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与指标设计_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与指标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指标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层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面临的风险将增大。社会安全网的发展和运行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入改革的重要环节。衡量和评价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构成的社会安全网的运行状况,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它不仅是研究社会保障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决策和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研究和设计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但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认识及统计制度、体制的差异,各国社会保障的内涵和统计口径不统一,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例如,在世界银行编制的《世界发展指标》里的“住房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占中央政府总支出的百分比”中,1993年中国为0.2%, 而同样属于低收入人口大国的印度为7.1%。 这显然不能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印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指标所包含的项目远远少于世界银行所规定的,因此一些如住房补贴等社会福利隐性支出未被统计在内。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和职能部门也开始对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但在理论建模和多层面刻划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与指标设计》的研究,其特点有三。第一,展开了理论建模。以人为中心,从中国国情出发,力求指标切实可行。第二,给出了社会保障的运作性定义。即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实施规范化的保障。第三,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多层面刻划。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三个层面来设计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力求多层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运行态势。

一、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定义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是综合地、简明地刻划、评价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发展与运行的指标集合。

社会保障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综合性作为全面地多层面反映保障系统运行的指标指征,着眼于保障系统的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展开,涉及人口、家庭、收入、消费、闲暇、健康、社区服务,职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与生活品质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及经济发展指标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又要具有简明性,依据保障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提纲挈领地刻划社会保障运行,便于操作。

刻划与评价体现了保障指标与现实运行的关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多层面地描述社会保障的运行特点、资源状况、各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指标的设计应能分析保障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社会需求对保障的反应,有助于对社会保障的运行进行科学管理和实施宏观调控。

指标设计应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从长远来说,功能完善的保障,犹如古人所憧憬的那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使是目前发达国家也未能达到。指标集的设置即要考虑到长远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现实的可能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注意社会保障发展的目标、资源、手段之间的关系。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中国经济活跃而又人口多、资源缺乏的特点。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实施规范化保障,反映它的运行涉及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保障等系统及指标。

二、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功能

1.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层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效率优先、竞争力度加大的条件下,人们的风险也在加大。作为对收入水平拉开、社会失业、人员流动以及贫困陷井等问题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措施,社会安全网的发展与运行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为衡量社会保障的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社会公平与人的潜能发挥层面来看,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能反映社会安全网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一位美国学者对10%的贫困人口所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其中70%的人陷于贫困属于暂时性贫困,他们之所以堕入贫困陷井,主要不是由于自身能力差,而是由于家庭破裂、暂时失业、意外损失等暂时性因素。在社会安全网的支撑下,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重新走向富裕。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保障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成分,而依照世界银行新国民财富计量模式,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进入90年代,在探索社会保障发展方面,人们不仅注重社会安全网“接住”掉下来的人的福利功能一面,而且更为强调社会保障“推一把”的发挥人的潜能的一面,即把安全网的运行与人的工作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和激发人们适应由于经济文化变化而带来的体制变革。对于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中的许多人来说,他们之所以难以富裕起来,并不是由于没有工作,而是由于他们缺乏技能,或是缺乏那种使他们利用其技能赚取收入的经济环境。由此看来,诸如人口扶贫和脱贫、救助失学儿童和在校特困生、妇幼保健、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等内容,是可以纳入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

2.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功能:

描述功能:通过保障指标体系多层面、综合的反映社会保障运行的结构,保障覆盖面、保障质量和强度、保障资源供给、保障目标与管理等等问题。

分析和评价功能:多层面地分析保障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和协调关系,保障系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评估保障质量、强度以及公众满意度等等问题。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决策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客观依据。

监测与予警指标的确立,将会对社会稳定的程度作出一定程度警示。

预测功能:在理论分析和社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指标体系,可以预测保障发展的规模、速度、资源供给状况。

三、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与设计程序

(一)理论模型:

1.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网运行状况,它指向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它涉及从宏观和中观反映社会保障运行的指标。这包括保障规模、保障覆盖面、保障项目、保障设施等等目标和资源类指标。大部分依赖统计系统获取。(详见表1)

2.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网发挥人的潜能的状况,指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实现和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涉及公众感觉类指标,生活品质以及社区服务类指标,这些属于受益度评价的微观指标多数依赖抽样调查获取。(详见表二)

3.刻划一定历史时期的保障运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指标动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人口最多资料缺乏的国家。这一情势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特点,即保障目标宏大,为12亿中国人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同时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同步,在保障资料许可的条件下,发展保障的规模、强度和项目。

上述特点在指标体系方面的运行表现为如下特点:①关于保障覆盖面、保障费用和规模以及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评估,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大众收入水平、物价、工资、人口负担系数等等因素综合考虑。仅仅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指数是不够的。②关于保障受益率调节问题,是处在经济活跃的时期的中国必须关注的。当社会收入挡次拉开加速,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社会安全网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力度应当相应加大。这有些象银行的储蓄保值。③关于保障效益的评估,需要结合健康水平、文化素养、公共安全、对保障管理的公众参与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出现的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等等与社会安全网有关的运行,应当在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内有所反映。

4.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对保障系统的多层面刻划问题。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因此,要反映保障系统运行的丰富内容,运用指标体系综合而又多层面的刻划是不可缺少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①指标设计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考察,目标性和可能性的考察。在反映保障系统运行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一部分指标用以刻划保障系统的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一部分指标用以刻划保障系统的运行,这可以通过统计指标来显现;一部分指标用以刻划保障系统的效益,这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和民意测验来显现。②指标设计方面客观和主观因素、宏观和微观因素的衡量,社会安全网运行的有效性,不仅要通过保障规模、保障费用、保障覆盖面来观察,而且要通过公众感觉和特殊群体的评价来观察,这样多层面的观察有利于全面地动态地观察保障系统的运行以及存在的问题。③借助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运作,有选择地运用部分指标对中国与国外社会保障的运行进行比较分析,以利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

1.理论建模:

基于上述人本原则、中国特色以及对社会保障运行多层面反映的理论规范,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三个层面。第一部分是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基本结构、现实运行、保障质量及受益度的刻划,这可以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个层面。第二部分是反映社会发展、生活品质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由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经济发展、生活品质、保障管理及公众参与类指标构成。

2.经验预选:

在理论框架的范围内,根据以往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指标、发展指标、生活品质指标的研究成果,结合常规统计指标,先行选出一批指标供筛选。

3.专家咨询:

将预选的社会保障指标送交有关专家进行多层面的考察和筛选。

4.实践反馈:

在社会保障指标运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势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展开

表一、主要由客观指标构成,诸如资源类、手段类、目标类指标。用以反映宏观层面的社会保障的现实运行,包括保障覆盖面、保障费用、保障规模及保障项目等等。可以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四大类,参见〔1〕。

表二、主要由主观指标和服务类指标构成,用以反映人们对保障质量、保障强度、受益度的评价。这类指标可以分为公众感觉、社区服务、人的潜能发挥等等项目,参见〔2〕。

表三、主要由社会保障有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生活品质、保障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类指标构成,用以反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品质等层面对社会保障发展的效益评估,参见〔3〕。

〔1〕

表一、反映社会保障运行的客观指标和资源类指标

〔2〕

表二、主观指标和服务类指标

(一)、公众感觉:按照城市、农村、单位类型、职业分层和年龄分层划分

对养老保障的满意程度

医疗保障的满意程度

失业保险的满意程度

社会救济的满意程度

社会福利的满意程度

优抚保障的满意程度

(二)、社区服务类:按照城市、农村、 年龄分层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划分

1.对社区服务和评价:

对社区老年人服务的满意程度,

儿童 服务的满意程度,

青少年服务的满意程度,

优抚 服务的满意程度,

残疾人服务的满意程度,

文化 服务的满意程度,

教育 服务的满意程度,

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程度,

民事调解服务的满意程度,

家庭综合服务的满意程度,

2.对社区服务设施的评价:

每千人口平均社区服务设施建筑面积(m)

每千人口平均投入社区服务设施的资金(元)

每千人口每年平均接受服务的人次

每千人口拥有托老所数目

每千人口拥有老年活动中心

每千人口拥有残疾人康复中心

每千人口拥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每千人口拥文化活动中心

〔3〕

表三、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类指标

(一)、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

GDP与社会保障费用

国家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

城乡居民生活费支出与社会保障费支出

社会职业分层与流动

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占各年

龄组人口的百分比

每一医生和护士负担的人口数

人口老化指数

恩格尔系数

(二)、社会保障受益率调节系数(予警指标)

通货膨胀率

贫困人口比例

(三)、社会保障效益评估指标

人均社会保障费用

人均期望寿命

每万人文盲比例

小学净入学率

每10万人口刑事发案率

人口脱贫率

人口就业率及再就业率

(四)、社会保障的管理监督与公众参与

保障管理系统人员数

慈善事业机构数

保障监督系统运行与立法

标签:;  ;  ;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与指标设计_社会保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