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课本的“中国化”——黎锦晖《幼稚园音乐教材课本及教法》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教法论文,音乐论文,幼稚园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编辑背景
1、20世纪初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改革
1)国内幼稚园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
2)国内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源自国外
3)音乐教育方面受教会学校影响,学堂乐歌是主要内容、
2、音乐唱歌成为幼稚园教育的必修课程
二、结构概述
幼稚园音乐课本分为四册
每一册都分为四个部分
1、演习曲,12首歌曲
2、应用曲,4首,进行曲和舞蹈曲各2首
3、欣赏曲,2首
三、音乐风格
1、作品内容
2、文字用语
3、旋律风格
4、节奏特点
四、历史回眸
黎锦晖先生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对儿童音乐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文艺周刊《小朋友》的创刊,《麻雀与小孩》等12部儿童歌舞剧及《可怜的秋香》等24首歌舞表演曲的创作,不但使他成为当时音乐界的名人,更是吸引了当代研究学者的眼球,研究成果颇为丰厚。
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出自黎氏之手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以《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命名的著作,却鲜为人所关注,因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体现,其中又蕴含着黎锦晖丰富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本文特对此著作予以解读,以期能为更加全面地了解黎氏的儿童教育思想与成就献上绵薄之力。
一、《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的编撰背景
《教材及教法》的编撰,是依据193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而进行的,编撰的背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改革的背景。
中国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由西方传教士所创办,随后受日本幼儿教育思想影响,办学模式和体制直接效法于日本。民国初期之后,从仿日又逐渐转向学习欧美,使得教会幼儿园倍受青睐,中国人自办的普通式的幼儿园因采用蒙台梭利或福禄贝尔教育法,也具有明显的倾向西式教会幼儿园的特色。
陈鹤琴也曾撰文“揭示当时整个幼稚教育领域无方针、无目标的紊乱状况,呼吁通过实验研究有关幼稚园的教学、教材、课程的编订,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是当时整个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陶行知提出的“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该案提出的理由有二:
其一,国内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尚无统一标准;
其二,全国所设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多半是从国外来的,不很适合我国的国情。
为此,“编订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成为当时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会后不久,教育部聘请陈鹤琴等11位专家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草案完成后,1929年9月,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实验推行,汇集意见,修改完善,于1932年正式颁布实施,第一部《幼稚园课程标准》成为我国近代幼儿园中国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黎氏《教材及教法》正是在幼稚园教学、课程、教材编订中国化的呼吁下,依据“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一部幼稚园音乐教材。
(二)基于已初具规模的幼稚园音乐教材。
唱歌是幼儿园的一门必修课程,不管是教会幼稚园还是仿造日本幼稚教育的蒙养院,或是其他普通幼稚园,都开设有唱歌(或称乐歌)课程,只是歌曲内容和意义有所不同,如教会幼稚园唱圣歌,蒙养院唱涵养性情之歌等。清末民初,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而产生了学堂乐歌,幼稚园的音乐教学也深受此影响。黎锦晖《教材及教法》正是基于这些初具规模的幼儿音乐教材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和推进的。
二、《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概述
《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下称《教材及教法》)于1933年12月由大众书局出版,全书共四册,每册分为“演习曲”、“应用曲”、“欣赏曲”等三个部分,其中“演习曲”含12首歌曲,每首歌曲分列五线谱、首调简谱、固定调简谱三种记谱方式,后附歌词读音和表演说明;“应用曲”含4首乐曲,分进行曲和舞蹈曲两类,均以上述三种方式记谱,后附“表演说明”对队形或舞蹈形式进行解释;“欣赏曲”含2首歌曲,歌曲采用五线谱和固定调简谱两种方式记谱,附有欣赏说明,并有一首灌有唱片。每册册首的“编辑大意”对教材编写的基本情况和三个部分的内容选取及运用进行了简要说明。首先指出《教材及教法》是“依据部颁(1932年)《幼儿园课程标准》,精心编辑”,之后对“演作用歌曲”(原书编辑大意称“演作用歌曲”,而目录则为“演习曲”,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引者)、“应用曲”和“欣赏曲”等三个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一说明,其中提到:“演作用歌曲”是“由极浅的材料渐渐推进,确能启发并增进幼稚儿童欣赏音乐的机能,……歌句中之字音声调,与旋律的进行融成一片,十分接近平日语调,可使歌唱者与欣赏者完全了解,增高兴趣”;“应用曲”为“阵列行进或团舞蹈用曲,在幼稚园中甚为重要”;“欣赏曲”部分做到“乐声充实、歌声明洁,足供欣赏”等。
三、黎锦晖儿童音乐作品的教育风格
20世纪20年代是黎锦晖在儿童音乐创作方面的黄金阶段,文艺周刊《小朋友》和以演出儿童歌舞音乐为主的表演团体“明月音乐会”的创办,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首儿童歌舞剧创作、表演、出版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歌舞剧和表演剧作品“歌词和音乐几乎都是他一人所写,从其作品内容、文字用语、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都表现出他善于结合儿童的生活现实,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富于形象性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在音乐创作上,黎锦晖对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主要采用“选曲填词”的方式,自己创作较少,如在《麻雀与小孩》的8首曲子中,只有一首为其自创,但后来“他是朝着不断增加自己的创作分量、不断压缩选曲填词的分量的方向发展”,《小小画家》作品中的全部音乐都是其根据情节和歌词要求所进行的新的创作。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他之后《教材及教法》中“演习曲”、“应用曲”、“欣赏曲”中歌曲和乐曲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历史回眸
20世纪初到《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前的三十年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公开出版的有史可查的幼稚园音乐教材有以下几种:
1、王瑞娴编《幼稚园唱歌集》
2、胡君复编《幼稚唱歌》
3、曹徐谨葆等编《幼稚园小学校音乐集》
4、苏慈德编《幼童喜乐歌》
5、潘伯英编《儿童新歌曲》
6、斯特里编《幼稚园与初等小学诗歌》
7、沈秉廉编《幼稚园音乐一百六十首》
8、沈秉廉、钱君编《幼稚园新歌》
9、孙艳秋编《幼稚园甜歌五十首》
10、黄勖哉编《幼稚园的音乐》
11、沈秉廉等编《幼稚园音乐游戏》
12、李虞真编《共和幼稚歌》
13、刘先桌编《幼稚歌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