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论文_于浩

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3000

摘要: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价值。方法:抽取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非小细胞肺癌的灌注成像检查,并对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血管皮内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水平进行检查。结果: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与VEGF、PCNA呈现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评价价值,灌注参数BV、BF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VEGF、PCNA表达水平评价指标,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CT灌注成像;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评价价值

CT灌注成像属于CT应用领域的一种前言科技,可以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1]。本研究主要分析分析CT灌注成像的灌注参数值与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关系,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3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54.79±13.28)岁,其中鳞癌患者有16例,腺鳞癌患者有9例,腺癌患者有15例。其中低分化的患者有15例,中分化的患者有14例,高分化的患者有11例。

1.2检查方法

1.2.1CT灌注成像:对40例患者采用飞利浦公司的16层螺旋CT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呼吸训练;其次,让患者取仰卧位,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平扫定位,选取病灶的最大层面进行同层非螺旋的扫描,其中探测器的组合数据为16×1.5mm,电流为100mA至150mA,具体的依据患者临床状况对管电流进行调整,电压120KV,0.5s/r至0.75s/r,扫描的时间为30s,其中层间距为3mm,重建厚度为3mm。再次,以每秒4ml的流速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注入碘海醇,碘海醇中含300mg/mL,总共有50毫升,延迟为7s至8s。最后,待检查完成后,将图像传至工作站,将病灶的最大层面作为计算分析的层面,分析的方法为:先利用常规的方法对病灶边缘约2mm至3mm的位置描绘感兴趣区,即ROI;将所获得的关注参数以及彩色关注图进行分析记录,其中,灌注参数有BV(血容量)、BF(血流量)、PEI(强化峰值)、MTT(平均通过时间)、TTP(达峰时间)、PS(表面通透性);再次对中心区与周围区进行描绘,可以获得不同病灶区域的灌注参数。

1.2.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血管皮内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对全层肿瘤组织进行4μm连续切片。并选取HE染色,通过SP法的免疫组织化学对VEGF以及PCNA的表达水平做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灌注参数有BV、BF、MTT、PS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指标VEGF与PCNA。

其中VEGF的阳性标准为细胞浆内或者是细胞膜上存在着明显的棕黄色颗粒情况;PCNA的阳性标准为肿瘤细胞内的核染色呈现棕黄色的情况。

1.4数据处理

参与研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之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的为计量资料,其对比方法为t检验;使用例数(%)表示的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为卡方(χ2)检验。

2.结果

2.1 参与研究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细胞分化程度与VEGF、PCNA呈现正相关,差异显著(p<0.05)。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是在1971年由Folkman提出的概念演变而成的,主要是指,在肿瘤生长的初期,其实并没有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但是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在长至1mm至2mm以后,需要靠血管提供营养继续生长,最终导致心血管的生成;而抗血管生成指的就是阻碍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2]。血管的生成存在着抑制因子与促进因子平衡的状态,而肿瘤血管的生成则主要是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高于血管生长的抑制因子,平衡状态被打破,使得肿瘤快速生长。临床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是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使得血管的生成朝抑制方向发展,使肿瘤休眠直至死亡[3]。

血管皮内生长因子(VEGF)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重要组成,它主要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其结合从而产生作用,诱导这肿瘤内的血管生成[4]。

本研究中,对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发现,癌细胞分化程度与VEGF、PCNA呈现正相关,差异显著(p<0.05);而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呈现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因而灌注参数BV、BF、PS、MTT与VEGF、PCNA呈现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灌注参数的下降,患者的VEGF、PCNA表达水平便会越加的高,这说明,患者的肿瘤血管生成朝着生长的方向发展,也就说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不佳;而灌注参数升高,则说明VEGF、PCNA表达水平下降,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效,肿瘤血管朝着抑制方向发展。

总之,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评价价值,灌注参数BV、BF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VEGF、PCNA表达水平评价指标,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王虹壬(综述),叶兆祥(审校).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2014,(19):1264-1267.

[2]单飞,张志勇,曾蒙苏等.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过法CT灌注可重复性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0,13(5):494-499.

[3]胡群超,顾科,吴锦昌等.非小细胞肺癌肺组织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22(1):148-151.

[4]王建卫,吴宁,宋颖等.CT灌注成像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12-15.

论文作者:于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论文_于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