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利比亚关系的急剧变化_爱尔兰共和军论文

英国与利比亚关系的急剧变化_爱尔兰共和军论文

英国与利比亚关系的戏剧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比亚论文,英国论文,戏剧性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与利比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利比亚独立前。20世纪初,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比亚是盟国(主要是英国)与轴心国(起初是意大利,后来主要是德国)在北非交战的重要战场。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拉锯战。1943年德、意法西斯被赶出了利比亚,之后数年,英国对利比亚的两个省(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先后实行军事管制(另一个省即费赞省由法国管制)。战后,英国、法国、苏联,以及在大战后期与盟国合作的原宗主国意大利,对利比亚各怀鬼胎,想瓜分利比亚,致使利比亚前途未决。1947年2月盟国与意大利签订和约时仍未打破僵局。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起初主张让利比亚各领地立即独立,但后来在美国的支持下与意大利外长斯福扎制订了一个十年后给予利比亚独立的协定(史称《贝文-斯福扎协定》,“Beven-Sforza Project”)。在此期间,昔兰尼加由英国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和费赞分别由意、法托管。这一计划使联合国大吃一惊,更遭到利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1949年5月的联合国大会没有批准这个协定,而在同年11月却通过了利比亚三省在不迟于1952年1月1日前共同作为一个国家独立的决议。①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宣告独立,英、利两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由此到2005年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利关系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从友好密切到冷淡破裂,以至敌对,既而复交直至发展全面合作。作为地中海南岸连接非洲与中东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利比亚政府的政策又常有惊人之举,并与西方尤其是美、英两国发生冲突,利比亚与西方大国包括英国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国际关系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拟对独立以来英利关系的来龙去脉做一回顾和初步分析。利比亚独立后,英利关系的戏剧性变化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友好密切阶段(1951年~1969年9月)

这个阶段英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总体上比较友好密切,突出标志是1953年英利两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防务协定,其中规定英国向利比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保留英国在利比亚的驻军和基地。双方这种关系保持了十几年之久。

在此期间,英国和利比亚能够维持友好密切关系的原因在于:(1)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客观上帮助利比亚人民推翻了意大利对利比亚长达30年的殖民统治,利比亚人对英国心存一定好感。(2)赛伊德·伊德里斯登上利比亚王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的支持。伊德里斯当时是昔兰尼加省的传统宗教政治领袖,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招兵万人协同英军对意大利作战,并要求昔兰尼加独立,但同时表示将允许英国继续在利比亚国内驻军。②1949年,《贝文-斯福扎协定》在联合国大会被否决后,伊德里斯自行宣布昔兰尼加独立,此举得到英国的支持,但英国保留对外交和国防的控制权。③因此,当联合国大会通过利比亚应在统一中独立的决议后,英国不顾利比亚其他地区一些政党的反对,坚持由伊德里斯出任新独立王国的国王,而伊德里斯对英国感恩戴德,这就不足为怪了。(3)就国际环境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冷战爆发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作为西方国家一员的英国和作为落后保守势力的伊德里斯王朝需要相互支持,以对付各自的对手。

冷化、破裂和紧张阶段(1969年底~1998年)

1969年9月,利比亚发生了由中下层军官领导的推翻旧王朝的革命,新的共和国政府很快宣布取消同英国签订的防卫协定,英国不得不放弃它在利比亚的基地,并撤出驻军(同时美国撤除了它设在利比亚的国外最大的韦勒斯基地),但两国仍然保持了外交关系。1970年后,以卡扎菲为首的利比亚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更加激进,对内实行石油生产和销售国有化,发动文化革命,建立各级人民委员会;对外提倡泛阿拉伯主义,积极支持亚非一些国家(如巴勒斯坦和津巴布韦)的民族武装斗争和伊斯兰宗教派别势力(如菲律宾的莫罗解放阵线),甚至还以武器和财力秘密支持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1976年12月,利比亚与苏联签订了一项军事和经济协定。与此同时,利比亚大大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利比亚还谋求发展核技术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应的,利比亚与西方国家包括英国的关系冷化了,有时甚至很紧张(主要是利比亚与美国之间)。

1984年以后,英利关系进一步恶化。当年3月,伦敦和曼彻斯特发生了炸弹爆炸事件,英国当局逮捕了一名利比亚驻英人民办事处(即大使馆)官员和23名利比亚人。利比亚对此提出了抗议。4月17日,利比亚驻英人民办事处一名枪手向在办事处外游行示威反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利比亚留学生开枪,打死了在场值勤的英国女警察弗莱彻。英国武警包围了利比亚驻英办事处,利比亚不甘示弱,派革命卫队包围了英国驻利比亚大使馆。4月22日,英国宣布与利比亚断交,双方撤回了驻在对方的外交人员。④利比亚扣留了4名英国公民作为人质(但没有骚扰在利比亚工作的数千名英国人)。1985年初双方关系稍有缓和。2月初,在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派特使的斡旋下,利比亚释放了4名英国人质,尽管英国政府并没有答应卡扎菲提出的要求英国保证不允许利比亚流亡者在英国自由从事反对卡扎菲的活动的要求。⑤3月初,在意大利政府安排下,利比亚和英国两国高级官员在罗马进行了接触。但是,1986年两国的敌对状态再次加深。当年4月,英国政府同意美国使用英国机场轰炸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另一城市班加西,以报复被认为是卡扎菲主谋的恐怖主义袭击。此后,两国高层官员相互抨击,英、美两国一起被利比亚称为“主要罪犯”、“犹太复国主义的共谋者”⑥,两国还互相驱逐外交人员和侨民。

继而英利关系又因两起事件而雪上加霜:一是英国获得了利比亚用武器支持英国分裂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证据;二是洛克比空难事件。

1988年8月,英国指责利比亚向爱尔兰共和军运送武器和炸药,致使爱尔兰局势恶化。利比亚通过其驻法国大使否认利比亚与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有牵连,但英国却掌握了确凿证据,即它在1987年截获了一艘被认为装载了给爱尔兰共和军武器弹药的“艾斯孔德号”货船。⑦此事涉及英国国内安全问题,自然使它更加敌视利比亚。同年12月21日,又发生了洛克比空难事件。一架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259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44名英国人。⑧英、美等西方国家怀疑此事与一向支持极端主义组织的利比亚有关。历经三年对此事的调查,英、美两国于1991年11月14日发表联合声明,指责利比亚两名情报官员参与策划了洛克比空难事件,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并赔偿损失。美国总统布什扬言要与盟国研究可能对利比亚采取报复措施。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声称,法国有充分证据说明,利比亚与1989年法航一架客机在撒哈拉沙漠上空爆炸事件有关,并表示正与美、英两国磋商准备报复。⑨1992年3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通过第748号决议,决定自4月15日起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军事和外交制裁,包括实行武器禁运、停止同利比亚进行任何航空联系和大量裁减驻利比亚外交人员等。利比亚在外交和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英利关系也进入了冰冻期。

1998年6月继而发生了一件使英、利两国关系十分紧张的事件。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6月2日遭武装分子袭击受轻伤,一名女警卫被打死。利比亚认为英国情报机构涉嫌与这次暗杀图谋有关。于是,利比亚政府在8月17日发表声明,谴责英国政府在此案件上违反了国际法。英国当然不可能承认此事,而且实际上英国已经在酝酿改变对利比亚的政策了。

解冻、恢复和改善阶段(1998~2003年)

我们把这一阶段的起点定在1998年,因为这一年的8月下旬英、利两国解决了审讯洛克比空难一案两名利比亚嫌疑人的地点问题,从而打破了多年来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僵局。起初,利比亚断然否认其官员与洛克比事件有牵连,后来同意对嫌疑人进行审讯,但在审讯地点问题上两国意见不一。英国坚持在苏格兰审理;利比亚坚持为保证公正性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这符合安理会1992年1月通过的第731号决议的要求)。此分歧使当时已有所松动的英利关系未能进一步改善。1998年8月24日,英国(还有美国)宣布,建议在荷兰(由3名法官组成苏格兰特别法庭)审理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利比亚人。两天后,利比亚政府宣布接受此建议,并于1999年4月将两名涉嫌人引渡到了荷兰。从表面看,1998年8月英国在审讯地点上的退让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关系就有松动的迹象。1991年12月,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断然否认利比亚官员与洛克比空难事件有关的同时,承认过去支持从事恐怖活动的爱尔兰共和军是个错误,表示今后将断绝同各恐怖组织的一切联系。⑩卡扎菲的讲话旨在缓和与英国的紧张关系,并希望英国松动它在洛克比空难事件上的立场。此后,利比亚在爱尔兰共和军问题上继续向英国示好。英国和利比亚两国官员在开罗进行了多次接触,利比亚向英国提供了关于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名单、武器供应,以及利比亚与他们的关系等情况。(11)鉴于爱尔兰共和军问题对英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利方的态度肯定有助于使英国改变敌视利比亚的立场。只是由于洛克比一案嫌疑人的审讯地点问题滞缓了两国关系的解冻。

2000年6月正式开始的洛克比空难案的审理进行了半年多时间,在这前后,英利关系出现了重大突破。1999年7月初,利比亚方面同意承担1984年枪杀英国女警察弗莱彻的责任,向弗莱彻的家属道歉并支付赔偿金。7月7日,英国宣布与利比亚恢复中断了15年的外交关系,同年12月,英国向的黎波里派驻了16年来首任大使;利比亚驻伦敦的新大使也于2001年初到任。2000年4月26日,英国宣布英利两国决定恢复全面合作。(12)不过,这还只能算是个意向,两国关系的彻底改善和全面合作还需要解决下列两个重要问题。

1.对洛克比空难事件的责任和受害人家属的赔偿问题。 2001年1月31日,审理此案的苏格兰主审法官裁决,判处一名利比亚人曼格拉希终身监禁,另一名利比亚人费希列因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利比亚政府随即要求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实施的国际制裁。英国政府发表声明,希望利比亚政府为空难者家属提供4.65亿英镑(约合7亿美元)的赔偿;如果利比亚政府不对洛克比空难案采取积极态度,英国就不支持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13)美国政府也发表了类似声明。利比亚起初不接受这一要求,对判决也不大满意,认为这是苏格兰法官在压力下做出的政治判决,而不是司法判决。曼格拉希的律师也提出了上诉请求。2002年3月14日,苏格兰特别法庭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利比亚政府基于多种考虑最终退让了。2003年8月11日,美、英、利三国就解决洛克比空难事件达成协议,利比亚同意对该事件承担责任,并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总额27亿美元的赔偿。(14)不久,利比亚又根据法国要求,同意参照洛克比空难的赔偿额,按同等原则对1989年法航空难遇害者家属进行赔偿。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英国于此前(8月18日)提出决议草案的基础上,以13票赞成、2票(美国、法国)弃权通过决议,解除因空难事件对利比亚施行的制裁。弃权的美国决定继续维持对利比亚的制裁。(15)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 美、英两国一向怀疑利比亚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违禁武器,并担心它们落入恐怖主义组织手里;而利比亚又拒绝国际核查。这是利比亚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关系长期紧张的原因之一。利比亚在洛克比事件上立场退却后,在武器问题上也作了妥协。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政府宣布自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接受国际核查;对此英、美两国立即表示了欢迎。2004年初,利比亚同意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利比亚的核设施进行核查工作(由美、英两国提供后勤支援)。继而,美、英、利三国官员在伦敦会晤,重点讨论了关于解除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改善美利关系,以及解除美国对利比亚制裁等问题。2004年2月9~10日,利比亚对外联络和国际合作秘书(即外交部长)沙勒加姆访问英国,并与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会谈。会后,斯特劳称双方就解除利比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及违禁武器扩散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已取得良好进展。沙勒加姆是在此之前35年来首次访问英国的利比亚外长,这次访问的良好结果为两国全面改善关系打开了大门。

全面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以来)

这一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利比亚进行的为时一天的访问。他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进行会谈后表示,两国将建立新型伙伴关系,英国将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利比亚展开全面合作。(16)布莱尔是利比亚独立以来第一位访问利比亚的英国首相。这次访问时间虽短,但具有历史意义。随后,英、利两国的外交和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外交上,双方高层官员频频互访:利比亚方面,2004~2005年,利比亚外长、一位高级军官(阿赫默德·兹瓦伊少将)、公安部长、高教部长、旅游部长先后访问英国,2007年初又有一名卫生与环境部长访问英国(17);英国方面,2004年之后的三年里,英国政府各部大臣和高层人士纷至沓来访问利比亚,2004年贸易大臣、外交国务大臣、王室成员肯特公爵访问利比亚,2005年卫生部议会国务次大臣、外交部议会国务次大臣、国际发展部国务次大臣先后访问利比亚,2006年赴利比亚访问的英国高官有内政大臣、高等教育国务大臣、贸易国务大臣和外交国务大臣等。(18)高层官员的频繁互访集中反映了两国外交关系的迅速发展。据悉,利比亚还曾表示希望英国帮助培训利比亚军官,并在利比亚驻扎英军。(19)在经贸方面,就在2004年3月布莱尔首相访问利比亚的当天,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总额为2亿美元的开发天然气协定。(20)两国的贸易也有明显增长:2000~2004年两国贸易总额由5.84亿美元增至7.58亿美元,增长29.8%;其中英国对利比亚出口由2.83亿美元增至3.96亿美元,增长39.9%,利比亚对英出口由3.01亿美元增至3.62亿美元,增长20.3%。(21)此外,在文化交流方面,英利双方同意英国文化委员会在的黎波里开设新办事机构,并鼓励更多的利比亚青年赴英国留学。利比亚政府还雇佣了一家英国体育公司为利成为2010年足球世界杯赛东道国竞标。

1998年以来,英、利两国关系全面改善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它符合双方的需要与利益。从利比亚方面看,利比亚因一些政策问题(特别是支持极端主义或恐怖主义组织,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长期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打击和制裁,致使国家经济社会陷于困境,在国际上也很孤立。以石油生产为例:作为重要产油国,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70%,但在90年代受到制裁后,石油产量和出口大减,石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降到25%左右。国际制裁还造成利比亚部分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破产,机场、港口萧条和高失业率(2001年达30%)。(22)利比亚迫切需要摆脱这种处境,寻求出路。由此,改善利英关系是利比亚选择摆脱经济困境的突破口。为此,它在支持爱尔兰共和军问题上向英国认错,在枪杀伦敦女,警察弗莱切问题上向其家属道歉和支付赔偿。特别是接受英国的要求,同意承担洛克比空难事件的责任,并进行巨额赔偿,利比亚这样做的目的意在讨好英国,希望英国帮助利比亚促使联合国安理会解除对利制裁(主要是美国及欧盟的制裁),进而改善和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利比亚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上述目的。此外,利比亚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的退让,在较大程度上是受美、英出兵占领伊拉克和推翻萨达姆的影响。但这也符合英国的愿望。

从英国方面看,枪杀伦敦女警察事件是英国宣布与利比亚断交的由头,其实最使它困扰的是利比亚支持在英国国内制造麻烦的爱尔兰共和军。所以当卡扎菲承认支持这个极端组织的恐怖活动是个错误,又同意承担枪杀伦敦女警察的责任,向其家属道歉和支付赔偿,利比亚所做的这些努力就为英国恢复和改善对利比亚关系准备了台阶。英国当然也反对利比亚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担心它威胁英国的安全,所以欢迎利比亚在这一问题上所作的退让。英国政府确信,“一个抛弃恐怖主义及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利比亚对欧盟包括英国而言是更安全的邻居。”(23)事实上,英国可能更关注利比亚存在的巨大商业和战略利益。即使在外交关系破裂后,两国的商业来往并没有完全停止,但联合国的制裁决议及其相关规定不仅打击了利比亚经济,也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利益。因此,英国在解决了枪杀女警察的责任问题和洛克比空难一案后,积极主张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这与当时仍坚持继续制裁的美国不同(美国于2004年4月23日起才逐步放宽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利比亚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前所述,2004年3月两国做成了一笔天然气的巨额交易。而实际上早在五年前,另一家英国公司(BAE Systems)已开始就提供商用飞机和帮助修建机场之事与利比亚政府就几十亿美元的交易进行了密谈。(24)从战略上看,自从英军撤出埃及、英埃关系淡化、英利关系破裂以后,英国同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虽有经济来往,但政治影响很小,利比亚的示好(包括要求英国训练利比亚军官)正是英国求之不得的事情。进入21世纪后,反对恐怖主义、确保国家和社会安全已成为英国考虑的头等大事,利比亚对待极端组织态度的转变当然受到英国的欢迎和重视。

其实,利比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洛克比空难事件还是个谜。根据海牙国际法庭的审理结果,此事与利比亚人有关是确凿无疑的了。但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相当于总理)加尼姆在2004年2月24日声称,利比亚(政府)其实并没有参与制造洛克比空难事件,它之所以同意向遇难者家属给予赔偿,是因为这是它在承受多年制裁之后寻求安宁的一个简便途径,而并不表明利比亚承认在洛克比案件中犯有罪过。(25)也就是说,利比亚是在多年经济制裁压力下被迫承担责任的,有点“屈打成招”之意。

不过,无论是枪杀英国女警察或者洛克比空难事件似乎都未了结。来自因特网的消息,时至2007年初,英国有关部门仍在对伦敦女警察弗莱切被杀一案进行调查,并把获得利比亚的“充分合作”视为英利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十分重视”。英国警察部门的官员已在2006年12月到利比亚追踪调查此案件。同时,洛克比空难案的调查也还在进行;据称负责此案刑事调查的苏格兰检察当局“目前还没有获得充分证据有理由对其他被点名的人提出刑事指控。”(26)这两件未了案很像是捏在英国人手里的两张牌,对未来两国关系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注释:

①See Michael Crowder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ume 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pp.535-538.

②See Michael Crowder ed.,op.cit.,p.536.

③See ibid.,p.538.

④参见《新华社新闻稿》,1984年4月25日、29日。英国非洲问题专家柯林·利吉姆在其主编的《非洲当代实录,1984~1985年》(Africa Contemparary Record 1984-1985)中表示,枪杀英国女警察事件发生后两国关闭了驻对方的大使馆,“但没有正式断交”,这一说法看来有误。

⑤See Africa Contemporary Record 1984-1985,pp.A.149-150.

⑥Africa Contemporary Record 1985-1986,p.A.184.

⑦See http://fco.gov.uk/servlet/Front.

⑧Ibid.

⑨参见《新华社新闻稿》,1991年12月12日。

⑩参见《新华社新闻稿》,1991年12月12日。

(11)参见《新华社新闻稿》,1992年8月15日。

(12)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4月28日。

(13)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2月1~2日。

(14)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8月14日。

(15)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9月14日。

(16)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3月27日。

(17)See http://www.fco.gov.uk/servlet/Front.

(18)Ibid.

(19)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3月27日。

(20)同上。

(21)关于双边贸易额的增加情况,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对外贸易方向年鉴》(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5),第510~512页;贸易增长率由笔者根据有关数字计算得出。

(22)参见贺文萍:《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原因分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第28~29页。

(23)http://Fco.gov.uk/servlet/Front.

(24)See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EFT Series,Vol.41,No.3,May 13,2004.

(25)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2月25日。

(26)http://www.fco.gov.uk/servlet/Front.

标签:;  ;  ;  ;  ;  ;  

英国与利比亚关系的急剧变化_爱尔兰共和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