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其对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4)04-0082-03

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等所谓“第四产业”偏移,并逐渐建立起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各产业之间的新关联关系,即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伴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日渐明显,并呈现出有别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转换的新特点。

一、产业结构软化的主要表现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软化”的概念可谓莫衷一是。不过,从各种各样的“产业结构软化”定义分析,可以得到“产业结构软化”的一般含义,即指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根据这种理解,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层次是指随着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

当前,许多学者把产业结构软化仅仅理解为“产业结构服务化”,认为产业结构软化就是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不断增大的过程”。(注:参阅刘德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比较与启示》,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杨国昌《论资本主义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邱英汉:《产业结构知识化转换趋势探析》,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笔者认为,这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至多只能将其看作是狭义的“软化”(从产业结构软化的第一层含义角度来理解)。要较全面地概括出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与特点,揭示出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必须从产业结构高技术化、融合化、国际化、服务化等方面来理解。

1.产业结构高技术化

产业结构高技术化是指用高科技武装传统产业的过程。这里讲的传统产业,不仅仅是指传统工业,而且是指整个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业)。产业的高技术化的发展最先突出地表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上。科技进步导致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着传统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使整个工业日益呈现高技术化。同样,其他产业高技术化的发展也在日益加强。

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农业(第一产业)要先后经过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一直过渡到工业化社会,这也就是第一产业的高技术化发展过程。当代世界第一产业的高技术化主要表现在:电子计算机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管理及农业信息服务等;在激光技术方面,可通过激光对作物的照射使农作物染色体变化而增产,也可通过用高能激光照射农作物而治虫;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可通过农业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作物增产和病虫害探测等;核辐射技术创造农作物遗传资源、选育良种,用同位素跟踪技术改良土壤,防止病虫害和保护环境等;生物技术尤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更是得天独厚。

战后,信息业高技术化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例如,对于信息传送,早在发明书写以前,主要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发明了文字以后,针对各种记录和传递方法速度慢的弊端,是我国首先发明了活字板,导致了印刷术的出现。后来,出现了邮政、电报、电话、半导体、电视、光缆通信、卫星通信、全球信息网络……,高技术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了“主战场”。现在,一个全球性的光缆通信网正在形成;人造视网膜、超导神经元电子计算机元件等,为21世纪开发起高速计算机揭开了序幕;90年代以来各国相继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形成了超国家信息空间,而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准确的传递,从而使全球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全球被联结成一个日趋紧密的统一大市场。

发展中国家由于实施了鼓励工业化和制成品出口的政策,并由于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许多制造业部门,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工业相对其他产业在技术化的发展上更为突出,某些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技术化的发展上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同时,其他产业的高技术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产业高技术化的发展方向同样是当代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2.产业结构融合化

产业结构融合化又称“产业结构重叠化”或者“产业边界模糊化”,是指在知识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由于大量新生技术日益趋同而形成新的知识产业群,以及产业技术融合而导致的产业重叠加深,使产业边界具有了越来越不清晰的趋势。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先生也曾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他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前分属不同产业的两个产业,因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技术进步,能够供给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与服务;或者是因规制缓和,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前的两个产业融合为一个产业,从前分属于两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关系。”[8]

无论是源于技术进步还是规制缓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产业结构融合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知识的高度渗透性使产业迅速分化,形成了核心技术趋同的诸多新兴产业群,原有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知识要素本身具有高度渗透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快速分解、衍生和新的知识学科体系的建立,这就为产业的大量繁衍打下了知识基础。如以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知识产业,也是产业分解衍生较快的领域。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向各产业的渗透,使原有的生物产业分离出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等十余个门类的新兴产业部门。但诸多被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部门的核心知识与技术却都是建立在生物工程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间核心知识与技术的趋同使传统的划分原材料、技术工艺和产品的产业标准已经弱化。原有的农业与工业、材料工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明确的产业边界也因此模糊。随着知识要素渗透速度的加快,知识子系统的分离也将以几何级数进行,产业的分化也必将加速,产业边界也就会因此而日趋模糊。

另一方面,产业技术的融合化导致产业重叠加深,使原有的以单一知识及其技术作为产业的划分标准遇到了强大的挑战。知识要素除具有高度渗透性致使产业分化以外,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融合性。新知识往往是两个或多个知识学科融合的结果。知识的融合带动了产业的融合,使原来专业分工明确的产业组合成新产业,形成难分彼此、专业界限模糊的新产业形态。建立在知识融合基础上的产业技术融合更使各产业重叠逐渐加深。大量的依附行业衍生的“边缘行业”的崛起,使传统的以单一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界限开始在产业融合中日益不清晰,产业划分标准面临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当然,在产业融合中,各产业融合与重叠的程度有所不同。比如,与基础知识关系密切的产业,在基础知识不断创新、发展的前提下,产业的生命周期将会有相当长的创新与发展阶段,这些产业的融合和重叠的程度会更深;相反与基础知识关系较疏远的产业,一般都处在技术扩散的边缘,当新的替代性技术出现时,产业将迅速从成熟趋向衰落,这些产业的融合与重叠就不明显。尽管如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的融合与重叠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3.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国际化,又称产业结构“无疆界”化,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的国际流动,冲破国家疆界限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换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尚未形成前,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是在一国国内伴随着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的。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全球性产业,其迅速发展突破了地区和产业的界限,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其显著特点是它不仅涉及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涉及同一产业部分技术与生产环节等要素的转移。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一特征打破了产业结构变动局限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结构变动无疆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产业构成各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直接反映了产业结构国际化进程。产业结构的变动是通过产业构成基本要素的转移来实现的。产业构成基本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力等,当这些要素由传统的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四产业转移和集中时,产业结构的重心也因此由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四产业偏移,这一偏移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产业构成要素来自本国又在国内各产业之间流动,便形成了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当产业构成要素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国外并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就必然形成产业结构变动的国际化。因为随着知识创新和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获取信息的成本,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识、高新技术及其人才等知识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流动。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国际关联的形成,使产业结构变动不断国际化。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日益突出,技术开发的程度及所需财力、物力和人力空前增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开发自己所需的全部技术,甚至无力独自开发一项全面的、大型综合技术项目,因此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研究协作迅猛发展。这种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共同研究开发。由两国甚至多国在某个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分享研发的技术成果;二是在技术开发与技术利用之间形成的国际合作。这种合作以技术的所有权与技术的使用权分离为特征。这种分离使一些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外来技术形成新生产能力和新的产业;而另一些国家则成为研究、开发进而输出技术和技术产业的基地。无论哪种形式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利用,都是国际间合作的结果,所形成的高技术产业,以及由研发与利用之间形成的产业关联也具有国际性。这就不仅使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受到国际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关联的影响,而且一国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因此冲破了国度的限制,出现了产业结构国际化的趋势。

4.产业结构服务化

产业结构服务化不仅表现为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同时还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首先,从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来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企业、事业部门提供的服务。随着企业内部事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与软件开发相联系的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等行业不断扩大;企业分工的不断发展,使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业务逐渐趋向独立化,企业转为从外部购入这些服务,这大大促进了批发、运输和仓储业的发展;企业技术革新周期的缩短,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使投资数量增大,同时也加大了投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租赁业飞速发展起来;随着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市场调研和促进销售等必要性的提高,金融业、保险业和广告业不断扩充;企业、事业部门的合理化和服务的高级化,还使安全保障、楼宇管理等建筑物服务业以及饮食供应业和废弃物处理业得以迅速发展。第二类是对个人提供的服务。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使零售业、饮食业、旅游业、短期租赁业以及体育俱乐部和文化中心等休闲产业飞速发展。第三类是对社会提供的服务。社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国民在福利方面需求的增加,使得旅客运输业、电信电话业以及广播、电视、医疗、公务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扩大。

其次,以第二产业来看,其内部的服务量也在显著增加。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信息管理、综合计划、研究开发、市场调查、广告宣传、产品销售等与服务有关的业务比重急速增大。与此相适应,第二产业的产品成本中,与服务有关的价值含量也在扩大。此外,企业已不仅仅是销售有形产品的主体,更多的企业还利用各自的优势出售自己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技术和商标,从而也成为提供服务的主体,使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生产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制造业内部的软化和服务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扩大又使第二产业进一步趋向软化和服务化。各产业就是在这种相互联系中相互促进,使经济日益趋向软化和服务化。

二、产业结构软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世界经济结构也不断发展。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到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使工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软化增强了国家的经济素质。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生产手段和方法趋于自动化,生产过程日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增长,注重效率和质量,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使经济周期发生变化,经济波动的强度和幅度有所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周期表明,经济周期发展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战后迄今半个多世纪里,周期性经济危机已发生6次。除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外,各国还不时发生危机。这一时期周期性危机的特点是生产下降幅度不大,从未出现过像1929年-1933年那样的大危机,这是因为:第一,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的兴旺抵消了传统产业的衰退;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渗透力增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从而缩短了经济波动的时间;第三,随信息产业而起的信息服务部门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较小。

第三,产业结构软化造成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战后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相联系,以提供复杂性劳动为主的脑力劳动者正在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这些变化迅速扩大了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来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第四,产业结构软化加速了就业结构的软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演化,社会就业结构也出现了进一步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从事农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工人越来越多。无疑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更多的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工人投入到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中来。

收稿日期:2004-01-04

标签:;  ;  

产业结构的软化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