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棉系列品种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种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皖棉13”
皖棉13(皖杂4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而成,已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几年来,成为安徽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新品种,为安徽省棉花生产立下汗马功劳。
1996~1997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994~199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棉擂台赛试验,在安徽省区试中其F1代,平均单产皮棉1411.35kg/hm2,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6.40%,且在各试点均居第1位,极显著高于对照种和其他所有参试种;
该品种出苗快,出苗率、成苗率高,棉苗素质好,果枝节位低,平均为7.3节,株型塔型,较紧凑,花蕾多而肥大,结铃性强,平均21.56个,棉铃卵圆形,铃大、平均单铃重4.96克,铃壳薄、吐絮畅,籽指平均9.49克,衣指7.34克。抗逆性强,喜肥水、耐渍害,耐高温,恢复能力好。广泛适宜于长江流域棉区、江淮丘陵棉区、黄淮棉区的无病或轻病地种植。
皖棉16号
皖棉16号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超过“九五”攻关目标优质棉标准,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安徽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试验中皮棉单产均居前列,增产显著。
优质性:皖棉16号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协调一致,是目前推广品种中各项指标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
丰产性:皖棉16号F1亩产皮棉93.78公斤,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3.92%;F2亩产子棉228.04公斤,比对照增产11.88%,亩产皮棉95.47公斤,比对照增产8.50%。
抗病性:皖棉16号枯萎病病指为10.0(抗),黄萎病病指为24.0(耐),表现对枯、黄萎病有较好的抗耐性。
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皖强16号广泛适宜于安徽省长江、江淮丘陵、及淮北棉区,还适宜于河南、江西等省种植。到2002年,皖棉16号在安徽、江西、河南等省示范推广155万亩,比当地当家品种增产15%,纤维品种提高1~2个等级,增产皮棉1258万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
“皖棉17号”
2000年11月28日该品种通过审定,定名为皖棉17号。1999年“棉花新品种(皖棉95091)选育”获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项目资助。
该品种生育期125天,属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中等,中后期生长稳健,耐肥水;株高91.67cm,果枝苔数为15.91苔,单株成铃23.99个,单铃重4.77克,铃壳薄,吐絮畅,易采摘,絮色洁白;衣分40.48%,子指9.95克,衣指7.09克。
1998-1999年,该品系参加省棉花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皖棉17号子棉亩产231.94公斤,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2.52%,居参试种第一位;皮棉亩产94.92公斤,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0.80%,居参试种首位。
皖棉24号皖杂3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棉新组合,2000~2001年参加品比试验,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2003年参加安徽省棉花生产试验。
1、特征特性:该品种杂种优势强,出苗整齐,生长势强,株高110cm左右,果枝发达,株型较紧凑,呈宝塔型,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2、产量水平:2002、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93.66kg,比CK皖40杂F1增产17.6%,居第一位。2003年生产试验子皮棉产量分别为196.9kg和81.2kg,分别比CK皖40杂F1增产13.5%和13.4%,均居第1位。
3、纤维品质:2002~2003年纤维品质检测:二年平均2.5%跨长30.2mm,整齐度48.5,比强度23.0cN/tex,马克隆值5.0。
4、抗病性:2002年2003年抗病性测验:枯萎病分别为4.04和6.35,分别达到高度和抗枯萎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