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扬,周丽斌,朴正国[1](2019)在《弧形牵张成骨的前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颌面骨发育不足和颌骨缺损是颌面外科临床中经常面临的病症,如何修复始终是一个难题。近年来牵张成骨已成为矫治颌骨发育不足及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牵张成骨技术具有创伤小、避免植骨、周围软组织同步得以延长等优点,其在增加牙槽骨骨量、延长颌骨、修复骨缺损、关闭骨缺隙等应用中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目的:总结并讨论各种弧形牵张器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分析平台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牵张成骨、曲线牵张、弧形牵引器、重建、研究进展、下颌骨、上颌骨、缺损、个体化牵引器、有限元法"和"Distraction osteogenesis,curvilinear distraction,Curved distractor,Reconstruction,Research progress,Mandibular,Maxilla,defect;Customized disractor,finite element method"。共纳入58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①早期的牵张成骨装置多为外置式单方向的牵张器,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了口内牵张器,例如螺旋牵张器、曲线牵张器、双向牵张器、三焦点牵张器以及自动牵张器;②鉴于颌骨特殊的解剖形态,存在多处弧面结构,如下颌角、颏正中联合、上颌牙槽骨等,为了使生成的新骨更加接近颌骨的轮廓形态,弧形(曲线)牵张成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③尽管现存各种曲线牵张装置为颌骨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但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由于牵引加力方式等问题的存在未能完成真正意义的曲线乃至三维牵张。制定个体化牵张器同时与结合相关创新技术,并向微型、稳定化发展仍是今后曲线牵张相关研究的主流趋势。
杨菁[2](2018)在《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种植体设计的不断革新,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种植牙已逐渐成为目前广泛采用并且有着极高可预见临床疗效的牙列缺失修复方法。为解决颌骨后部区域骨量不足问题,学者们发明并不断改进各种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和种植体的设计方案(包括短种植体、窄种植体、倾斜种植体、颧骨种植体以及种植体形态、表面处理技术等),并针对各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本文针对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分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2)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边缘骨丧失、新生骨密度。3)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第一部分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比较牙槽骨增量技术和短种植体两种不同临床解决方案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中运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 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2082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研究。10篇文献总计将1175个种植体纳入研究,其中605个种植体在骨增量组,570个种植体在短种植体组。Meta分析结果提示骨增量组与短种植体组的种植体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0.99(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1,P=0.29)。骨增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短种植体组,风险比为2.23(95%的可信区间为1.16到4.26,P=0.02)。同时骨增量组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相较短种植体组显着增高,风险比为0.19(95%的可信区间为0.11到0.27,P<0.00001)。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均为高。结论:在具有足够剩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以植入短种植体的颌骨相对骨量不足区域,相较于使用骨增量技术联合植入常规种植体,单纯使用短种植体具有相似的成功率和更少的并发症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第二部分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植入骨移植材料和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成功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骨水平和新生骨密度。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707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总计包含336种植体,其中122个种植体在上颔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214个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上颌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与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种植体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1.00(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4,P=0.94)。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显着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风险比(RR)为-0.69(95%的可信区间为-1.28到-0.11,P=0.02)。同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比较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以及新生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3和0.54)。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分别为中等(种植体成功率和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改变)、低(上颌窦内新生骨量)、极低(新生骨密度)。结论:依据现有证据,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体短期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随访18个月的回顾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分析40位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Bicon种植体并采用单冠修复患者(共植入51颗种植体)的影像学相关资料。每位患者均采集术前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前CBCT以及术后即刻(TI)、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术后18个月(T4)的全口曲面断层片。采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18个月,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量为2.55±2.24mm(范围为0.1 to 8.6mm),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值为0.69±0.61mm。术前可用骨高度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无显着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143(P=0.328).偏相关分析同时显示上颌窦底提升程序中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P=0.000)和0.596(P=0.000)。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3(P=0.224),偏相关系数为0.006(P=0.966)。结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以及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而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短种植体与OSFE联合应用是修复萎缩上颌后部的可行方法,适量的植骨有利于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结果。
张国华[3](2015)在《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下颌骨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见病症。众所周知,下颌骨在口腔功能行使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下颌骨也是维持面部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颌骨缺损所导致的形貌毁损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尽管临床上对于下颌骨缺损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重建效果,但无论是采用自体骨移植或代用品进行重建,均不同程度存在手术创伤大、需要牺牲供区正常组织以及可能出现排斥反应或强度不够等不足,特别是累及下颌骨颏部及下颌角区的缺损,其特定的弧形形态要求使得修复材料塑形困难且难以达到理想的形态与功能重建效果,是颌面修复重建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颅颌面畸形整复与颌面部骨缺损,取得了常规方法难以比拟的治疗效果,从而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研究的重点之一。然而,临床上采用的牵张成骨均为线性的直线牵张方式,其加力均采用螺纹方式,不能满足伴有颏部及下颌角区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的需要,如何通过改变螺纹加力方式的限制,达到曲线乃至三维牵张是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优化设计球形挤压传力内置式曲线牵张器及验证其牵张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探讨不同动物模型曲线牵张成骨效果,旨在为曲线牵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曲线牵张动物模型建立与牵张器制备筛选后以犬作为实验动物,根据曲线牵张设计于一侧下颌骨体部制备3cm颌骨矩形缺损并设计牵张转移盘,建立适合曲线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在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CT获取实验动物的头颅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并制作实体模型,精密测量模型的下颌骨缺损各项数据,设计并制作个体化球形挤压传力式内置曲线牵张器,经体外实验验证其牵张有效性及牵张轨迹,为动物实验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本实验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下颌骨体部骨缺损曲线牵张,旨在进一步验证球形挤压传力内置式牵张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曲线牵张成骨效果,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学观察,了解不同时间点曲线牵张的骨形成情况,为曲线牵张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表明:1、通过建立犬下颌骨矩形缺损进行曲线牵张成骨研究,证明该动物模型可用于曲线牵张相关实验研究。2、球形挤压传力的牵张加力方式稳定,可控性好,体外牵张与轨迹实验均证明具有可靠的稳定性与牵张有效性,该设计为曲线牵张相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体积优化后的牵张器设计符合牵张成骨研究要求,结构合理。4、牵张成骨轨迹与设计轨迹吻合,曲线牵张与直线牵张成骨过程相似,可达到理想的成骨要求。5、个别牵张区域存在软骨成骨现象,是否与牵张轨迹等因素相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李峰,孙艳丽,郑长宏,唐洪涛,邢春生[4](2012)在《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X射线影像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影像诊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骨关节系统临床诊治最常用的方法。目的:对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的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2011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采用检索词为"骨组织;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X射线影像"。骨关节系统是人体的承重系统及运动系统,结构复杂多样化,因此骨组织X射线影像表现也呈现复杂多样性,骨组织X射线影像诊断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辅助依据。结果与结论:人体组织结构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的不同,X射线穿透人体时被吸收的量也不同,以致剩余的X射线量也不同,剩余的X射线经过成像介质的显像或计算机的重建过程,在X射线片上就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射线图像。X射线影像不仅应用于正常骨组织的研究,而且应用于骨组织的疾病诊断。
杜靖华[5](2010)在《滚珠传力式牵张器的研制与犬颏部缺损修复的初步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颌骨牵张成骨技术(Distractiuon Osteogenesis, DO)是在肢体长骨牵张成骨技术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颌面畸形与颌骨缺损畸形的整复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是近年来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虽有多种商品化的直线牵张器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下颌骨颏部及下颌角区域具有解剖生理曲线,临床上使用的直线型牵张器并不能满足上述部位特殊形态颌骨缺损的修复需要,因此,曲线牵张乃至三维牵张是DO用于修复复杂形态颌骨缺损的瓶颈,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就是说,实现下颌骨弧形牵张是提高复杂形态颌骨缺损修复治疗效果的关键。【目的】本研究在骨牵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球型多向性和挤压传力原理,研制用滚珠挤压传力原理的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通过离体试验和动物实验,考察了滚珠传动式牵张修复下颌骨颏部骨缺损的可行性,探讨了牵张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以及规律性。【方法】(1)根据球型多向性和挤压传力原理,设计并制造新型滚珠传动式弧形牵张器。采取加焊钛条的方式对导轨进行加强,通过三点压弯实验得到的导轨抗弯曲强度并与TA1钛合金进行比较。(2)以犬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全麻截骨手术,制造下颌骨颏部缺损动物模型。(3)应用滚珠传动式弧形牵张器,对改良的犬下颌颏部缺损模型进行牵张成骨实验。【结果】(1)本牵张器可以满足弧形牵张和内置的各项功能要求,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导轨长度和弧度,以满足不同缺损修复的需要,是一种合理、简单、实用且具有明显创新性的设计。(2)采用全麻截骨手术建立的下颌骨颏部缺损模型,术后口腔创口裂开,植入的牵张器或重建板以及骨面暴露,牵张无法继续进行,动物模型建立失败。(3)采用改良模型的实验动物,完成牵引和固定过程,牵张所成骨呈现弧形。【讨论】本研究所提出牵张器设计方案,导轨形态弧度可按具体骨缺损形态加工制造,移动翼完全在导轨范围内运动,运动轨迹精确可控。牵张器全部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钛合金制作,在较小体积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加力方式稳妥可靠。所以,此方案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直接截骨术由于术中剥离骨膜,分离牙周膜,破坏了牙龈的血供。在缺乏知名血管支配的情况下,截骨后的犬颏部口底粘膜无法有效的重新建立血供,其最边缘的牙龈自然出现坏死,术后口腔创口裂开,植入的牵张器或重建板以及骨面暴露,牵张无法继续进行。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初步认为,采取即刻截骨法制造下颌骨颏部缺损模型是不可行的。在改良的犬下颌颏部缺损模型上,牵张过程与一般牵张无明显区别,操作简便,成骨情况良好。故本牵张器的设计可向临床应用推广。
冯志宏[6](2009)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外伤、肿瘤切除、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的上颌骨缺损,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咀嚼、发音、吞咽等功能,并进一步伤害患者的自尊、自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各式各样的上颌骨缺损中,单侧上颌骨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上颌骨缺损。具有缺损区大、余留牙和支持组织偏于一侧,属于侧方游离端等特点。对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修复与重建,主要包括外科重建与阻塞器式义齿修复。外科方法主要是通过植骨、植皮、皮瓣转移等进行缺损的骨性重建,在此基础上行义齿修复,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的容貌及丧失的功能。但是,传统的外科重建往往存在需骨供区、对患者二次创伤的问题。同时,由于上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形态极不规则,外科手术重建的难度很大。因此,上颌阻塞器式义齿修复仍是目前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行之有效的方法,精心设计制作的上颌阻塞器式义齿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容和语音、吞咽等功能。然而,由于该种阻塞器义齿主要依靠健侧余留牙提供固位与支持,缺损侧缺乏有效的骨性支持结构。在咀嚼状态下,患侧义齿不可避免的向缺损腔方向转动,出现下沉不稳定现象。当咀嚼压力去除后,义齿又将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种不稳定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咀嚼功能的有效恢复,另一方面对健侧基牙产生较大的侧向扭力,损害基牙的健康。同时阻塞器与缺损腔颊粘膜及软腭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在进食时,该间隙往往成为食物返流入鼻腔的通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单侧上颌骨缺损时,如何在不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的情况下,重建缺损侧骨性支持结构,争取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是近年来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牵张成骨是指利用组织的张力-应力效应,对部分离断但仍保持血供的骨段(骨转移盘)给予特定频率和方向的牵引力、使骨段逐渐分开,间隙由新生骨取代,从而达到骨骼延长或改建目的的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引导缺损区周围余留骨组织沿预期轨迹向缺损区生长,通过调节骨引导的方向,使新生骨组织达到所需要的形状。在新骨生成的同时,相应的软组织也会随之重新塑形或衍生。因此,如果能够利用牵张成骨技术在上颌骨缺损侧原牙槽嵴位置重建新生牙槽嵴,再于新生牙槽嵴上行种植义齿或常规义齿修复,将大大提高义齿的稳定性,较好的恢复咀嚼功能。同时伴随新生牙槽嵴而新生的软组织将大大缩小口鼻腔交通的面积,为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奠定基础。但是,如何使新生牙槽嵴基本处于原牙槽嵴的位置是一个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将CT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RP)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CAD/CAM)引入了牵张成骨修复颌骨缺损领域。应用CAD/CAM技术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三维颅骨模型,设计骨切开线,设计及放置个体化牵引成骨器,模拟牵张成骨过程以及预测结果等。通过对手术过程的模拟及效果的预测,克服单纯凭临床经验带来的盲目性。本实验根据单侧上颌骨缺损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文献的回顾,从三方面对利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一、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模拟临床患者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际情况,建立犬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CT扫描及专业软件建立犬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三维模型,并在三维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弧形牵张器。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所设计的牵张器的可用性及利用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牙槽嵴的可行。总结分析实验中的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改进牵张器的设计,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利用改进设计的牵张器在原牙槽嵴位置重建缺损牙槽嵴的可行性。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个体化弧形牵张器的设计规律,初步认识上颌牙槽骨弧形牵张时所生成新骨的位置的基本规律;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人颅颌骨三维模型,探索适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个体化弧形牵张器,并虚拟模拟分析利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牙槽嵴的手术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联合牙槽骨及颧骨牵张成骨真正在缺损侧重建骨性支持结构的思路,并进行了牵张器的设计制作及牵张成骨过程的虚拟、实体模拟实验,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人牙槽骨与牙弓形态的关系,得出了利用牵张成骨重建缺损牙槽骨时,制作骨转移盘的截骨方式。该截骨方式使得牵张结束时余留的口鼻腔相通面积可以最小,为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提供了必需的软组织。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首次提出利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新生牙槽嵴,实现单侧上颌骨缺损侧骨性重建的方法。2、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及数控加工技术实现了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个体化设计和制作,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牵张器的可用性、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新生牙槽嵴的可行性。3、首次建立了与临床最为相似的单侧上颌骨缺损的犬动物模型,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应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可行性。4、首次设计了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联合牙槽骨及颧骨的牵张成骨器,并通过虚拟及实体模型模拟证实了牙槽骨、颧骨联合牵张成骨在缺损腔内重建骨性支持结构的可行性。5、通过对人牙槽骨与牙弓形态关系的分析,得出通过点与平面间垂线最短的原理设计适合截骨方式的理论,使得牵张成骨结束后余留的口鼻腔相通面积最小,为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提供了必需的软组织。6、初步认识了弧形牵张成骨的基本规律,预使牵张新生骨位于理想位置,则牵张轨迹必须大于该理想位置的弧度。
王吉,马卫东[7](2008)在《颌骨弧线式及三维牵引成骨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王吉[8](2008)在《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选用4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两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A组采用“I”型牵引器;B组采用“T”牵引器。间歇期14天后,以1mm/天, 2次/天的牵引频率牵引。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摘除下颌骨,拍摄X线,制作组织学标本,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输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同时切取牵张区颊侧骨质制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表面黏膜开裂。A组犬传送盘在实验整个过程中无感染坏死。A2犬在固定后期发生传送盘回缩;A1犬成功修复犬约12mm骨缺损。固定8周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本实验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虽然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临床运用及牵引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牛学刚,韩小宪,郝永,刘瑞峰,李光辉[9](2007)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一例炸伤致右下颌骨缺损的患者行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术中切除死骨,制作含C1、C2骨转移盘,可靠固定内置弧形骨牵张器,术后延迟一周行骨牵引,共牵引16d,固定期大体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新骨生成状况。结果治疗内容均按计划完成,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现显着的改向、内旋,弧形牵引约15mm,固定期2周时,间隙内早期骨结构形成,由X线片可知,随后,骨密度逐渐升高,8周时,新生骨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骨密度接近于双侧正常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基本完成。结论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和本文报告的内置弧形骨牵张器具有临床应用可能性。
牛学刚,韩小宪,王玉乾,陈宇轩,刘瑞峰,李光辉,王寒冰,郝永[10](2007)在《颧骨牵张成骨部分修复上颌骨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颧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行右上颌骨全切术,左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患者,以自行研制的内置弧形骨牵张器行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术后延迟1w行骨牵引,共牵引3w,固定期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状况。结果:治疗内容均按计划完成。螺旋CT显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现显着的改向、内旋,弧线式牵引右侧约20mm,左侧约15mm;固定期8个月时,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颧骨弧形牵张成骨完成,骨性支持结构于上颌骨低位建立。结论: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可有效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在上颌骨低位重建骨组织支持,为进一步修复奠定良好基础,可望实现功能性重建。
二、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弧形牵张成骨的前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质量评估 |
1.4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牵张器的发展 |
2.2 二维和三维牵张器 |
2.3 外置式弧形 (曲线) 牵张器 |
2.4 内置式弧形 (曲线) 牵张器 |
2.5 三焦点弧形 (曲线) 牵张器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弧形牵张成骨存在的问题 |
3.2 弧形牵张成骨的发展趋势 |
(2)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植入骨移植材料对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18个月随访的回顾性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病例分析报告 |
1 病例一 |
1.1 —般情况 |
1.2 病史 |
1.3 临床检査 |
1.4 诊断 |
1.5 治疗计划 |
1.6 具体治疗步骤 |
1.7 讨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2 病例二 |
2.1 一般情况 |
2.2 病史 |
2.3 临床检査 |
2.4 诊断 |
2.5 治疗计划 |
2.6 具体治疗步骤 |
2.7 讨论 |
2.8 参考文献 |
2.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3 病例三 |
3.1 一般情况 |
3.2 病史 |
3.3 临床检査 |
3.4 诊断 |
3.5 治疗计划 |
3.6 具体治疗步骤 |
3.7 讨论 |
3.8 参考文献 |
3.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4 病例四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史 |
4.3 临床检査 |
4.4 诊断 |
4.5 治疗计划 |
4.6 具体治疗步骤 |
4.7 讨论 |
4.8 参考文献 |
4.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5 病例五 |
5.1 一般情况 |
5.2 病史 |
5.3 临床检査 |
5.4 诊断 |
5.5 治疗计划 |
5.6 具体治疗步骤 |
5.7 讨论 |
5.8 参考文献 |
5.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6 病例六 |
6.1 一般情况 |
6.2 病史 |
6.3 临床检査 |
6.4 诊断 |
6.5 治疗计划 |
6.6 具体治疗步骤 |
6.7 讨论 |
6.8 参考文献 |
6.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临床工作总结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3)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曲线牵张动物模型建立与牵张器制备 |
一、曲线牵张动物模型建立 |
1 实验动物筛选 |
2 骨缺损模型建立 |
二、牵张器设计与制备 |
1 牵张加力原理 |
2 牵张器设计 |
3 牵张器的制备 |
4 牵张器部件组成及工作方法 |
5 牵张有效性验证 |
三、讨论 |
1 动物模型探讨 |
2 关于曲线牵张研究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 牵张器制备与灭菌 |
3 手术器材 |
4 实验方法 |
5 牵张骨缺损 |
二、观察指标 |
1 大体观察 |
2 X线片及三维CT观察 |
3 组织学观察 |
三、结 果 |
1 大体观察 |
2 X线及三维CT观察 |
3 组织学观察 |
四、讨 论 |
1 曲线与直线牵张成骨 |
2 牵张速率与牵张轨迹 |
3 相关问题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资料提取 |
1.4 分析指标 |
2 结果 |
2.1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应用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2.1.1 文献出版数量分析 |
2.1.2 学科类别分析 |
2.1.3 来源期刊分析 |
2.1.4 研究机构分析见图2。 |
2.1.5 文献作者分布 |
2.1.6 关键词分析 |
2.1.7 基金资助项目 |
2.1.8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见表5。 |
2.1.9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见表6。 |
2.2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髋关节X射线影像的应用研究文献分析 |
2.3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膝关节X射线影像的应用研究文献分析 |
2.4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肩关节X射线影像的应用研究文献分析 |
2.5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肘关节X射线影像的应用研究文献分析 |
3 讨论 |
(5)滚珠传力式牵张器的研制与犬颏部缺损修复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牵张器的研制 |
1.1 牵张器的研制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结果 |
1.1.4 讨论 |
1.2 导轨强度的测试及改进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2.3 结果 |
1.2.4 讨论 |
第二部分 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动物模型的探索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改良模型和弧形牵张修复颏部实验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犬单侧上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二 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设计与制作 |
实验三 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动物实验 |
第二部分 改良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改良设计及制作 |
实验二 应用改良设计牵张器牵张成骨重建 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动物实验 |
第三部分 人牙槽骨及颧骨三点式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体外研究 |
实验一 人牙槽骨及颧骨联合牵张器的研制及体外实验 |
实验二 人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骨的截骨方式的相关研究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弧形牵张成骨的前景及应用[J]. 周扬,周丽斌,朴正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5)
- [2]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D]. 杨菁. 武汉大学, 2018(01)
- [3]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张国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8)
- [4]X射线影像在正常骨组织及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李峰,孙艳丽,郑长宏,唐洪涛,邢春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5)
- [5]滚珠传力式牵张器的研制与犬颏部缺损修复的初步实验研究[D]. 杜靖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6]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冯志宏.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7]颌骨弧线式及三维牵引成骨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 王吉,马卫东. 口腔医学研究, 2008(06)
- [8]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D]. 王吉.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 [9]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J]. 牛学刚,韩小宪,郝永,刘瑞峰,李光辉.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7(04)
- [10]颧骨牵张成骨部分修复上颌骨缺损[J]. 牛学刚,韩小宪,王玉乾,陈宇轩,刘瑞峰,李光辉,王寒冰,郝永.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