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的设计与中学语文水平考试的目的_高考论文

高考试题的设计与中学语文水平考试的目的_高考论文

高考试题设计理路与中学语文水平测试目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路论文,目的论文,中学语文论文,高考试题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试教育为语文教改带来便利与契机

中学语文水平测试是认定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关键。目前,中国语文界普遍抱怨中国的语文教学过分受应试教育的牵制,这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应试教育本身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在一个以市场经济的赢利原则为指导思想的时代,要想让语文教育丝毫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总是保持一种纯学问的追求,这是不现实的。正如中国古代伟大的科举考试制度曾大大强化了普通百姓对学问的向往,并推进了中国的行政管理理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弊端一样,目前的高考制度也同样强有力地反作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使其轴心几乎不得不完全系于应试教育。然而,正是这样的态势,给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带来了易于操作的便利和契机。换句话说,我们只要从高考试题设计理路入手来进行改革,那么中学语文考试方法——或曰水平测试方法——的革新,就很容易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学语文教学越是依赖于应试教育模式,那么我们就越容易通过变更“应试”的形式及内容来反控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过程。

二、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目标定位及其效果

中学语文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语文高考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如前所述,高考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语文的高考现状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同理,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目标或目的,也就成了一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或目的。

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高考就是为了遴选合格的大学生,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从高考的表层含义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我看来,高考真正应该具有的深层的更为伟大的目标和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提高整个国民、至少是整个青少年阶层的文化素质。

依据为了提高整个青少年阶层语文素质这种逻辑思路,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应该主要着眼于如何能够反映绝大多数考生、主要是青少年考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而不是主要着眼于如何反映个别考生、或曰个别优秀考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请注意我的这一区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目标定位为考核优秀考生是否能够机智灵活地运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遴选所谓合格的考生进入大学的殿堂,那么,高考试题就会着眼于如何故意增加语文试题的捉迷藏式的难度,以便拉开所谓劣等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否则——像有些人担心的——如果大多数考生都考及格了或得高分了,怎么招生?在这样的思路下,考官们便会莫名其妙地故意在考题上设置迷宫,以便让所谓的尖子生脱颖而出,让所谓的劣等生名落孙山后也心服口服。同时,为了阅卷的方便与所谓计分的科学性,高考试题的设计也倾向于能够让机器阅卷。这种试卷的机读要求,将使得诸多试题变成一种非常奇特的从西洋输入进来的选择法。这种洋八股选择法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强迫学生去接触许多他们原本不知道的错误答案。学生尽管多半会选择正确的答案,但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记住那些错误的选择。当这样的试题数目累加到一定程度,数倍于正确知识的错误答案在大脑中存储过多,就有可能在考生日后的学习过程中造成潜移默化的干扰性影响,使得喧宾夺主的错误记忆资料库挤垮了势单力薄的正确记忆资料库。因此,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考生,在考场外很有可能犯一些来源于这种后遗症的可笑的错误。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目标定位为考核普通考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一个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话,那么,高考试题的设计就不会着眼于故意增加语文试题的难度,恰恰相反,而是将着眼于如何使试题本身明白易晓,让考生能够在迅速把握试题题意的情况下,尽快地显示出自己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换句话说,让他们学习什么东西,就应该考查他们什么内容,而不应该故意将那些内容进行挖空心思的异化、变形,再来考核他们对付异化后的猜谜游戏或妖魔鬼怪的本领。

三、按提高国民语文素质的理路来设置高考试题的设想

由上可知,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洋八股式的考试设计有可能坑害考生,或考试办法尚缺乏应有的公正性。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语文考试的目的不应该主要是为了遴选所谓的优秀人才,而应该主要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语文素养,尤其是青少年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来假定一下,如果按主要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语文素养的思路来为高考语文命题,其结果又将如何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界定需要加以测试的语文水平包涵哪些基本内容。传统的语文考试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两大部分。所谓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生字注音、词语病句、阅读理解、古诗文翻译和默写等。其中,阅读理解占分较多,即给出一段文字,然后给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或提出一句话,让考生说明该句话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诸如此类。大体说来,这样的考试内容还是比较合理的,既考了考生需要切实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考了考生的创造性语文运用能力。但是,我觉得阅读理解部分与作文本身相重叠的部分颇多,所以不该占太大的比例,故可加以缩减,例如纯粹考理解能力的部分就可以完全删掉。同时,考试的内容范围还可以增加逻辑与修辞部分。若按我的设计,不妨重点考核下列内容:(1)识字(含正音、辨义、成语,占20%);(2)逻辑与修辞(20%);(3)作文(60%)。(古文考试部分可放在“识字”这一试题范围内。)

其次,我们要讨论试题的命题方式。我要强调的是:基础部分考题的命题形式不应该太灵活。应该较为固定、规范,应该是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内容的考生都能够理所当然地通过的内容。而作文部分则相反,可以让题目灵活一些,可以让考生有尽可能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阴阳互补,相得益彰。说得具体一点,所谓正音、辨义、成语、逻辑与修辞诸方面的考题,应该是课本里面学过的内容,或者是课文练习题中出现过的题型,或者是略加变形但能够轻易辨认其出处及含义的内容。我们的考题一定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个考生本来是知道某词的含义或某字的字音或某句的句意的,但由于考题本身形式的怪异而无法正确地答题或复现相关的知识。我们要试图将每一次的考试都变成让考生进一步加深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的过程,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语文知识高深莫测,永远没有准确把握住它的机遇。

甚至可以这样设想,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试题公开。例如包含着中学语文全部基础知识的1000~2000个试题可以构成一个试题库,每年的高考试题可以从中随机选出。假如某个考生能够熟记并正确地答对试题库中所有的试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姑且认定,他是一个与通过了高考语文试卷考试的考生在语文水平上相齐的国民,至少是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毕业生。如果他能够熟记并正确地答对试题库中所有的试题,那么他在应付高考的随机题时自然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可能有的人会大叫:天呀,这不是死记硬背吗?这不是题海战术吗?无论这是死记硬背也好,题海战术也好,只要一个考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试题库中的所有试题,就应该假定他是一个勤奋的考生,就应该认定他在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方面已经合格。不管从经验上、良心上、还是法律上看,我认为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四、改革高考试题后怎么办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以上面的旨在整体提高国民语文素养而设置的考试范围和考试方式为高考的主要依据,那么,情况会如何呢?

十分明显,由于试题库公开,考试方法不再成为陷阱,凡是经过苦学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的考生,都会至少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获得更好的成绩。每年的高考考试合格者数量会激增。然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使得招生的数量还不能相应地成正比例扩增。那么,考试合格者该如何处理?问题很简单,如果某考生确实考试合格,就应该让他拥有并保留这个合格的权利。如果由于名额有限,今年无法实现入学的愿望,那么可以顺延到第二、第三,或第四年。有的人担心,这样下去,岂不是到了某一天,中国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能具备了大学预科合格证书了吗?是呀,假如情况会这样,我从睡梦中都会笑醒——这不恰恰是国民语文素养普遍提高的证据吗?

如果我们再回到最初提出的关于中学语文考试方法——或曰水平测试方法——如何进行改革的话题上来,就很容易明白,何以我认为要取得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从探讨高考语文测试机制的利弊入手。鉴于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总是依赖高考应试教学模式,那么,我们通过改革变更应试的形式及内容,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反控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了。

标签:;  ;  ;  

高考试题的设计与中学语文水平考试的目的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