ,并进行了成德绵区域网络化制造工程的方案设计

郑琳[6]2013年在《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空间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国家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引导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大地域性经济区的蓬勃发展,使得规划不再只仅针对一个城市中,而是扩大到城市与城市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因此,区域空间规划已成为相关地域的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成德绵地区是位于成都经济区的北部区域,是四川甚至整个西部地区产业实力最强、水平最高、集聚规模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不仅如此,成德绵地区还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等适合区域合作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为实现成德绵区域一体化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成德绵经济区的区域空间规划对策进行重点研讨。本文对空间规划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讨,通过对成德绵地区现状的综合调研,针对成德绵区域在空间协同、产业分工、交通格局、资源统筹、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空间管制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希望可以给该区域或是其他有相似情况的区域空间规划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参考。

刘芳君[7]2015年在《聚焦“一带一路”“互联网+” 加快成德绵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文中研究指明10月12日上午,2015第21届中国西部(德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中国欧亚国际工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广汉市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本届制博会暨欧亚工博会将于本月22日—25日在位于广汉市的德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德阳北新国际机械城将同时举办开业典

于涛方[8]2015年在《中国巨型城市地区:发展变化与规划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巨型城市地区概念注重全球化背景下大城市地区的多中心性、区域性、高端服务业转向、功能区互动等新动向。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运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不同行业的就业密度、就业构成等指标,从多中心、功能性和全球性、地方性—区域性等角度对中国巨型城市地区进行了界定和较为系统的定量分析,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巨型城市地区的发展演变,最后对中国巨型城市地区的未来趋势和规划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黄艺, 何林泰[9]2015年在《城市区域合作总体规划实践——以成都、德阳和绵阳叁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德绵区域合作总体规划是打破成德绵叁市行政区划的次区域规划。该规划对成德绵叁市特别是其相邻地区的城镇空间进行统筹,对接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强调对生态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协同保护,并在更大区域内进行产业统筹布局,力求将成德绵区域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公路一小时、铁路半小时经济圈,实现"区域融合、交通一体、设施共享、产业互补、环境齐治"。文章在借鉴相关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对成德绵区域合作发展优势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城镇体系、空间、产业、资源、交通和生态六个方面对成德绵区域合作总体规划进行探索,以期为其他区域的战略合作提供参考。

蔡竞[10]2002年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尽管西部各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因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具有聚集效应、释放能量大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可以说,城市化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围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去选择适宜的城市化路径和方针;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镇);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如何建立科学的制度支持系统和指标体系……,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出发,以四川城市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并力求将发展的路径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冀望能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以实现推动一、二、叁产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融共长的目标。本论文共分为9章。论文最开始为总论部分。点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各种代表性理论:西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化观点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对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具指导意义,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原则,并且指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经济系<WP=4>统的高度统一。第二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界定了城市、城镇的不同涵义,简略回顾了城市的产生过程、发展阶段及其动力机制,概括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几种经济规律,重点回顾与展望了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第叁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西部与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论文从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等几方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重在说明四川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迫切性和长期性。第四章: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加快城市化的有利因素颇多,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总体趋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四川经济发展加快且人口增长趋缓等等。但是,四川城市化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利挑战:体制性障碍未能消除,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不利的区位制约,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很不合理等。第五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实施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快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设计了四川城镇的发展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城镇人口规划,包括建制规划、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用地、园林绿化、能源、道路交通、给排水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指标体系。第六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路径选择。首先,提出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追求水资源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上加大力度。其次,根据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最后,结合我国尤其是四川实际,提出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主张。第七章: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四川叁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科技城--绵阳、资源开发型城市--攀枝花为例,阐述了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途径。第八章: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该章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所在。论文对加快四川城市化发展,重点从以下几<WP=5>方面进行了展开: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镇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立规模合理、等级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要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本研究似有如下主要创新之处:1. 论文选题具现实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开展过不少的论证,出台过一些政策性文

参考文献:

[1]. 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 肖俊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成德绵城市带战略规划研究[D]. 吴丽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3]. 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发展研究[D]. 印成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4]. 都市区理论及建设成德绵大都市区的构想[D]. 彭克. 四川大学. 2006

[5]. 成德绵区域网络化制造工程方案设计[J]. 赵爱明, 刘东, 孙林夫.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

[6]. 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规划研究[D]. 郑琳.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7]. 聚焦“一带一路”“互联网+” 加快成德绵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N]. 刘芳君. 成都日报. 2015

[8]. 中国巨型城市地区:发展变化与规划思考[J]. 于涛方.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5

[9]. 城市区域合作总体规划实践——以成都、德阳和绵阳叁市为例[J]. 黄艺, 何林泰. 规划师. 2015

[10].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D]. 蔡竞.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标签:;  ;  ;  

成德绵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