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要求我们将理论的焦点置于道德建设之上。以市场经济建立为轴心的我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无疑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时代课题。
一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35页)当前,我们道德生活的变动,归根到底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变化所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无疑是我国当前经济关系中的最大变化。因此,我们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乃是对市场经济的伦理适应。这是由经济与道德之间的根本关系所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对其合理性作出恰当的说明。只有当一种社会制度被全社会至少是被大多数人视为正当的、合理的时候,它才能得到民众最大的支持,社会秩序由此得以维系。一旦失去道德联系的纽带及其维护,制度必然会发生动摇。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性前提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确立之初就得到一定的伦理辩护和支持。从近代西方伦理学到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从为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到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活动过程。他们的伦理学观点构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合理性的理性基础。他们或从人的抽象本性如功利、私欲,或从人的抽象权力如自由、平等出发去辨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他们的辩护,其中不乏合理因素,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但从总体上讲,是唯心主义的、非历史主义的和非科学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作为一种自觉选择,更需要科学的伦理道德的支持,也就是从伦理视角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上的说明。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辩护不同,我们的道德说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基础,从道德的历史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和科学人性论原则去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与正当性的伦理分析。
道德历史主义原则。道德合理性,从根本上是与历史规律性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总是包含着自觉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道德价值成了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因素,内在于历史必然性之中。马克思说:“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32页);而“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所以,人本身的发展乃是历史必然性的最本质的内容;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性以及正确反映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性的真理之中内含着伦理道德。任何社会事物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归根到底在于它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道德无疑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但它毕竟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经济关系以自身的必然逻辑发展着、更替着,表现着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表现着历史的进步性。道德以自身的形态反映着经济的必然性,同时也表现着它本身的进步性。恩格斯曾指出:道德也和人类知识所有其它部门一样,总的说来是进步的,具有进步性。这是因为,道德及其合理性说到底是从经济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中获得根据的。正如黑格尔所讲:一切现实的即一切必然的都是合理的。必然的现实不仅符合客观世界固有本性之理、客观世界的普遍尺度之理,而且符合道德之理、价值之理。
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存在的要求。马克思的人类历史三形态理论,将人类历史依次区分为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产品经济形态三个阶段,充分说明了社会生产力不可选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形态不可逾越。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商品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既然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在它的历史必然性之中蕴含着道德合理性。从历史规律、经济必然性中去寻找道德合理性的说明,正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高于资产阶级伦理学的根本之处。
社会主义功利原则。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所以道德并不排斥功利。毛泽东说,共产党人是革命功利主义者,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原则,“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1页)。它与资产阶级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狭隘功利主义根本不同。市场经济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的活动方式,对于克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推动社会化大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它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因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它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社会基本道义之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效率、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经济体制,是不道德的经济体制。
科学人性论原则。资产阶级学者往往从人的抽象本性去寻找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如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人性假设:自利,并从这一假设中引出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否认永恒不变的人性的存在,反对从一种抽象的人性引出经济关系。因为倘如此,经济关系势必永恒不变,而这样的关系是从来没有的。但我们并不就此一般地反对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性是在劳动实践及社会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关系中形成的;人性总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劳动主体的正当利益及追求这种利益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利益的实现需要通过商品交换,交换的前提是互利互惠;主张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经济中人的这种谋利性与服务性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人性基础。市场经济从中获得发展动力和人性支持。
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养成了人的谋利心和服务心及其有机结合,而且还孕育了比之自然经济状态更为丰富的人的具体属性,如自由、平等、竞争、公平、正义等。广泛的市场交换意味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世界交往,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社会联系的建立,必然造成人的多方面的关系、需求以及能力,也就造成了全面丰富的人性,不断促成“自由个性”的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向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从人性论的角度看也具有真正的道德合理性。
二
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之间既有外在关联,也有内在契合。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运作逻辑中提炼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为市场经济运行建构相应的伦理秩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市场经济是通过产权所有关系、价值交换关系、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和契约关系解决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体制,它包含着自己不同于自然经济的运转前提、运行规则、运行机制和运作逻辑。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文明,它不单是一种经济运行形态、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价值品格、道德气质,从义理方面规定人们谋利的路径、手段和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提供一种普遍有效的行为模式。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机制、内在运作逻辑中,提炼、概括出系统的伦理规范,为市场经济提供道德立法。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自主。市场经济中生产者都是为交换而生产。交换的前提是所交换的商品分属于具有自主自决权的不同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因此,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意味着对经济主体的自主地位和独立利益的自我确认和相互承认。互利。市场经济把利益作为生产和投资决策中的根本问题,经济主体的每一活动都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而市场交换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等价交换和自愿交换。这就要求经济主体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与交换伙伴的利益结合起来,不但要关心自己的支出所应得到的回报,而且还应考虑他人支出也要得到相应回报。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竞争驱使经济主体不断更新技术,开发产品,改进管理方法,创新销售手段,开拓新的市场;推动劳动者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养;要求市场主体创新进取,勤勉敬业,艰苦奋斗。平等。在以交换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平等是最基本的经济秩序。市场主体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资本多寡,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商品交换中,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要求公平。市场主体机会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按市场状况出售自己的商品,公平地承担税赋及其他方面的负担。守信。市场交易常常以双方建立契约的方式来完成,诚实守信便成为市场交易不可少的条件。它要求人们兑现自己所承诺的各项责任,立约时要确认各项基本事实,如交易商品的规格、品质、数量、价格,以及交易地、交货期;践约时要如实按质按量按时提交契约所规定的物品和货币。守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行必定借助法律、法规来完成。它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市场的各种规则及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法律。
当然,市场经济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并不限于我们上面所作的概括,它有待于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地提炼和阐述,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准则,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伦理精神、伦理规范也将从边缘性的社会伦理价值转变为核心伦理价值的构成部分,成为有序市场经济生活的伦理基础。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更显重要。
三
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有限的。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进步提供了可能,但市场自身的弱点也可能给人的道德精神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市场经济道德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调节作用,不应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而作用于社会各行各业。我们道德生活的源泉也不完全直接来自经济生活,它还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因此,道德建设不能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特点和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市场经济的道德超越便构成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市场自身存在着负面的道德影响和恶的可能性,其内在根据主要是:趋利。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市场经济的互利中心是一个利字,以主体利益为本位,平等只是强调起点平等、机会均等,其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这些都可能强烈诱使一部分人为攫取当下的暴利和自己的私利而采取反伦理方式从事活动,走向极端利己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使人发生在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习性,如阴险、狠毒、狡诈、不择手段等。即使像亚当·斯密等这样一些市场经济的坚定拥护者,也承认市场确实可能使人们滋生某些在道德上令人讨厌的品行。拜物。市场经济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使人无助地依赖于一个无人格的市场和价格,放大着市场价值、交换价值、商品价值,人自身的价值湮没于物的价值之中。泛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普照的光,倾向于用市场交往形式吞噬一切交往形式;倾向于把市场求利原则、交换原则、竞争原则扩充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如家庭、政治、文化、教育等;倾向于把生活价值、政府服务乃至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人的尊严、良心等变成可以标价买卖的商品,诱发出钱权交易等一系列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自发。市场经济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自发地运行和表现一套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不会也不能自觉地去按照完美人性、完善社会、完好人类生活的要求去选择伦理道德。因此,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运作逻辑中提炼引导出的伦理规范总是服从于经济生活的逻辑,仅具有道德工具合理性,而不拥有道德价值合理性,它无法为人们寻求生活意义提供更多帮助,至多只置于生活的技术层面。它的扩张使人精神世界平面化,终因缺失持久性价值验证而导致安全感丧失,使灵魂没有落实处。
市场的这种负面影响和局限性是市场自身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使市场的弱点进一步放大。西方许多学者,从卡莱尔到尼采,从海德格尔到马尔库塞、贝尔等,都曾对此进行过无情揭露。马克思更是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以凌厉的笔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描绘了一个与之不同的未来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虚词,而是对市场经济的根本性限定。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社会主义本质所制约,服从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目标。它不仅包含一般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而且蕴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和道德规范。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必然要求限制、克服、匡正市场经济的道德负面影响,超越市场经济伦理规范本身的局限性。
从道德的性质和内在要求看,道德是适应人的社会需要而生成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围绕着经济活动和人的物质需要而旋转的纯工具性存在,而且还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对理想价值的崇尚和向往,蕴含着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中对其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是人类的本质需要和价值期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历史主体超越个人狭隘性和个人感性经验、功利局限性,从而圣化世事、完善人性、提升人之境界、落实人生终极价值的文化表现。道德除了工具价值外,还具有终极价值,具有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和崇高性。所以,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并不只是被动的、单方面的、消极的围绕市场经济旋转,甚至将一切市场关系神圣化。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伦理价值追求,道德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吻合经济人的行为特性和市场经济关系特性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建构层次上,而应超越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的局限,达到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提升,为人们建立价值层面的精神家园、提供心灵慰藉。
如何实现对市场经济的道德超越,至少包含两个层面。
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为人民服务在现实中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准绳。集体主义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民主集中制是集体主义的政治保证,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的集中体现;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把个人利益包含于其中的。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在集体中,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长远利益,个人把维护集体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在为集体服务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集体,以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承认、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及其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地满足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集体才有向心力、凝聚力,集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并为个人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因此,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并不矛盾。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个人利益实现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本身都是集体行为,是在集体中实现的。一切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服务这两个方面、两个原则,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是市场经济所共同包含着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存在着产生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可能性,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大、强化了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意识和个人取向,并对集体意识和集体取向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交给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自发调节,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社会主义则不同,它在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自觉地通过集体实现个人利益、价值和自由,并自觉地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包含不同的层次,既是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包含着共产主义道德因素。
确立“四有”理想人格。道德作为社会需要和社会现象历来是实有和应有的辩证统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本性都需要一种道德理想,对当下世俗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行超越,为人的生活设立目的性意义,引导人们和时代超越平庸走向崇高,超越当下走向未来,超越世俗走向神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道德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一个缺乏道德理想的时代是平庸的时代,一个丧失道德理想的民族是猥琐的民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道德仍是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的道德理想,“四有”新人是我们的理想人格。共产主义道德是从无产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高于社会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方向。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我们时代的理想人格。这里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理想,这里的道德包括共产主义道德。因此,“四有”新人决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人格,更是我国现阶段全部社会生活中的新人要求,其涵盖面是十分宽广的。“四有”新人理想人格也是民族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的民族化。让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理想人格是我们时代道德天空中的真正的太阳。
总之,对市场经济的道德适应和道德超越是我们新时期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道德超越以对市场经济的道德适应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超越的合理限度,离开适应,试图直逼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道德超越最终必然是凌虚蹈空。对市场经济的道德适应又必须上升到对它的超越,在超越前提下进行道德适应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倾向,避免人们理想价值的沦丧、平庸的泛化、精神的流浪,从而既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合理的伦理基础,又补充、丰富、升华市场经济的道德内涵。通过适应和超越的结合,我们将建立一种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相结合、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道德价值体系。如此看来,道德建设如何既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社会大多数成员能接受与做到,又超越现实,表达人们对代表未来的先进道德理想的向往,反映人类对高尚道德精神的追求,从而走出道德与市场经济二律背反式的误区,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尽快从道德混乱状态中走出,进而推动人们的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