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的首要目标--技能与方法教育_地理论文

地理教育目标之首——技能与方法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首论文,地理论文,技能论文,目标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已迈入一个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无时无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教育为大众,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增强终身学习的信念与能力培养,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这是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宗旨,是各国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地理教育必须强调和重视地理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将地理技能与方法作为地理教育的切入点和地理教育的目标之首。

地理技能是指人们从事地理研究(或学习)的技术和能力,它既包括了从事地理研究的有关技术手段,也包括了进行地理研究的有关能力。地理方法是指人们从事地理研究(或学习)的思路、途径、手段等。技能与方法的培养是学校地理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对基础地理知识的教育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学生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知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技能与方法是基础地理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当前我国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国外基础地理教育对地理技能与方法的培养极为重视,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将其列为五大目标之首,《国际地理教育宪章》将其列为个人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更将其看成整个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务。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都将其列为重要的目标。地理教育主要技能与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图研究与表述法

地图是地理学展示空间信息的传统工具,被誉为地理学家的“眼睛”。地图能使时空变化现象可视化,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变化的有效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才能避免在空间分布形成过程及发展变化中认识上的主观性,才能正确理解“因地制宜”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只有正确理解同类地理事物与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地理事物的联系,才能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树立地理学与社会、自然广泛联系的系统观念。只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变化,了解变化过程,分析变化原因,关注变化结果,才能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措施。因此,任何正常有效的地理研究均要充分运用地图。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抽象概括性、几何精确性的特点,以及信息传输、信息载负、图形模拟、图形认识等基本功能,是地理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地理环境往往是宏大的,空间上宏大复杂的系统无法让人们尽收眼底,时间发展的周期性、长期性给人们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带来困难。地图用经纬坐标准确再现空间分布,用各种符号来表现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小范围容纳大量的知识(时空),使人们突破时空观察认识地理事物成为可能,有利于复杂内容展现在有限的地图平面上,形象说明事物间制约联系及规律。为了正确运用地图研究方法,使抽象的地图语言转化为真实的地理语言,将地图语言转化为有联系的地理知识,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图文之间的有效转化,掌握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正确方法。为使广大地理工作者或地理教育工作者,掌握地图研究的方法、思想与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有效应用,特将地图研究与表述法的一般实施程序归纳如下,以便参考应用。

图1 地图研究法实施程序

二、地理野外研究法

野外调查与考察是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地理研究的主要实验室是在野外,对现象与事物的观测与考察是地理学精确表述真实世界最基础的材料。野外观测与考察深入的案例比较研究,是理解地域间变化的核心。它不仅可获得观察对象可能性的地理分布,又能看出所观察到的实况与所期望格局间的差别。地理野外研究有的是为了获得感性知识,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是为了解决某一地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有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建立新的地理理论体系。但无论哪种方式的野外研究,均应遵循图2所示的常规实施程序。

图2 区域综合分析法实施程序

进行地理野外研究,首先应确定此次考察的类型,如地质地貌考察、河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考察、土壤植被考察、生态农业考察等。然后按计划沿考察路线独立观察常见矿物、岩石、地层剖面、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等)。了解考察对象的特征及类型,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类型——冲积、洪积、坡积、残积、风积、海成、湖积、冰碛等。再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不同地貌形态与岩性、构造的关系,探寻各种地貌类型(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中山、低山、高山)分布规律及成因(流水侵蚀、剥蚀地形、溶蚀地形、重力地貌、风成地貌等)。运用野外考察所得的事实背景的证据,采用理论上推导、演绎、实例列举及应用来验证观察前假说方案的正确性,建立新的地理理论体系。

三、区域分析综合研究法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经济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必须对地理综合体各方面进行剖析,认清各部分的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该地区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分析综合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地理研究中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法应遵循图2的思路与实施程序。

图3 地理野外研究法的实施程序

分析综合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间差异的特点时,要从分析地理事物的范围及地理位置入手,这是运用分析综合法的起点和基础。再依据地理事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将地理事物的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对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和人文地理各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分析时应充分注意地理各要素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及联系,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得出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规律。

分析综合地理成因时,一要分清因果(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在各种因果关系中通过分析找出主导因素;全面分析利弊条件,既要分析有利于人类的一面,又要指出不利的一面;分析地理成因的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规律。二要求同存异,进行逻辑推理。不同地区探求相同地理事物,然后分析其成因。如非洲南北端、地中海沿岸、南北美西海岸、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气候相似,均有冬雨夏干的特点。这些地区虽然地形、洋流不同,但大气环流、位置有相似性,均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的西岸,从而找出上述地区有共同地理特征的原因。

在实施区域综合分析法时,要注意抓主导要素进行有重点的分析,构成地理环境综合体的主导因素不是同等重要、等量齐观的。对不同的问题或地区,分析综合要根据不同具体情况,抓住主导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如东北区自然条件分析综合要以位置、气候为主,西南区自然条件分析综合要以地形为主。一般而言,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应着重地形、气候等主要因素重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带动其他一般的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分析综合。人文地理特征应着重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即工农业的具体结构,运用区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另外,据研究对象内容的不同,充分运用地图灵活进行分析;据不同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和综合。

标签:;  ;  ;  ;  

地理教育的首要目标--技能与方法教育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