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思考论文_沈磊

学校建筑设计思考论文_沈磊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8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当今高校校园应当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更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外,更应当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染和文化的熏陶。当然,也有一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过分追求规模,造成建筑过于密集;一味追求品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金,既给学生营造舒适、美好的环境,又不失校园的教育本质,进行积极的规划和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发展趋势;功能和交通组织;单体设计

1.发展趋势

要想设计学校建筑,首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学校自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有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化的方面发展。学校设施不仅提供在校生学习,还应承担非在校生接受业余教育的职责。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多置绿地,并适当预留可发展的用地。校区内的公共设施应与校区外的设施互补,保证校区的开放性及自由度。其次,设计师在设计学校建筑时还必须把握的关键点有:

1.1对特定地域、特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学校设计,应表现其建筑或场地所拥有的品质和特别的精神;

1.2建筑要体现设计师对建筑、社会、历史的个性化理念;

1.3建筑本身应该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诠释。

2.功能和交通组织

学校的功能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中的功能分区和教学的秩序,才能做到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

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建设中的最关键的部分。学校中的一切其它功能均是围绕其进行的。教学区的布局主要有组团式与网络式两种主要设计方法。组团式便于院系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与进行管理,更能适应建校周期较长而分期施工的现实。“院落”是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由建筑所围成的庭院形成社交性的公共空间,也有利于学校中的交流。网络式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不同的科系在今后的发展中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因此被现代的新型学校规划布局所偏爱。

学校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交通组织功能单纯;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单体设计

学校建筑应有学校建筑的特色和品格,探求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反映学生的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师、规划师把握的关键。学校建筑的风格会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更是代代已毕业了的学子们的永久回忆。校园建筑虽然有比较多的类型,有其各自的特色风格,但是也要注意加强建筑的群体效应,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再求变化。在设计时要注重校园建筑的整体性,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良好效果。

高校校园由多个部分组成,不大可能在一期内,一气呵成,由一次投资而建成。由于方方面面的资金的制约,校园的建设往往周期很长,在规划设计中要做好分期实施的准备和余地。同时还需考虑到其在建设周期内的合理使用和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4.1规划设计不合理,务必追求功能的合理化设计

当前校园规划中,有些校园一味追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规划、设计不合理,对学校环境和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工程过于庞大,学校建筑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能,导致工程规模过于庞大,建筑过于密集,远远超出了土地应有的承载负荷,给校园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缺乏生态化设计,学校在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生态网络规则,对一些河道、池塘人为地进行修改和建造,表面上美化了环境,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改变不合理的,让合理的更加完善”这是校园规划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合理规划的必要前提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规划师,还是建筑师要考虑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而打造适宜的校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多层立体交叉空间形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学习与交流。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氛围,校园规划中要合理设计教学区、生活区和娱乐活动区,这些区域之间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又要有一定的衔接。如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可以采取园林式手法,通过连廊将两栋楼连接在一起,既考虑教育功能,又保证了布局的错落有致。二是打造现代化配套格局。如多媒体、校园信息网络等设备要考虑线路布置和巧妙的衔接,既保证教学区域的良好使用,又要保证生活区域使用,让校园更具专业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特色,这是教育教学的需求,更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三是注重配套建筑的共享。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校园中会建立大型的游泳馆、篮球场和招待所等配套建筑。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做到资源的共享,既节约资金和土地资源,又能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四是发展生态化环境,根据校园所处地域气候、水文等特色,合理规划水道、池塘等,遵循生态化发展,保持天然的风格,让校园具有自然之美。总之,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满足教育需要。合理而有效的规划可以为打造现代化的校园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

4.2规模格局不合理,务必追求建筑人性化设计

如今一些校园建筑只注重壮观、宏伟,在规模格局的设计上往往追求“高大上”,而忽视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表现为:过于追求格局的开放性,而忽视了校园的独特风格,失去了本土气息;过于追求建筑的宏伟格局,而忽略了人文环境、自然之趣,让师生置身于偌大的校园却没有丝毫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校园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为了消除校园建筑规模格局不合理的现象,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注重人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发挥校园标志性建筑作用,传播文化气息。校园建筑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风貌或学校的文化品味。要充分地发挥标志性建筑的文化传扬作用,做到文雅兼具。其中“文”即是文化的传播,让学生身处校园,感受到浓厚知识的氛围,感受到科学与人文气息的交融;而“雅”即具有雅趣,在建筑和景观的布置上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漫步校园环境间能洗涤心灵,陶冶情操。二是精心打造人文景观,与建筑相比人文景观承载了更多的信息,包括历史、哲学、美学、思想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德育渗透。人文景观的打造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实现心灵的释放和美的传播。如一些高校校园内在教育区、生活区设置报刊专栏,提供丰富的阅读信息,在休闲娱乐场所利用对联、匾额展示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风采,利用绿化带等进行石雕、木雕工艺展示,营造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将人生的理想,良好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强烈的知识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师生徜徉期间交流学习,无形中拉近了距离,从而打造校园独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结束语

学校建筑尽管规模、类别、布局都不尽相同,但通过前文的设计手法及理念的指导,加上设计师自身的修养及设计功力,都设计得生动精彩、个性突出,值得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康. 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 河南科技,2014,16: 206-207.

[2]温倩梅. 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J]. 广州建筑,2011,06:18- 21.

论文作者:沈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学校建筑设计思考论文_沈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