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64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观察组给予环乳晕切口治疗,对照组给予放射状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美观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美观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的美观满意度为84.38%,观察组的美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操作简单且美观效果好。
关键词: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临床疗效
乳腺纤维瘤主要由内分泌激素失调引起,主要是发生于乳腺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 20~35 岁的青年女性。既往多采用乳房放射状切口切除瘤体,在肿块表面沿乳管方向作放射状皮肤切口,将肿块连同包膜一同切除,由于皮肤纹理切断生成明显的纤维瘢痕或局部凹陷畸形,破坏乳房形态美观,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外壳手术治疗的微创化发展,环乳晕切口的切除肿瘤手术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年龄24~47岁,平均(32.3±6.4)岁,从发现肿瘤到住院接受手术时间为6d~2.2年,其中瘤体位于左侧乳房13例,位于右侧乳房12例,位于双侧乳房7例;瘤体位于乳晕区内7例,位于乳晕缘3cm范围内8例,位于乳晕缘3~5cm范围内16例,超过5cm范围1例;观察组,年龄23~45岁,平均(33.5±5.6)岁,从发现肿瘤到住院接受手术时间为8d~2.1年,其中瘤体位于左侧乳房13例,位于右侧乳房12例,位于双侧乳房7例;瘤体位于乳晕区内7例,位于乳晕缘3cm范围内7例,位于乳晕缘3~5cm范围内17例,超过5cm范围1例。两组患者无特别临床表现症状,部分患者月经前出现疼痛,在体检和偶然间发现病变,且一般资料在年龄、病变位置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乳腺触诊体格检查,术前评估检查配合彩超、钼靶片、穿刺细胞学检查初步排除乳癌,确定乳腺纤维腺瘤的位置。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等步骤,患者采用仰卧体位。为患者注射麻醉剂,我院常规使用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两小滴作局部浸润麻醉注意麻药不要注射到肿块上,使患者接受手术时处于局部麻醉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予观察组环乳晕切口的治疗,首先根据肿块位置,在乳晕边缘切开患者皮肤,再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将乳房表面皮肤和腺体潜行剥离,切开腺体到达肿块,如肿块位置深用组织钳夹住肿块提起用剪刀对瘤体进行切除,为防止复发应将肿瘤连同其包膜整块切除,以周围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组织为宜。患者经过缝扎止血处理后,缝合伤口时使用吸收线对腺体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术后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根据肿块大小和切口深度可放皮片引流24h,标本常规送病检。给予对照组传统的放射状切口的治疗,以患者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乳腺纤维腺瘤表面腺体,对瘤体进行切除。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瘢痕直径<0.2 cm,同时在近3个月随访中无任何复发的症状;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好转,且多数患者的瘢痕直径<0.2 cm,同时在近3个月随访中较少有复发的症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好转甚至有恶化情况发生,且瘢痕直径>0.2 cm,同时在近3个月随访中存在复发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临床疗效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美观满意度 分析对切口美观的满意度,其中观察组:非常满意14例,满意1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非常满意9例,满意18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为84.38%。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纤维瘤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年轻女性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较高而易发生乳腺纤维瘤。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放射状切口手术方法简单,术野清晰,病灶切除彻底,对乳腺纤维瘤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术后遗留瘢痕组织,尤其是多发性肿瘤切除术后可导致双侧乳房不对称。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女性对乳房美观越来越重视,对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还应尽可能保持乳房美观。
环乳晕切口位于乳晕边缘皮肤色差交界处,手术切口隐蔽,术后不遗留明显瘢痕。乳晕区皮肤菲薄、弹性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组织平整、柔软,一般不会造成双侧乳房不对称等外观畸形。乳腺组织活动度较好,可将肿瘤病灶推动至切口下方切除。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病灶距乳晕<5 cm者,切口长度不超过乳晕圆周的1/2,深度以达到乳腺表层为宜。病灶距乳晕>5 cm的病灶暴露相对困难,往往难以将其完全推动至切口下方,易导致病灶切除不彻底、增加手术创伤,增加局部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手术切口尽量选择乳晕边缘偏外侧,避免在乳晕组织内,以防术后白色瘢痕出现在乳晕内而影响美观。术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切断Cooper韧带,以免术后无法维持乳房形状而导致双侧乳房不对称。术后应加压包扎,以防形成血肿而影响乳房外观。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采用环乳晕切口可取得满意的美观效果,且不影响切口愈合,不增加复发,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承欣,崔仁忠,张秀容,等. 不同路径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临床效果分析. 白求恩医学杂,2015(2):164-165.
[2]张小立. 不同手术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比较. 河南医学研究,2015(3):115.
[3]屈军. 环乳晕与传统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接受性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60-61.
[4]汤枫,雍铁山,谭洪育,等. 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2015(10):1511-1512.
论文作者:王婧欣,葛斌,闫卫刚,郭通,高睿心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切口论文; 乳腺论文; 患者论文; 乳房论文; 纤维瘤论文; 瘢痕论文; 病灶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