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_经济全球化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政治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和金融投资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正如江泽民总书记于1998年8月28 日在我国外交部第九次使节会议上所指出的,当前,“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

经济全球化问题业已成为国内外政界、经济界、学术界研究与探索的热点。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准确全面地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展动因、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与作用等,对于各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作一粗浅的分析。

所谓经济全球化,简要地说,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融合的历史进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全球化与全球性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后者主要就问题的性质而言,而前者则强调问题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经济活动的各生产要素突破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给各国及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全球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在各国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当时的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产业革命。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狭小的国内市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各西方国家开始大力扩展国外市场,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开始发展,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这一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 年以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但是,直至本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科技革命尚未为经济全球化准备好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跨国公司这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亦未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且世界在政治上经济上长期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真正全球性的贸易和金融市场未能完全形成。因此,经济国际化未能进一步跨入经济全球化阶段。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网络化发展,经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并一跃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当前,经济全球化又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从涉及范围看,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使世界市场被人为一分为二。冷战结束后,传统的东西方经济政治界限被冲破,原来崇尚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积极参与世界大市场的经济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世界市场形成。从内容看,除世界商品市场外,世界服务市场,包括金融、保险、科技、运输、信息、通讯、人才、劳动力等市场也在迅速扩大,而且比商品市场扩大更快。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预计到2012年前后可超过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贸易投资自由化协议的签署及1997年世贸组织主持签署的关于开放服务贸易的三项协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传统的国际分工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分工无论从内容、形成机制和形式与以往相比,都有重大变化,并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使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国际分工也不再限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也越来越深地卷入。这种世界性的分工和全球化的生产活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市场等生产要素聚合起来,并达到合理配置,使各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金融活动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迅猛发展,各国金融融合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大银行根据有关协议,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200 名以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了25次合并。欧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不受国界限制从事保险和投资业务。金融市场迅猛扩大。1995年,世界外汇交易额已相当于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世界外汇日交易额达12000亿美元。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只须坐在办公室甚至家里敲几下电脑键,就可以将成百上千亿美元在地球上搬来搬去。与此相应的是投资自由化使投资活动全球化。资金的国际运动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输出,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也日益活跃。而且,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以债券、证券形式出现的间接投资规模也急剧增长,其数额在国际资本流动总额中由70年代末的25%上升为目前的75%。上述变化不仅使各国的生产资本国际化、全球化,而且还使借贷资本加速走向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场联为一体。

第四,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量上,70年代末, 跨国公司只有1万多家,拥有子公司4万多家。进入8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大量涌现。1996年,跨国公司达到44,508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达到276659家。 分别是70年代末的4倍和7倍。在质量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迅速增强。 目前,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近90%。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 家最大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共控制了约五分之一的全球外国资产,“无国界”经济大量出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纷纷通过跨国兼并、收购、协定等各种方式,实行强强联合,结成超大型的跨国集团,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公司在世界市场所占有的份额,这已成为目前世界经济中的一大潮流。

第五,知识经济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经济的全球化促进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经济全球化所要实现的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也包括知识和人才的流动和配置。当前,知识传播和人才流动的世界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顽强的奋斗精神、出色的外语能力、突出的责任心和责任能力、对环境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优秀素质的人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大力培养和在世界范围内招聘具有上述品质的人才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同时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会给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是建立在“均势”理论基础上的,其内涵几乎完全是军事性质的。认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与危害,主要来自外国的进攻或武力威胁。因此,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军事力量,与对手保持相对平衡,甚至强于对手,是国家获得安全的最重要办法。但是近三十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及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清楚地显示出,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态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综合国力,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经济安全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争取世界市场份额、适应全球经济竞争成为各国确保和加强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最佳途径。这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品、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样必然使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利益格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强化是全方位的。从范围上讲,它不仅包括发达国家之间,而且也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从内涵上看,不仅包括各国间在经济上,而且也包括政治、科技、文化、甚至军事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互依存关系越强,表明各国间相互联系的障碍越趋减少,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效应则日趋增强。纵览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国若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经济、政治或军事制裁措施以求得解决争端、保护自身利益,结果往往会使自己也受到损害,而通过谈判、协商,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则往往是双方受益。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争端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合作与妥协方式,以争取“双赢”的结果。

第三,经济全球化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时代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同和平与发展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假如没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没有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利益的纵横交叉使大国间在处理争端时,不得不谨慎从事,以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经济科技竞争取代了军事对抗,从而使世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成为可能。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同一发展进程的不同侧面而已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长期以来,传统的国际政治观点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这一观点在当今世界依然适用。但是在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组织,尤其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作为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除主权国家以外的最重要的行为体。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对有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内外关系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当今世界,国家利益仍然是影响国际关系行为的基本动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与妥协;另一方面,各国追求的目标和利益各不相同。不同的国家利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为了避免这种摩擦和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的程度,避免可能由于一国的经济危机或政策失误而对别国甚至对所在区域乃至世界造成不利影响,就产生了加强协调和合作的共同要求。同时,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也必须由各国联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国际组织、尤其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国际协调机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99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积极干预和协调,就是国际组织发挥重大作用的突出事例。

第五,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任何国家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最重要的是善于抓住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尽快增强国力。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现世界性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这就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展自身的对外投资,使自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所谓的“后发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其对外投资达510亿美元, 两者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次,促进发展中国家不断优化本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增强竞争力。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流入量增加,本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56%上升为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再次,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国家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全球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无疑是一个良机。最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发达国家也不得不认识到它们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科技教育的发展、环境治理、国际组织和协调机制的改革、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上也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困难。总之,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时机;同时,从实际出发,不断改善经济体制,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其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增强指日可待。事实上,东南亚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一直是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受益者。持续20多年的“东南亚经济奇迹”,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70年代后期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大量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使其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尽管由于近年来这些国家宏观经济失调、政策失误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但必须顺应全球化潮流,努力同全球化所要求的世界经济体制接轨仍然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结果。但是,与任何重大历史进程一样,在其演进过程中,必然会给世界带来诸多新的问题、风险与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一直保持着行为主体的地位。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其根本属性就是拥有主权,亦称为主权国家,即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从这一观点出发,所有主权国家从原则上讲均应是完全独立自主的,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其拥有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更不可分割的。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断加深,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譬如,从政治上讲,传统的国家安全是建立在均势理论基础上的,以别国的不安全换取自身的安全,从而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安全的整体性,亦即任何国家在维护本国安全时必须同时考虑别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否则,其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不安全。从经济上讲亦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建筑在有关国家和地区落后的基础上了,亦即一个国家在维护和追求本国经济利益的时候,必须兼顾别国的利益,有时为了双方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必须牺牲部分本国利益。而与经济发展俱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不能按国界划分的国际性问题。总之,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今世界,各国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时,都有权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但是也都有义务遵守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遵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根据共同达成的国际协议,让出部分本国利益乃至某些主权,以实现本国和世界发展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又譬如,在引进外资时,就不能不允许资本输出国或国际组织甚至有关跨国公司在相当程度上对引进资本的运用及相关的经济运作方式和过程进行监督。以韩国为例,此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以帮助其渡过危机,但是韩国必须接受的条件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限额,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在韩国开业,保证政府不干涉中央银行工作,把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减至3%以下(过去为6%左右)等等。再譬如,当一国发生政治军事动乱,严重危及别国乃至地区、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且其本国又无力采取有效措施时,就不能不接受国际社会依据相关规则和原则进行的干预,直至恢复正常秩序。从传统意义上讲,一国内部的经济、政治事务是该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不能接受外来监督与干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对这种传统的主权观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实际上已部分地被削弱了。诚然,尽管经济全球化客观上已开始导致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主权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全球化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主权国家作为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没有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又会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凸现出来。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性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对于准确考察全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深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过去冷战时期那种以赤裸裸的政治军事手段,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行为,必将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某些西方大国在不放弃政治军事手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利用自己掌握的高新技术优势和知识优势,推行霸权主义。霸权主义的形式与内容又有新的发展。譬如,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利、迅捷。据估算,1997年初,互联网络已拥有160多个国家的6000 —8000万用户,这一数字目前还在以每月10%—15%的速度递增,预计本世纪末,全球网络用户将达10亿之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有些西方大国利用信息及信息传输技术优势妨碍、限制、压制和破坏其他国家对信息的自由运用,甚至利用信息把本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头上,以谋求政治军事手段难以得到的霸权利益。有人把这种行径称为“信息霸权主义”。当前,“信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利用信息互联网络的全球性、合法性向别国进行思想文化宣传和渗透,如进行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宣传灌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搞“文化殖民主义”,宣传西方生活方式;搞心理战,夸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夸大或刻意渲染别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困难,激化别国国内矛盾,以影响别国决策甚至以此策动别国国内骚乱直至促使别国政府倒台;非法获取或肆意篡改别国信息,干预别国内政。事实上,西方大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就已运用上述手段并尝到了甜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久前美国提出信息“自由贸易原则”和“拆除互联网络扩展过程中人为的障碍”等主张的别有用心。可以预见,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手段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的新的重要威胁之一。

第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但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当前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仍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和完善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体系框架。发达国家推进全球化的目的在于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取超额利润并占领市场,发展中国家则期望通过全球化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双方既有互利的方面,也有矛盾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75%以上的生产力和75%以上的世界贸易份额,掌握绝大多数高新技术,它们凭借这些优势,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都心存疑虑,害怕出现更多强大的对手。它们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成熟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迫切愿望,用所掌握的一整套国际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制约,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这是西方霸权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发展中国家必须对此保持清醒头脑。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这种不平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追逐高额利润的空间地域。虽然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也将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双方经济科技实力过于悬殊,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仍可能扩大。如1965年,西方七个主要国家人均收入是世界最贫穷国家的20倍,1995年则扩大为39倍。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从1980年至今,发展中国家中20%最富有人口的收入比重不断增加,而20%贫穷人口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如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对整个投资环境构成威胁,为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酝酿与发生埋下隐患。再次,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整体改革的同时,又给改革带来巨大压力。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基础较差,金融业起步迟,监管体系脆弱,因而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要融入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去,另一方面又不愿也不能过早过快地转第开放国内市场。一旦过早过快拆除了全部篱笆墙,让自由流通的商品冲垮其稚嫩的民族工业,让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投机资本的自由流通冲垮其基础脆弱的金融体系,危机一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破坏将不亚于一场特大飓风。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发展中国家只要抓住机遇,顺应潮流,直面风险与挑战,从本国国情出发,既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又坚持独立自主和互利原则,那么,完全可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科技的腾飞。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