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威胁及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中国论文,应对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2;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4-0090-10
doi:10.3969/j.issn.1008-6439.2009.04.012
引言
自2008年10月至今,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沿海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回乡形成返乡潮,对外贸易增长率大幅下降,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人们明显地感到前段时间的经济过热正在演变成现在的经济衰退。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由通货膨胀迅速地向通货紧缩转变,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
通货紧缩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或者说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CPI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理论界就对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作了多种解释,其中代表性观点如下:
观点一:中国产生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供给能力决定于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形成决定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过快增长,造成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胡鞍钢,2001)。[1]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问题。如果中国通货紧缩的出现仅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太快,为什么政府扩大投资不是加剧了通货紧缩,而是缓解了通货紧缩?
观点二: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中国的货币供给不足及“货币悬空”——大量资金沉淀与股票市场、资本外流、不良资产占用国民储蓄和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等,使增加的货币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好像悬在了半空中,诱发了通货紧缩(罗振宇,1999)。[2]这种解释非常勉强,过于简单,忽视了一些更为根本的因素。因为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主要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多数情况下两者呈同步变化,可能是由其他因素(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衰退等)造成的。
观点三:通货紧缩是资产价格持续缩减的表现。资产价格是指房地产和股票价格,资产价格持续下降即资产价格的“缩水”。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引起资产所有者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压力增大,进而引起投资者信心不足甚至丧失投资信心,投资信心不足进一步导致大幅降价抛售资产,于是形成通货紧缩的螺旋(李杰,2003),[3]通货紧缩加剧。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分析的重点在于通货紧缩如何不断地加深,但是对于通货紧缩是如何形成的,缺乏解释能力。
观点四:中国通货紧缩的基本原因是债务过高。中国1992年后出现的“政治周期”导致的大繁荣及过度投资,进而过度负债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1999)。[4]但是这种理论主要是从金融方面来考查问题,而要真正解释通货紧缩的产生,还是需要深入到一般物价形成机制的内部,从实体经济变化本身来分析。
观点五:中国的通货紧缩是转型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紧缩。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的转型时期发生的。在这样的时期,引发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生产能力过剩和结构性失衡是另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上商品短缺的现象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中国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已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之相伴的是结构性失衡(刘建国,2003)。[5]这种理论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性,但是由于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会限制该理论的参考价值。
从上述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理论界关于通货紧缩形成原理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个时期的通货紧缩,或是侧重于从某个或某些方面分析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这就决定了这些研究的局限性。中国通货紧缩的复杂性和每个时期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全面具体地分析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2008年中期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一改前期的通货膨胀而向现在的通货紧缩转变,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有效需求持续不足。根据中宏数据库,代表经济景气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自2008年1月以来持续下跌,从1月份的95.60降到11月份的90.20。虽然当前货币供应量仍在增加,经济仍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状态,但是通货紧缩的压力在不断加大是不争的事实。防范通货紧缩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当前中国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成因做出初步探讨,分析通货紧缩威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就如何防范严重的通货紧缩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现状及主要成因
自2008年2月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已连续15个月下降,2009年2月仅为98.4,较2008年2月的108.7大幅下降10.3,目前已经是负增长,当前情势事实上就是通货紧缩状况。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加速下降,2009年3月份负增长7.6%。①同时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也在不断地下降(见表1和图1)
从图表中的数据变化趋势不难看出,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非常大。最近一年来,产生如此大的通货紧缩压力的原因是什么?表面看来全球金融危机是首要触发因素,但是其内在原因是中国自身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趋于萎缩造成的。当然,除了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外,供给方面和宏观政策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物价总水平的升降变动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运动的反映或结果。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宏观经济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状态。从理论上讲,这一失衡状态的形成,或者是由于总供给过度,或者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或者兼而有之。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当前的通货紧缩压力也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出了问题。
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以及居民即期消费的缩减造成物价下降。理论上讲,商品供给大于市场供给,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从而造成商品价格总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双重失衡使得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在供过于求的压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通货紧缩。[6]最近一年来CPI下降主要是由居民即期消费缩减、储蓄增加,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大幅下降引起的。
第一,居民家庭未来支出预期大,未来预期收入增长缓慢。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性支出将由个人全部或部分承担,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沿海企业的大量倒闭,下岗职工增多,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消极预期。而人们为了未来的生存需要,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生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就必须将收入的相当部分储蓄起来,这样就抑制了现期消费。
第二,现有的消费已接近饱和,新的消费尚无力支撑。由于居民即期消费更加慎重,预防性需求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5万亿元,大量潜在的需求被搁置。所以住房、汽车消费难以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而拥有8亿农民消费者的巨大农村市场被忽视,导致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市场缺乏新的亮点。
第三,购买力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收入两极分化,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结构的调整,消费趋于饱和,需求的增长受到产品结构的制约。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制约,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中国投资需求不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货币政策方面和消费需求方面。从货币政策看,投资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利率偏高。由于前段时间通货膨胀的缘故,利率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08年宣布降息,中国商业银行各期信贷的加权平均利率都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也在相应提高。考虑到信贷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较固定的比率关系,信贷的收缩将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下降。[7]2001-2008年,中长期贷款/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率保持在100%~120%之间。②可见,中长期贷款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面前出现萎缩,固定资产也必然出现相应收缩。再加上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低迷,外部的流动性过剩也将不可维持,中国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也必然受到影响。一旦企业陷入相对低迷状态,则信贷需求也会相应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从消费需求方面看,投资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生产或投资,意味着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且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即生产者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消费者对该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引发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属于最终需求,没有最终消费需求,就没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最终消费需求是投资需求的基础,没有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就没有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对于投资需求的决定作用可以用投资的乘数公式K=1/(1-β)加以说明。乘数理论告诉我们,投资增加会导致生产和收入增加;而且收入增量大于投资增量,即投资增加对生产和收入具有成倍的扩张作用。这种成倍扩张的作用,称为乘数效应。乘数公式中的β为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公式表明: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的乘数效应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投资的乘数效应越小。边际消费倾向的扩大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欲望、消费者信心、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预期都增强,消费需求扩张;边际消费倾向的缩小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欲望、消费者信心、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预期都低迷,消费需求萎缩。这从表1第3、4、5列数据和图2中可以看出。
图2 消费者信心、预期和满意度所反映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情况
所以,消费需求的扩张是投资需求扩张,从而也是整个需求扩张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消费指数的持续下降和有效消费的乏力是当前投资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消费需求的萎缩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扩张。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既是中国通货紧缩的导火索,也是通货紧缩的助推器。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外需求或供给的变动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或总供给来影响该国的整个经济活动或经济运行。特别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发生国际传递。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承受了出口减少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支持中国社会总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部分。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加剧了中国的汇率问题。根据国际经济学原理,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降会直接导致本国出口物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和进口物品的本币价格下降。那么,本国出口物品外币价格的上升,将会抑制外国对本国出口物品的需求,本国的出口将会减少;本国进口物品本币价格的下降,会促使本国对进口物品需求的增加。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了6%~8%的年度增长幅度,③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将以更加昂贵的价格出口到国外,这必然会导致国外市场需求的减少,在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总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外需的扩张本身就很困难了;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进口物品增加,又会进一步冲击已经萎缩的国内市场。这是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外部风险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了中国的外资流入。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企业数和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10月,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已出现了2.01%的负增长④。这说明,在美国、欧盟经济面临困难的时刻,其对华资本输出会相应受到影响,并因此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二、通货紧缩威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原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病态特征,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强的消极作用。特别是当前面临的总需求萎缩型通货紧缩就更是如此,而严重的通货紧缩往往会导致经济衰退。因为,除非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所致,不然价格下降会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减少,生产萎缩。而经济衰退还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减少;居民消费的减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加剧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程度,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当前中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但通货紧缩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中国的工业生产领域中表现了出来(见表2和图3)。
从表2和图3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动情况中不难看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随着CPI指数下行,即通货紧缩压力的加大,大体上呈下降变化趋势。可见通货紧缩压力对工业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冲击。在通货紧缩压力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行的原因可能在于:
(1)通货紧缩造成企业投资不足。首先,在包括物价下降在内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企业亏损面扩大,无力扩大投资。其次,消费需求增长放慢,相应使企业投资扩张的空间缩小,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最后,物价下跌本身影响民间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以房地产为例,2008年1至9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78亿元,增长26.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第一季度上涨11.0%,第二季度上涨9.2%,第三季度上涨5.3%,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回调。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调整幅度远远超过房价调整幅度。1至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亿平方米,下降14.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7.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48.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资金到位量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回落27.2个百分点,落后于施工量增长进度15.8个百分点。⑤
(2)通货紧缩导致企业收益下降。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物价指数都会略有上升,但年增长幅度一般不会超过2%~3%,也不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8]如果出现通货紧缩,物价水平不是上升2%~3%,而是像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下降2%~3%,就意味着企业生产商品的赢利空间下降。而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销售利润率都达不到5%~6%,这就势必使原来一些盈利的企业变成亏损,原来亏损的企业亏损更多。
(3)通货紧缩增加企业债务负担。过度负债并且资金来源过度依赖银行是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特征。通货紧缩无疑将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而对过度负债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货紧缩对其债务的压力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致使企业不敢贷款投资,或难以偿债。即使名义利率下降,资金成本仍然会比较高,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
(4)通货膨胀抑制居民消费。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零售物价和房价的持续负增长,居民持币待购的心理增强;其次,由于企业停工停产和职工下岗失业,城乡居民货币增长幅度明显减慢;第三,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而支出预期上升,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这三个方面从今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就可以看出,2008年1月就呈现0.70%的负增长并持续下跌,到10月份负增长已达到4.70%。⑥
(5)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通货紧缩还会由于需求的持续下降使进口萎缩,加重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反过来又会影响本国的出口,造成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和资本外流,并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复苏。例如,自1997年10月以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范围出现一定程度通货紧缩的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连续多年的物价总水平下降的趋势。这使中国工农业发展遇到很大的阻力,不少企业陷入困境,金融业蒙受巨大损失,劳动就业出现困难,许多个人和家庭实际收入下降,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防止严重通货紧缩的措施
分析表明,当前中国通货紧缩压力的出现,原因在于总需求萎缩、总供给过剩、政策操作失当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所有这些原因中,最关键的还是总需求不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因此,防止中国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基本思路是:扩大需求,改善供给。
1.调整城乡居民对未来的预期
当前中国城乡普遍出现了居民消费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城镇居民对未来持有悲观的心理预期;其二是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或者增幅的大幅度减缓,即支付能力不足。因此,改善城乡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是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关键措施。
城乡居民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最关键的原因是对经济前景的不够乐观、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因此,调整居民的心理预期,关键在于树立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就可以调整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心理预期,而不必在当前为了未来节衣缩食。
第一,树立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由政府公布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并制定发布政策信息,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增加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开度和可信度,减少公众的猜疑心理。当前中国政府公布的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十项计划,就对稳定人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时期,应当通过发布信息树立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减少其过度储蓄倾向,防范“流动性陷阱”。
第二,扩大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相比,就业机会更加重要。因为就业不仅保障了当前的生活,也保障了将来的生活,更是实现了就业人员的自我心理满足。就心理学而言,失业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和学业的失败。扩大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讲,是扩大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从当前来看,扩大政府投资的路径就是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而扩大民间投资方面,在当前市场状况不佳、投资的税前收益率难以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减税提高投资的税后净收益率,是刺激民间投资的重要途径。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明确范围,互相补助;分清责任,合理分担;区别对待,综合平衡”的原则,把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四个层次,国家、社会、单位、个人四支力量,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事故保障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结构,构成一个相对稳定并动态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可以减轻城乡居民的自我保障倾向,有利于促进即期消费。
2.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其支付能力
除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城乡居民消费萎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能力的不足。支付能力的增强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有支付能力才有消费能力,所以培育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是防范通货紧缩的根本措施。而培育支付能力的关键是增加收入,主要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1)从城镇居民的阶层构成分析来看,目前中国城镇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和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城市贫民,应当分别采取措施来增加他们的收入。第一,应适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第二,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应由政府出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为他们再就业提供条件。而目前中国的城镇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可以按照提高工资标准、规范单位补贴、坚持工效挂钩、禁止非法收入的思路,在规范中逐步提高。
(2)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分析,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从事粮食种植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对于他们,国家一方面可以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应当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以提高其收入。但是,中国的农村居民不光是低收入阶层,而是整个群体都存在着增收难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中国的农村人口相对过多。因此,农民的非农化是解决中国农民增收难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农民的非农化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地域意义上的外流实现非农化,即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另一个是通过产业意义的外流实现非农化,即放弃农业的生产经营,就地从事非农产业。要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非农化,引导农民致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其他影响农村人口外流的制度(如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各地的实际来看,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人口城乡流动的障碍。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也仍然阻碍着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第二,加快乡村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扫除农民外流的知识技能障碍。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强行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乡村业余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农村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将其列入政府业绩的考核范围,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第三,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组织有思想、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回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比如尝试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基金”,或者为有创业意图和创业基础的农民工提供向银行贷款的担保。“一个创业带动十个就业”,这是比单纯解决农民工就业更为高效的措施。
3.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民间投资
投资分为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投资主要是民间的投资,即企业和个人进行的投资,或者称为非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变动方向,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决定着经济的景气与萧条,因此,扩大民间投资是十分重要的。[9]
民间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要刺激民间投资,关键是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大多数国企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已具规模,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投资的增长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带动民营企业投资,积极减轻企业负担是关键措施。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有两大办法:第一,减轻企业税负。例如当年里根政府为使美国经济走出“滞涨”泥潭,大胆降低税率,从改善供给入手,搞活企业,结果使美国经济很快走出了“滞涨”。[10]由此可见,尽量减轻企业税负,可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财政税收政策的基本取向。第二,缓交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企业运行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缓交社会保险费可以有力地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运转困难,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虽然目前的财政状况使这两个方法回旋的余地不大,但是却可以起到强烈的信号作用,可以改善投资氛围,给企业以盈利的希望,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4.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需求
调整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的有效措施。要使供给结构在品种、数量及价位等方面都适应消费者的即期需求,并适当超前地适应消费者未来的需求,这样才能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的经济周期的形成。所以,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排除各种阻力,下决心调整供给结构。
调整供给结构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结构调整计划,坚决淘汰滞销的陈旧产品,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关闭效益低下的企业,重组业绩甚差的企业,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来保证实施。
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企业在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寻找商机,主动去开发和适应潜在需求。例如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收缩甚至放弃市场前景不好而且竞争力不强的业务,通过市场细分及需求预测来寻找市场机会,发展高科技产品、专利产品和特色产品,培养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等等。
5.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出口。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一是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是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五是努力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加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六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监管和服务,加强边境口岸建设。七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6.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扩大需求,调整供给,治理通货紧缩,政策的选择和操作很重要。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无疑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在财政政策方面,扩大财政赤字,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工程项目,尽全力减轻企业负担,调节过高收入,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各种补贴,等等;在货币政策方面,适当调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加就业,适当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及放宽贷款限制等措施。
但是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时,尽管能够对短期经济状况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可能恶化宏观经济的均衡。因此对宏观政策的作用应有恰当的估计,并注意掌握适当的数量界限,更要注意灵活的调控,防止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相互迅速转化。[11]例如在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虽然短期内容易见效,但其效用会逐渐降低,如果不开辟新的资金来源,单靠扩大财政赤字是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所以要注意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平衡。又如在运用降息手段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货紧缩,但是当公众消费及投资意愿过低时,容易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使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一定要防止为了追求速效而过分增大政策力度,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抑制通货紧缩,关键是扩大内需,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调整好经济结构,拉动消费,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就会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走向又快又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
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6。
③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④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
⑤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公布信息。
⑥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
标签:通货紧缩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