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3
摘要: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日益普及,如何做好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重要性随之日益凸显。本文着重阐述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现状,并且指出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设计思路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绿色;生态;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1.前言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崭新模式,正在被广泛认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现了绿色化由单体向区域融合的转变,变得更加的规模化。而海绵城市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城市的水安全以及水环境问题,大大改善了城市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功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水生态。作为新兴的城市建设理念,绿色生态城区和海绵城市能够增强城市在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的承受力,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性。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绿色城市理念的盛行,我国绿色建筑规模也呈现出了逐年扩大的趋势。调查发现,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绿色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绿色生态城区便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全新概念。从总体上看,绿色生态城区实现了个别建筑物向区域性综合性建筑群的转变,是绿色城市的具体应用体现。绿色生态城区是一种新型城区建设模式,以区域化和综合性为基本特征,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绿色建筑规模区域化,另一部分为生态城市理论【1】。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绿色生态城区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建筑、空间布局等等。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充分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利用相关的设施基础上施加一定的人工干预,保证城市在极端恶劣天气下的排水防涝,保证储水、蓄水以及释水的效果,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储存和利用,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过去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思路不够科学,主要通过管渠以及泵站等设施,这种传统方式的弊端已经暴露,管道以及泵站需要维护与管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并且处理雨水的效果较差。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的规划思路,便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设计思路
3.1解决城市排水困境,增强排水设计的科学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城市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如何解决城市排水困境,增强排水设计的科学性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解决城市积水问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城市积水问题的处理带来了更多挑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增加,并且雨水的净流量也会增大,在雨水高峰期,峰值量也会显著增加【2】。因此,我们应该改善城市基础排水设施,以保证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第二,解决水污染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水污染问题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好城市雨污水管道等设施,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排出。当大暴雨天气降临,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雨水落在不透水下垫层上,随之就会出现大量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冲刷和聚集。如何保证这些污染物被带进城市雨污水管道,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传统的城市建设,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传统的排水系统仅仅实现了雨水收集、管网排水等基本功能,并没有将整个排水系统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充分考虑。在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进程中,排水系统的功能显得更加不完善,这些传统的排水设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安全隐患。科学的排水系统应该具备整体性、节约性、环保性等几个特点,以充分保证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储存、合理利用,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满足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需求。
3.2保护水生态敏感区,进行集约式开发
绿色生态城区更加重视用地规划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原则,极大地增强了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了更加合理化的城区建设格局。如果按照不同标准对用地进行区域性规划,对其进行功能划分,便可以保证各种类型用地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比例。即确保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建设达到总用地的50%以上,按照统筹考虑的原则将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合理分配,科学分开,以此进一步提高城区建设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水生态敏感区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中之重。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优先和积极保护水生态敏感区的基本原则,制定合理方案,优先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湿地、河流以及湖泊等雨区都是水生态敏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区域应该加强管理,建立惩罚机制,禁止建设或者限制建设,以保护水生态系统。
通过集约式开发的形式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发展注重大型建筑物的建设。目前一些城市,地面硬化占据较大面积,对雨水渗透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造成积水等。为了打破这一现状,应该加大地面透水装置的铺设,增多雨水,污水等的处理途径【3】。
3.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工艺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工艺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技术和透水性铺设装置等。
生物滞留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技术。其中填充的基质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指可以将雨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质进行过滤、吸附,实现雨水的净化,避免造成污染。在实际应用中,生物滞留技术具有很多种作用方式,实践证明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以及生物滞留池的效果较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透水性铺装有许多种类,每种装置各有特点。在具体应用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选择,以期发挥更好作用。第一,缝隙透水铺装。这一装置较好的解决了路面砖不透水的问题。通常采用细砂、石子等物质,将其按照合理比例混合之后填入地面砖之间缝隙,进而形成缝隙透水铺装。地表水大量积累时便可以透过这些装置进行透水。第二,自透水铺装。这一装置铺装复杂,但是效果显著,使用频率较高。主要优势为避免出现材料衔接以及铺设之间的缝隙【4】。自透水装置更加适用于干旱季节,帮助土壤进行换气,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第三,缝隙透水与自透水铺装结合使用。这一装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渗透效率较高。可以提升渗透效率,达到良好的渗水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海绵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新标签。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高认识,不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当成一句空话。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结合城市区域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城市的独特之处,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海绵城市。本着科学、客观的原则确定海绵城市规划思路,充分实现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储存和利用,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梅.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筑与规划设计,2017,(01):14-15.
[2]黄昱霖,罗云祥.探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9):22-23.
[3]吴琼.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3):236-237.
[4]谢建英.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44-45.
论文作者:黄锦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区论文; 绿色生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透水论文; 雨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