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学论文,再谈论文,如何看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8)01-0022-05
在2006年《教育科学论坛》第11期上,我发表了《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简略地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意见。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议,引起我对如何看待“国学热”的再思考,略陈所愚,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学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国学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国际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大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孔子学院的创建,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在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意识勃兴,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就成为传承的重点。所以“国学热”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为此,“国学热”的兴起,是好事;在“国学热”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也是好事。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不可能有古代文化的繁荣。如果今天能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开展国学的争鸣,毫无疑问对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一定会起到推进作用。
但是,在“国学热”的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发高烧”,要掌握一个“度”;更要对症下药,不要乱开药方,避免误导。就是说,学习古代文化,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要随意解说,简单从事;也不要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迷信和复古。因而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都有进一步研讨的必要。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应当学习些什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家为主,兼顾他家。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是一个大家。韩非子在《显学》篇中即已经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以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汉代刘歆在《诸子略》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如将小说家除外,即“九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九流、十家”称谓的来源。在这十家中,对宇宙、人生、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哲学、逻辑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精辟的文化宝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古代希腊在哲学思想方面的伟大贡献,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多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以此来评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繁荣,以及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恰当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和骄傲!
现以儒、道、墨、法四家作为代表,作些简介:
先说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其主要继承者是庄子(名周),世称“老庄”。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的宇宙观,是对殷周以来具有无上权威和人格特征的天命观的极大冲击,是对宇宙本体论的新探索。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淡泊、归真反朴”(同上第28章)的人生哲学。为后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政治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使民“自化”(同上第57章)的重要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用,以求得修养生息,社会稳定的功效。除此之外,还提出一整套的治国安邦的策略和方法。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道德经》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同上第2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同上第58章)等等,具体说明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道理,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同上第40章)。老子对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所有这些,都是道家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将老子的“无为而治”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老子的辩证法发展为极端的相对论,作出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重要篇章,启发人们去追求“无己”、“无功”、“无名”与“无待”的最高境界,以求得人彻底解脱私欲的羁绊。庄子这些思想,无论是在积极方面,还是在消极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道教产生后,老子成为道教的教主,《道德经》也被奉为道教的《道德真经》;庄子在唐代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尊为《南华真经》。当然道教与道家,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一个问题。
再说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为接近“农与工肆之人”的士。初学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从儒家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个学派,即墨家。他广招弟子,大部分来自社会下层,组成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社团,“虽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有平民意识,有游侠作风。成为当时与儒家并列的“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篇》)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多种主张,其中包含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如在《兼爱》中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在《尚贤》中,不但对选贤任能做了系列的规定,而且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平权思想。他提出的“三表法”,至今还闪烁着思想光辉。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不但有言,而且有行,如《公输》篇中,墨子与公输盘有关“止楚攻宋”的论辩与表演,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且表现出墨家重科技的实践活动。
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以《墨辩》、也称《墨经》留传后世。
墨子从儒家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派,既有与儒家不同的方面,也不是绝对无关,不再赘述。
再谈法家:
讲到法家,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法家包括管子、子产、李悝、吴起等,李悝著《法经》,是法家最早的一部经典。但使法成为完整的理论,而且在实际中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是后期法家商鞅、韩非、李斯等人。
在法家中,也存在有不同的派别和主张,如商鞅重法,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制定法规;申不害重术,加强法治中的手段和策略;慎到重势,提高君主在执法中的权力和地位。韩非分析了三家的缺失,把法、术、势三者统一起来。指出:商鞅重法,“然而无求以知奸” (《韩非子·定法》);申不害重术,但“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韩非子·定法》);慎到重势,但要势与法结合,“抱法处势则治”(《韩非子·难势》)。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体现出法治的巨大作用。在法家的思想指导下,秦国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历行赏罚,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最终消灭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君主有无上权威的大帝国,并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韩非子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比较进步的,他将社会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发展阶段,认为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改革论。这些思想为后世的改革家所采用,比如王安石就在变法中,提出用“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代替“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明证。
法家在秦亡之后,表面上被批判和被遗弃,但在后世的改革家中,经常是以“外儒内法”在发挥着作用。
最后,较为详细地来讲讲儒家:
儒家,创始于孔子,继承发展于孟子,所以世称“孔孟”,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儒家在当时即被称为“世之显学”。到汉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处于一尊的地位,成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儒家中也有不同的派别,最主要的如孟、荀之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汉代的神学,宋明的理学,明末清初的实学等等;但作为儒家的基本思想,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始终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在伦理道德上,实行以仁为本和忠恕之道;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和德治,充分体现出人本思想。
现仅以孔子和《论语》为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贡献作些简介与评析:
孔子除了很少时间从政而外(但在政治方面的言论还是很多的,从略),几乎全部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因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是最大的,为了以“六艺”教弟子,他对“六经”进行了编纂和注解,为我国留下一部系统的文化典籍。因此,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整编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使《六经》更为系统和完整;二是广招弟子,推进文化下移,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树立了“万世师表”的伟大教师形象。下面就这两个方面,略陈所识:
关于孔子整编《六经》的贡献:
孔子在周游列国,道不行之后,退而整编《六经》,以教弟子。删《诗》《书》,注“六经”,建立“春秋笔法”,对保存和解读我国古代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以删《诗经》、作《春秋》为例,做些简述:
《诗经》,传说经孔子删定,共有305篇,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分,有风、雅、颂;按其体例分,有赋、比、兴。孔子对于《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对于《诗》教极为重视,他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且通过读《诗》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还强调指出:“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可见《诗经》,在孔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孔孟的言论和著述中,引“《诗》云”的地方是很多的,足证“诗教”的重要性。
《春秋》,是以鲁国国君为纪年的记录春秋时期各国的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当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僭越成风,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亦有之。孔子为了“正名分”,对《春秋》进行了笔削褒贬,以维系当时的伦理纲常。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下》)。其“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为后世的史官敢于直言垂范。
总之,孔子对于《六经》,是进行过认真阅读的,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编和注释,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化典籍。虽然在“逸诗”问题上,有人曾对删《诗经》提出过异议,但其贡献应是主要的。
关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的。
孔子的一生,几乎全部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包括在周游列国期间,仍在从教不辍。
他广招弟子,遍布各国,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推进文化下移。这在当时来说是一项创世纪的大事。
论述有关君子、士和成人的培养目标。现以“子路问成人”,孔子的回答为例,做些说明:“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谓成人矣。’”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在这段话里包括了智、德、体、美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当时能提出这样完美的培养目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分类,可以用于成人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对于初学者的规定,也成为后世《弟子规》一书的纲领。
在教育原则和方法方面,孔子对学与思、学与习、故与新、言与行等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极为精辟的经典名言。关于言与行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知与行的关系,更进而深入到道德修养的问题,孔子要求自己做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要“讷于言而敏与行”;甚至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作为对自己的全面检讨和要求。孔子在教育方法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胜枚举,如启发教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都是他的成功的教育和教学经验。只以教学相长来说,他经常是在对学生施教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接受学生的启发,如他与子夏论《诗》时,从子夏的体会中提出对自己的启发说:“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多大的鼓励啊!
在师生的关系上,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教师的形象,称为“万世师表”,绝不过分。孔子常以“学不厌,教不倦”来表述对己和对学生所持的准则。事实上这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教师人格的基本内涵,子贡并把这两点解读为是“仁且智”的圣者的表现。 (《孟子·公孙丑上》)他以平等的思想来对待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在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不仅表现在教育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上;对学生的教育是“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对学生的生活是关怀备至,包括了学生的生与死,如对颜渊的贫与死,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和伤痛。孔子所树立的伟大教师的形象,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后世的师生关系:少一些铜臭气,多一些责任感,这个优良传统,与孔子的“万世师表”有着传承关系。
总之,儒家在文化上的贡献,特别是在教育上所留给我们优秀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儒家之所以能成为“世之显学”诸子中的独尊,固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与儒家自身的特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仅就三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进取性。儒家的思想和人生是人世的,以修身为本,从齐家出发,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他要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其不可而为之”。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儒家精神的全面概括与总结。
务实性。儒家与时俱进,随遇而化;心存高远,但不脱离实际。如墨子提倡兼爱,儒家却主张爱有差等,前者在当时是实现不了的理想,而后者却可以为世人所接受。再如农家许行倡导“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受到孟子的批判,孟子由此提出劳心与劳力的分工和“食人和食于人”的问题。前者是在当时实行不了的乌托邦思想,后者才是当时推动历史前进的必要的分工。这些都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务实性特点。
包容性。儒家思想所以能不断地发展,既体现出它与各家的不同点,又表现出它又能吸取他家之长,为己所用。儒家在哲学上不如道家,在法制上不如法家,但他能吸取道家之长,把有为与无为结合起来,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吸取法家之长,使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法并施。历史上改革者,以“外儒内法”的面貌出现,也反映出儒、法的复杂关系。
以上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作了简介与评析。其余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尚有许多可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不再赘述。特别是对未列入“九流十家”中的兵家,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应用于军事,而且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理应列入中国古代文化优秀遗产的范围之内。
仅就以上所列举的事例,已足证在中国历史上可批判继承的优秀遗产是相当丰富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发掘。
三、对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应持的科学态度
为了使学习和研究能正常进行下去,以下几点是应引起注意的:
(一)要用去粗取精的科学分析方法
一切经典都来自古人,古人是历史人物。历史伟人的思想有的可以超越时代,提出一些普遍真理;但其中有的还是不免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也可能是经过了他人的篡改。这就需要对历史遗产做具体的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甚至在精华中可能存在的糟粕成分。而且对精华还需结合实际,才能为今日所用,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都是正确的,包括孔子在内。对历史伟人的某些错误言行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和批判,绝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和对他应有的尊敬。比如对孔子、孟子,在历史上就不乏“问孔”和“刺孟”的批判文章,这些都无损于他们的伟大形象和思想存在的价值。比如:孟子对杨朱墨翟的批判,从批“为我”“兼爱”进而指责他们是“无君”、“无父”,最后责骂他们为“禽兽”,显然是过激之辞,是不恰当的。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话,也不能应用于今日。对于这些,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为他辩解呢?弃之可也,争议又有何必!
(二)要持严谨、负责的态度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了经、史、子、集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经、子方面,有的极为难读,其意隐晦,其文艰涩,不免有见智、见仁之别。“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情况也是有的。而且在版本上,有的也有出入,如当前除了王弼注的《老子》通行本外,又有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竹简本,这些手抄本较之通行本,不仅在章次上,而且在某些内容都有某些差异,如在《老子》第57章中通行本所写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帛书上则写的是“法物滋彰,盗贼多有”,一字之差,其意义大不相同。不能因为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望文生义,任意解说。
为此,对待古代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必须持严谨的态度,要广为阅读,多方求证,认真探索其精神实质,不能简单像对待演义小说那样去对经典做演义。
要以负责的态度来作传承,不能做误导,要对古人负责,对经典负责;要对后人负责,对学习对象负责。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方能识其真谛,接近原意。
(三)要建立相互切磋的优良学风
上面讲到,古代遗产,特别在“经”、“子”方面,有的艰涩难读,寓意难懂,对此出现见仁见智的争论是难免的,也是好事。因为有争辩,才会逐步接近真义。所以争议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争议是为了互相切磋砥砺,而不是互相攻击,也不要以讥讽的口吻对待对方。因此,在争鸣中,既不要护短,也不要伤人,大家平心静气,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共谋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出现“国学热”是好事,在热中有争议更是好事。但不要由“发热”变为“发烧”,由争议变为攻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