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廉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7)05-105-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并对如何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作出详细阐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提出
廉政文化作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以“廉政”为目的和内容,以“文化”为载体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廉政文化就是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包括廉政知识、信仰、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其中,廉政知识体现人的素养,廉政规范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廉政信仰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1]也有学者指出,廉政文化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文化,我们当前倡导的“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就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文化’。”[2]虽说目前国内理论界尚未对廉政文化的内涵做出统一界定,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廉政文化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予以考察。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就法理学视角而言,廉政文化是一种典章制度,是以先进理念为核心的制度形态;从伦理学角度考察,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根本内容的一种社会风习和生活方式;从经济学视角界说,廉政文化是讲求“效益”,将服务方向定位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上价值导向机制;就作为科学观念的廉政文化整体而言,廉政文化则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廉政文化相适应,廉政文化建设是人们为建构、培育廉政文化所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采取的措施及过程。从廉政文化自身内涵的多学科性可知,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它涵盖了政治、法理、伦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包括党群机关)和公职人员。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教育公职人员要规范的行使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为政清廉,恪尽职守,勤廉自律,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从政为民。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以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首先,就理论基础而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全面的道德规范,这些传统作为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中华民族内聚力的重要源泉而延续至今,为最大多数人在最长时间内自动自愿地遵从着。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知耻”的廉政观点。《孔语》说:“行已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廉政文化作为道德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廉政文化具有行政道德的“软”约束力,它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廉政建设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廉政习惯的养成、廉政信念的树立、公共伦理观念的确立、廉政文化社会氛围的营造。
其次,就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第一,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廉政文化建设。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绝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3]可见,党的廉洁政治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与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特别强调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建设的长期性。认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可见,廉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从现实背景来看。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在政治方面就表现为政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就比较严重。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严重危害人民的利益,损害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不利于党的领导权威的稳固与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执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缺乏和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廉政文化建设的缺乏,必然会使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因此,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先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抓起,这样才内防微杜渐,从根源上防治不和谐因素的滋生与蔓延。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廉正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涵盖的范围较广。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廉政文化科学观念的树立与廉政文化科学意识的确立。
首先,就廉政文化科学观念的树立来看。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了诸多科学观念的有机统一。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廉政文化建设以正确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在这一科学观念的指引下,政府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政干部在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的同时,为之不懈奋斗。第二,在具体内容上,廉政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精髓、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各种文化资源相互碰撞、多元思想不断整合创新。与此同时,廉政文化建设还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着公平、信用、竞争、效率、正义等时代精神。第三,就具体实施而言,廉政文化建设应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道德表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第四,就运行机制而言,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尽最大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干扰、避免弹性机制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增强政策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应增强选拔录用制度的科学性。不应徇私舞弊,应提高官员的素质,从入口上堵住腐败之风。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建立科学的考核、监督机制。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率先垂范,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厉惩治腐败。
其次,就廉政文化科学意识的确立而言。廉政文化意识的确立具体包括党政机关的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自律意识、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等新文化意识的形成。具体来说,第一,要确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重要基础,是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怎样用权、如何看待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应克服官僚主义、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党政机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二,要确立法制意识。对党政干部而言,应该借助于法制教育,使党员干部明确自己的权利与责任,自觉将其权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三,要确立自律意识。自律是人生积极态度的反映,也是匡正自己、恪尽职守的高尚品格的体现。自律就是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加强道德修养,陶冶思想品德,提高精神境界。其中,自重是拒腐防变的基础。重人格,则知耻辱,树立廉荣贪辱的风尚;自省是拒腐防变的关键。每个党员干部,都应随时间问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是否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身份,防微杜渐,洁身自好;自警是拒腐防变的屏障。自励是拒腐防变的内在动力,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人生旅途中,要时时用高尚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宏伟的事业鞭策自己,做到成绩面前不自满,困难面前不气馁。[4]第四,应确立纳税人意识。对于作为税款管理的税务人员而言,通过纳税意识的加强,使其意识到每一分税款都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增强其管理、使用税款的责任意识。对于党政干部而言,借助于税务公开,对党政干部起到一种警示作用,防止或减少不正当收入的摄取。第五,应确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主要涉及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的内容。借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党员干部明确自己的权利与职责,减少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
廉政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使廉政文化趋向合理化、科学化,使廉政文化日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顺应时代要求,体现科学精神的变迁。廉政文化科学观念的树立与廉政文化科学意识的确立,有助于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我国,社会建设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此层面上,和谐社会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狭义)、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体现在它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狭义)和党的建设的关系中。
首先,从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来看。廉政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旨归的社会经济建设,可以为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廉政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廉政文化建设要讲求“效益”,必须处理好“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就市场经济自身而言,市场经济要求廉政行为讲究效益,讲究成本。一方面,要讲求廉政效益。所谓廉政效益,是指廉政行为后果与廉政活动目的之间的比较。现代廉政行为也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操作,以期用最少的社会资源耗费来获得最佳社会效益。政府机关的经费必须纳入法制化、程序化和渗透化的轨道,实现民主理财。另一方面,针对腐败分子获取利益的心理,按成本收益限制领导职权,从心理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在腐败分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权钱利益关系、互利互惠关系、等价交换关系。利益及其分配既是关系网的组合根据,又是保护伞的激励根据,更是涉入人员协同的维系根据。因此,应严惩贪污犯罪,加大贿赂成本预算。一经查处,不仅使其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而且要使其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思想上后悔莫及。在震慑作用下,促使行政官员在心理上不敢违规。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在国际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廉政文化建设十分明确地把服务方法向定位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党驾驭经济能力上,为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赋予鲜明的价值导向,进而为经济生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秩序保障。
其次,从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系来看。政治建设就是政治文明建设,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性方面,是目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决定性方面。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政治主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部动因,进而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实现要靠政府公务人员和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一方面,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权力机关责任性的提高、服务范围的扩展、服务质量的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促使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普通成员角度来讲,廉政文化建设所营造的公正廉明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能够增强社会普通民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在自觉遵守民主制度和法制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有关廉政的知识,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促进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善治”状态。
再次,从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来看。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灵魂”。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需要相应文化心理的构建。具体来说,它包括党员干部文化心理与人民群众文化心理两方面的构建。一方面,从党员文化心理的构建来说,党员干部应牢记权利的来源是人民的授予,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能。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非“主人”,他们与人民之间是一种代表与委托的关系,因此有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责任与义务。为此,党员干部应自觉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平台,为廉正文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从人民群众文化心理的构建来看,长期以来,人们群众特别是处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长期受封建“官本位”思想与小农意识的束缚,缺乏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一味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命是从”、“为官是从”,而没有行使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贪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应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对政府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为廉正文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借助与文化心理的培育,廉政文化建设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从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狭义)的关系来看。作为“四位一体”独立“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狭义的社会建设。其内容所指不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构成的一切方面,而是有其具体的确定的内容。它是指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制度(体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5]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在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良好的氛围。在此仅以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制度(体制)建设为例。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虽说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它提倡的是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强调的是自觉性,缺乏强制性。廉政文化建设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依靠人的自觉性是建不成的。邓小平曾在《共产党要授权监督》一文中曾经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由此可见,从法理学视角来看,行廉政,拒腐败,进行“知畏”的廉政文化规范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借助强制性手段来加以实现,这就需要有结构性的基础,需要建立与廉政文化建设相配套的文化和制度规范,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就当前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而言,制度文化是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廉政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引导廉政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廉政文化建设常抓常新,持续见效,一方面紧密结合反腐斗争的实际,在高质量、高水平组织好各项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同时,注意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力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逐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和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机制、业绩考核机制、效果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具体来说,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组织机构。二是建立健全惩治腐败的司法体系与行政管理制度,使反腐倡廉工作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章可循。三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风纪奖罚制度,奖廉罚贪。[6]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必须加紧建设对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借助于此,一方面可以从体制和制度上为政府机关日常运行提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和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从而达到依法行政,进而对腐败的产生起到预防和遏制作用。另一方面,保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五,从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来看。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持续获得群众的政治认同与支持,维护自己的领导权威。领导者的权威是指领导者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是指领导者改进和改变群众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它又可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非强制性影响力。领导者的强制性影响力,是附着在领导职务之上“身外之物”,就是人们所说的“权”。它由作为职位因素的服从感和作为奖惩因素敬畏感构成;领导者的非强制性影响力,是领导者自我修炼的“身内之物”,就是人们所说的“威”。它由作为品德因素的敬爱感、作为知识因素的信任感、作为能力因素的依赖感和作为感情因素的亲切感构成。[7]为了获得领导的权威,领导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廉政”为目的和内容,以“文化”为载体和形式,借助于道德教育的开展,促进党员干部的自省;借助于法制教育的普及,促使党员自警;借助于理论学习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内修道德,外有法制制约的氛围内,党的领导权威得以维护,党的先进性得以保持和发展,党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得以增强。有利于提高党驾驭经济的能力、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廉政文化建设集廉政文化科学观念的树立与廉政文化意识的确立于一身,这一建设的顺利开展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党的建设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在意识形态领域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在实践领域形成强大的动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历程的顺利进行。
[收稿日期]2007-06-04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廉政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反腐倡廉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