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教育现状与特点比较研究_硕士研究生论文

中美研究生教育现状与特点比较研究_硕士研究生论文

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特点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中美两国论文,硕士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研究生培养数量,从60年代起居世界首位。在培养学生水平上,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也居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 通过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结合本国的情况,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多层次、多规格的学位制度和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管理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比较中、美两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丰富研究生培养教育上的思路,拓宽我们研究生教育的视野,会提供某些参考,并带来有益的启迪。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据1995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文摘报道,美国现有各类大学为3638所,其中公立大学为1579所,私立高校为2059所[1]。 其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有1500所左右,在这些大学都设立研究院,少数设研究部。1961年, 美国成立了一个研究院团体——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这个组织对于发展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建立也标志着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美国从60年代起,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全国研究生1950年人数为23.7万人,1960年,研究生有35.6万人,1970年达到90.28万人,1976年达到126万人,1980年达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研究生人数占全国人数的8.4%, 自1975年以来,每年授予硕士学位30万人左右,授予博士学位3 万人左右,每年在读研究生为100多万人。每十年递增速度为2.4倍[2],至1995年约培养了400余万研究生。据95年统计,美国在校大学生为1435万人[3],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1986年为6.8∶1[4],1995年为5.9∶1[5],在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大约为1∶1,见表1。

表1 1995年美国7所著名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

学校名称学生总数本科生

研究生(含博士生) 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

哈佛大学30,00012,000 18,000 1:1.5

斯坦福大学 16,00010,0006000 1:0.6

耶鲁大学10,500 51005400 1:1.1

普林斯顿大学 6000 440016001:0.36

加州理工学院16,000 80008000

1:1

麻省理工学院 9000 45004500

1:1

杜克大学 9500 610034001:0.56

总计 97000 50100

469001:0.94

无论是研究生数量还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校数量,美国都为世界之最。美国的许多著名的大学,正朝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这类大学全美约有200所左右,其中最优秀的约有50所左右, 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学者本·维斯所指出的:“美国20所左右的著名大学,尤其是他们的研究生院,被认为是世界上致力于科研和培养科研人员的最好园地。”[6]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对学校进行管理,也没有直属中央的高等学校,教育实行地方自治,由各州政府实行管理。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联邦各州都有支持和管理教育的公共义务。各州都有1 所州立综合型大学,规模较大的州如加里福尼亚、纽约州等六个特大州有两所以上的综合型大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认为:一、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鼓励学生创造精神;二、研究生教育计划应与学生智力与知识密切结合,在这个思路指导下,研究生教育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调基础理论学习

认为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成为高级科研人员,而宽广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掌握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容易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转换。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都作了严格要求,如在自然科学、精密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都要掌握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学科知识授课时数达到了50%,而专业知识只占20%~30%。拓宽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范围,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二)课程安排呈跨学科特点

针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跨学科发展和交叉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呈现的跨学科研究特点。美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跨学科和跨专业。从专业上来看,跨学科专业授予的硕士到了80年代已达到4万多人[7]。在许多学校开设了更多的跨学科的课程,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跨专业、跨系,还可以跨学校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不局限于本校,可以跨学校和到有关科学院、研究中心去聘请。许多大学建立了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求研究生除了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技术科学领域都要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以提高其学习研究兴趣和能力。

(三)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

美国研究生教育另一个特点是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大量的科研活动,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正如美国60年代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领导人格林·西博格所指出:“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学发展的关键与核心,30年来的经验说明了美国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使美国科技领先,高级科研人员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8]。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教学计划要求是:(1)在研究生教学计划中要列出参加科研工作的领域、研究生经导师批准提出研究题目和立项;(2)在研究生整个学习期间,都必须参加科研工作, 并有一个学期专门进行科研活动;(3)设立研究生科研专家小组, 由一名有威望的教授领导,进行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实践证明,美国研究生教育这种把科研与学习密切结合的作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创造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提高科研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生教育开放化和国际化

美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开放化和国际化。通过各种校内和校际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校内和几个学校联合的邀请外国的专家、教授举行讲座和作专题报告,一般来说这些报告都代表了该领域在国际学术上的先进水平。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以开拓视野。从60年代起,美国学校为达到广收人才,开放思想,教育面向世界,实行国际化办学,以各种优越的入学条件,吸收了大量外国留学生。 60年代末,在美国留学生人数为134,000人,目前已增至360,000人,其中40%以上在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有100多所大学,外国留学生人数在千人以上。据统计,每5个研究生中,就有2个是外国学生。美国大学任教的教师,外国教师也占了相当比例。

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各学科的科研成果得以从开放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交流。如美国在航天工程技术、超导工程、高能物理研究、生物化学工程等技术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国际化所取得的。在这方面,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了国外的著名专家,并以优厚的条件,聘用了众多的在美学成的有造诣、有才华的学者,加入了本国的科研机构,并成为研究生的导师。仅二战以后,截止到80年代,从世界各地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已达30万人[9]。 美国还与国外名牌大学联合开办一些课程,共同培养研究生。许多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的学校,如纽约大学、加州大学、 匹茨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大量的长期到国外实习, 并与外国高等学校联合培养MBA,这一专业培养的成功人才和取得的办学经验,使它成为当今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研究生专业。

(五)高投入和企业参与办学

美国对教育的投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从80年代开始,美国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为每年1400亿美元。其中85%拨给200 所研究性的大学,用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经费。除政府拨款、地方税收外,国防部、内政部为了推行特殊教育,也向许多大学研究院拨出大笔经费。据统计,每年美国企业界向大学赞助都在15亿美元以上,一些大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如IBM公司、施乐公司和英特公司等等拥有400多所学校和教学设施[10],有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其它如王安电脑公司、兰德公司等也获得了硕士授予权,并且向社会公众授予硕士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美国企业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加强与大学的密切合作,一方面发展自身的教育体系,成为培养研究生的又一重要途径。美国几乎所有一流大学,每年办学经费都保持在10亿美元上下[11]。

三、美国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研究生选拔入学的程序及制度与大多数国家不同。敢于改革和标新立异,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点。美国的教育政策由各州负责制定,国家不统一要求。各州和所属大学及众多的私立大学,在研究生入学选拔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各校之间差异很大。

美国的研究生是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修业1~2年,可授予硕士学位。规模稍大的大学都有研究院,研究院一般有文、理两科,有些大学还设有其它学科和专业,如哈佛大学除文理外还有设计研究院、工商管理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十个研究院。

招生工作由各校自行进行,在同一所学校各系或专业对研究生的选拔也不相同。一般程序是:1.由考生所在大学先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可报考研究生(该大学必须是在地区以上的学校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的学校)。2.提交的文件有:(1)大学各科学习成绩单;(2 )GRE考试成绩;(3)教授推荐信;(4)个人入学申请书(阐明学习目的、个人兴趣、未来计划等)。各校研究生院都规定了申请入学的最低标准。在对申请人的上述材料进行审阅后,确定录取名单,不再进行入学考试。有些学校对录取后的研究生还要进行一次能力考试,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状况,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式。有些大学和某些专业在入学选择上非常灵活,如哈佛大学地质系、生物化学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化学工程系,耶鲁大学的交叉科学、区域学、建筑与环境设计等,则不要求GRE的成绩,主要根据推荐教授的知名度, 并参考学生大学时的学习成绩,来确定录取与否。关于“GRE”:“GRE”——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美国专为大学文、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设置的,全美约有60%的大学在研究生入学上要求有GRE成绩。 该考试分一般能力测验和专业水平考试两部分。一般能力测验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或数学方面具有的水平,专业测试可分为几十个分科,每个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志愿选择一种,主要目的是了解考生在自己本专业领域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情况。还有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公共事务与服务、社会科学等系除了注重推荐人的名声和学术地位外,重视入学学生的课外活动成绩与个性资质。麻省理工学院商业与管理等专业重视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等。在具体录取上有的学校和系科基本由指导教师来决定,而有的则在招生时由三名以上教授组成评审组,对每个考生进行评议,排出名次,然后确定录取名单人选,入学年龄不受限制。

四、美国研究生的学校管理

(一)学位种类

美国各有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大学,几乎都有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管理全校各系的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大学往往下设十几个学院,这些学校则在学院里分别设研究生院,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即如此。各校研究生院负责审批研究生教学计划,经济资助的分配和入学政策等,是行政管理的领导机构。具体教学科研活动由指导教师负责。

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各种学科数量达到400余种, 分学术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如文学硕士(MS)授予文学、艺术、社会与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理学硕士(MS)授予理、工科、农科等学科硕士。攻读学术性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是为了毕业后到大学任教,或为了攻读博士生所做的前期准备。专业性的硕士学位,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工商管理硕士(MBA)、计算机科学硕士、工程设计硕士、法学硕士等等。 还有一种是哲学硕士和科学硕士。科学硕士在许多院校都有,对授予科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主修和副修专业,即有主攻方向和兼攻方向,完成的学分要多于一般的硕士。对学习成绩要求必须各科平均达到“B”,并且要提交学位论文,论文质量直接关系到是否取得学位。

(二)宽进严出

美国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原则,入学率很高,但淘汰率也很高,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未能得到学位,最终能获得学位的只占研究生人数的2/3。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1~2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普遍重视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学习。

(三)研究生兼任助教和助研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灵活而注意实际,学校的普遍作法是:学校只规定必须达到的学分总量,在哪个学年完成学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力、经济状况、时间限度来决定。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定出修业计划,教师规定出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外,列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选修科目。另外,研究生主修一门专业外,允许再副修一门其他专业。如一个学生可以主修经济而副修历史,就是同时修经济历史二门学科。教学计划中还专门安排给学生独立工作的时间。独立工作包括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两部分,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自己选择跨学科的学习,跨系或跨校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独立学习也列入学习计划内,占一定的学分。独立研究是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可以和一位愿意指导的教授,安排独立研究,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还要承担不同的科研任务,如美国许多重点大学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而许多工作是在研究生参与下完成的。

美国研究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在所有大学,助教及助研工作都由研究生兼任,并担任试验课,讲授课等教学工作,在实验室作助理研究员。学生在毕业前经过这个阶段的教学和实验活动的实践,对于检验学习效果,发现自身学习的缺陷,和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独立承担工作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四)论文与学位

美国培养研究生的大学,有大约25%左右要求获得硕士学位必须有论文。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论文的选题在教授指导下确定,选题要求注重与现实的结合,并且要有新的见解和创造性。论文答辩由学校学位委员会主持,学位委员会由3~5名教授和副教授组成(包括指导教师在内)。论文要在2周前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然后论文送给每位委员审阅,经全体委员一致同意答辩时,才能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方式为口试。对结果委员进行讨论和无计名投票,须多数票通过才能获得学位。未获通过者,经全体委员同意后,可进行补辩,并根据委员提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

有些学校对论文不予要求,其观念认为:只有在博士阶段才能写出有贡献有创造价值的论文,硕士阶段强调培养和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并参加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以从事的科研活动为题,写出科研报告即可。

五、中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分析

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其教育体制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建国后除1966~1977年9月停止招生, 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1961年的初创阶段; 1962 —1963 年逐步完善阶段; 1977年10月~1980年恢复阶段;1981年至今稳步发展阶段。在各阶段招生情况见表2。

表2 1962年至199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情况[12]

年份 招收研究生人数 年份 招收研究生人数

1962

1287 1979

8110

1963781 1980

3616

1964

1240

1981~1985 106,137

1965

1456 1992 33,439

1977~1978

10,708 1993 42,145

总计: 208,919人

教育部在1963年召开全国高校研究生会议,提出了“保证质量、严格要求”的原则,会议认为:研究生在业务方面,应大致相当于前苏联科学副博士或美国博士水平,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会议要求研究生培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保证招收质量优秀的学生;(二)严格遴选导师;(三)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四)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五)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具体规定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方式和学习年限,并对招生、培养、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目前我国共有高校1075所,本科层次的有600多所, 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校有322所。自1981年,我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 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高教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道为199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21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8.88万人。

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178195人(见表3[13] ),平均每年毕业硕士研究生1.7万余人,每年平均毕业学士为20.6 万人,而美国平均每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为30余万人,不但是我国硕士生的20倍,而且是我们学士生的1.5倍。

表3 1981年至1990年中国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与学士比例

年份 授予硕士学位人数 授予学士学位人数 硕士与学士人数比

1981 8,665 89,548 1:10.3

1982 5,773244,468 1:42.3

1983 3,548181,686

1:51

1984 7,789172,187 1:22.2

1985 12,618175,324 1:14.3

1986 14,938198,943 1:13.3

1987 20,831227,901 1:11.1

1988 36,501239,499 1:6.7

1989 35,442276,582 1:7.8

1990 32,090260,483 1:8.1

总计: 178,195 2,066,621 1:11.6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原则与美国相反,是“严进宽出”,实行国家统一命题的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以试卷考试分数划定录取线,并规定入学年龄限制。对入学年龄规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实行严格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外国语以及三门业务课。业务课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部分学科、专业可增加1—2门综合考试科目。政治课和外国语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其他科目由招生学校组织命题。对业务考试要求是“面广、量大、综合性强”,“入学考试方式为初试(闭卷笔试)和复试(以口试为主)和复试试题”。各校贯彻“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这种严格统一的考试制度的不利因素在于:过分注重入学考试成绩,使一大批考生,其中不乏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考生,仅以几分之差而失去入学深造的机会。年龄限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国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需求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日趋尖锐,放开年龄限制,既可满足广大求学深造者学习的愿望,引导众多的已有大学本科或相当学历的社会成员向高学历、高目标努力,又可在研究生选拔中增加生源,扩大选拔范围。研究生招生要逐步改为“宽进严出”,实行淘汰制度,既能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又可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压力和紧迫感,实行“优胜劣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300多所高校中,除了有1/3学校实行了学分制,其余2/3均是学年制。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鼓励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实行更为灵活的学籍管理。我国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若实行学分制, 学制可缩短为2年,有利于早出人材和快出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必修课在全部课程中占的比例大约为60%,选修课为30%,实行教学与科研并重。从必修课设置比例看,课程门类太多,而选修课太少,专业面过窄,这都是由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所形成的,各专业课几乎门门必修,结构呆板而单一。而美国研究生课程必修与选修比例为2∶3。并且选修课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专业领域、职业需要、学习兴趣、基础能力等等来自己决定每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并要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扩大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

研究生在高年级时,应适当兼做一些助教和助研工作,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独立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在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上的差距和欠缺,在学习中加以弥补。并且可以减轻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学生本人也可解决部分学习及生活的费用,并且在教学、科研实践的第一线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我国对研究生论文要求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应有自己新见解,写论文时间应有一学年左右。1990年我国在学硕士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比例为1∶25.6。1993年比例为1∶28.6。 而美国全国在学研究生与大学生比例自80年代以来为1∶6 左右。见表4[15]

表4 1990年至1993 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情况与大学生比例

年份毕业硕士研 招生人数 在学硕士研 在学普通高校 研究生与大学生比

究生人数

究生人数大学生人数

1990 31,50526,207

80,685 2,062,6951:25.6

1993 25,16735,739

88,835 2,535,5171:28.6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据有关部门根据全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需要计算,到2000年,全国需要70万左右研究生,我国目前在学研究生与在校大学生比例来看,显然太少。我国目前现有研究生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二,照目前培养数量和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上存在着高度的指令性和计划性,统一有余,灵活不足。习惯于将学生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的划分,以传授有关学科的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不变,对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欠缺。有些专业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不少课程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脱节,与当代科技前沿脱节,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综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要求上过于严格,就我国学校现有规模和研究生导师数量来看,研究生招生应扩大规模和递增速度。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我们要改变现有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全面进步。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精华,就研究生专业设置来看,应该是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高校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感受最直接和最敏感的,但是却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上我国实行高度的封闭集中,不仅使学校失去了应有的自主权力,失去了活力,也产生了盲目性,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剖析我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的现状与特点,并与美国研究生教育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使我们看到明显的差异,要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改革,并发展到新的水平,要自上而下统一认识,摒弃保守封闭观点,放眼世界和未来,加强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互派学者和留学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对现有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等等,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

注释:

[1] [3] 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the Department ofEducation of the U.S.1995.

[2][4]王秀卿·国外研究生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ies of American GraduateEducation,Paul L.Deleser,Real People Press,Utah 1995.

[6]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 John Bellerson, The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Boston 1995.

[7]徐晓云·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经验及问题, 外国教育资料,1993.4.

[8]梅黑幽·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改革·Tossey Bass 出版社·1974.

[9]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美国概况”1993.

[10] 王向东· 现代美国企业发展教育的新特点·外国教育研究.1993.6.

[11]张楚廷·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封闭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2.

[12、13、14、1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3~1993).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教育部·196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教育部·1981.

[18]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乔佳义编缉·北京师范教育出版社.1991.

[19]国家教委·刘晖·侯春山编·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0]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83~1995.国家教委.

[2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报.(第15~26期).

[22]美国和日本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3]郝克明·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沈阳.1995.4.

标签:;  ;  ;  ;  ;  ;  ;  ;  ;  ;  ;  ;  

中美研究生教育现状与特点比较研究_硕士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