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环境评估——安全环境研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中国国际论文,需要注意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安全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环境的主动塑造,对周边地带和周边延伸地带国家集团共同利益的理解、关注和警觉,并及时主动地采取适度的对应措施。我认为,塑造我国安全环境应考虑到两个原则:一是理解对方的切身利益和安全需求,并尽量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避免造成双方利益的对立;二是积极对话,以引导性外交行为化解或弱化潜在的威胁,避免代价高昂的单方面被动竞争甚至对抗。在这里,“竞争不过,便加入对手的行列,从而分享共同利益”的商业原则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目前看,以色列和印度的地区安全合作以及中日韩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是塑造我国安全环境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两大问题。
首先是印度和以色列关系发展对我西南安全的影响及我应对措施。近年来,印、以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和对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共同担忧,明显加强了军事与安全合作。两国的高层互访积极并具有实际意义,已达成反恐合作、军事技术合作与大规模军售协议。两国军事领导人之间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对话机制。种种迹象表明,印以之间的同盟关系正处在积极发展阶段,其作用和影响范围将越来越大。
美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立场因其安全需求不同而不尽一致。美国对印以安全同盟的建立是乐观其成的。首先,印以同盟对西亚和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激进势力构成制约;其次,印度的防卫和进攻能力的加强不仅可以加强巴基斯坦对美国的依赖,也增加了中国安全成本。同时美国也不会放弃对巴基斯坦的适度扶持,其目的在于树立伊斯兰世界的理智榜样,在防止巴基斯坦对中国的过度接近的同时,也防止印度势力的过度膨胀。饿罗斯对印以合作趋势的反应是比较复杂的,以色列对印度的军备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俄罗斯的一部分武器市场份额,但除此之外,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并不构成危害,甚至不无补益。日本对这一趋势无疑也是欢迎的,印度的强大不仅符合日本牵制中国的基本愿望,也对日本的石油通道安全提供了双重保证。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对这一趋势则深表担忧,担忧“这一地区早晚要为美国、以色列和印度所控制”。
对中国而言,印以安全利益集团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新课题。以色列同中国没有历史积怨和直接的利益冲突,没有理由不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但印以结盟趋势必将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一定的变数,不能不引起中国的关注。对于印度来讲,借助以色列的技术和力量壮大自身的防卫能力可同时增加同中国和巴基斯坦打交道的筹码分量。以色列则不然。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只允许帮助印度,却不允许同中国作对。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以色列外交部在对向印度出售预警机这一敏感问题上也比较谨慎。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以色列对中国同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实质性关系也表示担忧,担心出现一个“中国—伊朗—巴基斯坦安全同盟”。果真如此,我国西部安全环境就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因此,弱化“印以同盟”对中国的连带负面影响和避免形成不必要的对抗型对应同盟,似乎应是我国西南方向外交总体要求。为此,坦率的对话是非常必要的。应该看到,印以安全合作是可以理解的和不可避免的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一合作绝不能加大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压力,这一点无需遮掩,应该让对方知晓,并要求对方有所约束。在这个问题上,“无所作为”会留下后患,但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地区间“安全合作竞争局面”。
第二个问题是东北亚的中日韩能源安全合作。东北亚地区不仅事关中国最直接的安全利益,并且这里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开发外交资源,存在着广阔的外交空间。
我们知道,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能源环境和能源安全方面有着许多共同利益:首先,这三个国家都是石油进口大国。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了0.65亿吨,日本为2.85亿吨,韩国为1.1亿吨,三国石油进口总额为4.6亿吨,恰好等于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在石油消耗方面,中日韩三国则位居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四位,是除美国以外最大的消费和进口地区。其次,中日韩三国在能源安全上都对马六甲海峡过度依赖。狭长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公里,其中航道部分更窄,并且分布着200多个小岛和暗礁,极易被切断。就是这样危险的海上通道,每年要通过5万艘以上的船只,78%的中国进口石油、87%的日本进口石油和相同比例的韩国进口石油要通过危险的马六甲海峡。尽管中日韩三国已注意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的必要性,并纷纷在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南亚开辟多元石油和天然气源头,但其石油运送安全问题却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和韩国已经建立起了9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如果发生意外,可以比较从容地应对危机,而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才刚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石油安全问题在三个国家中是最脆弱的。考虑到“9.11”之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反恐战争打击下正向东南亚地区转移,马六甲海峡自身的安全已变得相当脆弱。恐怖分子只需出动为数不多的“快艇炸弹”,消耗两吨用以攻击南下油轮的普通炸药,便可使马六甲海峡长期陷入瘫痪。
能源和安全的压力使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全联系在了一起。长期以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在美国军事和日本经济支持下,比较有效地行使着共同管理和防卫责任。海湾战争以来日本直接向美国支付的“石油保护费”就高达百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量的逐年增加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愈见猖獗,中国和韩国也应该考虑参加对保护马六甲海峡的反恐安全合作,以适应国家安全的需要,并履行必要的国际义务。
目前,尽管东北亚国家面临着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但相应的合作机制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三国在广泛开辟石油来源问题上各行其是,在石油通道安全问题上也缺乏合作意识和共同的危机意识。在这方面,传统的地缘政治和地区经济利益矛盾可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为了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开辟中东—北非至东亚的“第二条石油通道”,日本和泰国已经开始筹划在泰国南部的狭长地域启动“泰国南部海岸开发项目”。这一项目将包括穿越泰国南部的长达220公里的大口径输油管和两端的油轮码头,无论是平常时期还是在马六甲海峡瘫痪的非常时期,都可以输送东亚地区的进口石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项目。但是,这样的项目并没有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尽管项目的启动可能会伤害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利益,但相关国家缺乏信任和坦诚的对话却是主要的障碍。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利用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问题上。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都担心这一新的石油来源通道受到中国控制,都试图避开中国建立自己的油气管道,日本希望中亚和西伯利亚的石油陆地输送终点在俄罗斯的太平洋港口,而不是中国北方的港口,韩国则因陆上管道绕不开朝鲜而愿意同日本合作。如此下去,仅对管道铺设和油气输送成本的顾虑就会大大拖延东北亚国家油气进口多元化进程。鉴于此,我认为建立东北亚能源安全共同体对塑造我安全环境无疑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