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与内涵研究——兼论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教条论文,基本原理论文,思想认识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 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目前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该说基本上没有疑 义。但几乎存而未论的,究竟何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具体内 容有哪些,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果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怎么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拿什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如何“解释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如何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 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在解放思想中 统一思想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是上个千年里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但是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人们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有的强调马克思研究的 方法,有的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批判的精神,还有的干脆把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这些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确实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研究的方法,是为了揭示基本理论观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但 不能把方法论等同于基本原理。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精神,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理论风格,是形成基本原理的一个方面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精神自然不等于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何况有批判精神的理论思想恐怕不只有马克思主义。那种把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性当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教条主义, 但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同义反复关系,很容易导致把包括基本原理在内 的全部马克思主义都当作发展的对象,导致人们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甚 至怀疑、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笔者所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 观点。主要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既不是全部言论也不是 个别结论。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有过精辟的论述,对我们认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有启发。他说,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要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言 论,“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动。 这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注:《邓 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171页。)。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 样也绝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言论、字句,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教条汇编、教义回 答。邓小平就批评了“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 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171页。)的观点。 因为如果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是坚持其中正确的部分,既影响我们在本质上把握马克 思主义,又使我们难以摆脱本本的束缚,以至于在那些个别原理、个别结论是正确或错 误这些枝节方面长期纠缠不休,并不能很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总书记也 指出:“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那个时代、针对 当时的形势和斗争需要所提出来的具体论断、具体行动纲领区分开来”(注: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和支柱,是我们要当作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完整准确的理解,“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绝境的教 条主义,又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统统当作发展对象的虚无主义”(注:葛守昆:《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90年第1期。)。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志。诚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来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 展的大道,积极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研究成果。比如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 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等。但马克思主义是在辩证地否定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 成的,与前人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具有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主义“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 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378页。)。现在国内外有些 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是“百科全书”,什么都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找根据,什 么都朝马克思身上套,如认为马克思是继魁奈之后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形成者 ,是“投入产出”理论的先驱,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父等(注:见《南开学报》1982 年第2期魏埙文。),有的还把马克思作为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注:S.佩乔 维奇:《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见J.C.伍德编《卡尔·马克思经济学》 第四卷,伦敦,克鲁姆·赫尔姆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我们认为,不排除今天 的一些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有着某种联系,但关键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的 思想是什么,其不同点在哪里,而不是挖空心思去寻找理论之间的一些非本质的联系或 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在,本质作为社会科学的最高范 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而区 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根本标志。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虽然也是一定时代和环境条件的产物,但它是在很高层次上揭示社会本质和发展的 规律,因此其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跨度比较大。作为揭示社会经济本质属性的理论学 说,不可能如昙花一现。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学说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基 本原理就是这株参天大树的主干,而个别原理和结论就是枝叶。一般来说,枝叶要随着 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主干却长期昂然挺立。
有种说法认为,“基本原理也是要发展的”,我们认为这话抽象地讲是对的。但是, 我们今天尚处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仍将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和竞争的发展 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许多结论和个别论述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得过时,可是 关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更没有过时(只是人们 不能把个别结论当作基本原理僵化对待),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 原理了。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不是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这个意思。不然,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 才能克服两种错误认识和做法:一种是抱着经典作家的个别原理和字眼不放,“使活的 马克思主义成为死教条的牺牲品”(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6页。);再一种是“ 对理论问题采取模棱两可或毫无原则的态度”(注:《列宁全集》第8卷,第287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我们就可以根据特征来认识其基本原理的内 容。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恢宏、博大精深,蕴含在其中的基本原理并非 一目了然、一清二楚。特别是长期以来“左”的教条主义的影响和束缚,人们不是停留 在个别结论和字句上,就是难以摆脱本本主义的阴影,习惯于各取所需,从经典作家的 理论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更增加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学说中,究竟哪些是基本原理?又如何获得基本原理?如果不 是先入为主,主观臆想,我们认为有一个目的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就是学习和理解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学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特定历史环 境下所研究的理论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动机何在,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 果不求甚解,只是寻找马恩著作中那些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不可能深入理论的实质 ,去刨根问底地探寻研究主体的理论轨迹。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则应该搞清楚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说中哪些是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观点,是问题的要害所在,哪些又 是结论性观点,其依据和前提是什么,是否可靠。否则,随意性的、盲目的看待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很可能似是而非,以讹传讹,以这样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不可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联系到在相当长时期里,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创始 人计划经济的观点当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结果给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造成了很大障碍与束缚。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目的就是要揭示资本 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及历史暂时性,提出要改变这种制度,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当然, 他们的研究也是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所以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页。)。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的方面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就他的三个组成部 分而言,则有哲学的、经济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并 非是孤立的。受我们所学的经济学专业限制,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证明和 运用的经济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试图找出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属性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以《资本论》为代表,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其基本原理有哪 些?理论界和学术界流行的认识认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与私有制对 立的公有制等。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认识比较笼统,并没有反映马克思经济学中有本质 属性的思想观点,未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核心和精髓所在。劳动价值论并不是 马克思的发明创造,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就有了。剩余价值论在 马克思之前就被提出来过,至于公有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者中也并不少见。问题 是必须从中挖掘出有说服力的本质要义,找出真正区别于前人的真知灼见。
我们理解,就劳动价值论来说,基本的原理即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对资本 主义的分析从商品入手,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除了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外,主要还 因为都包含着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都凝结有一般的人类劳动。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 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商品中,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作为 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商品的主体,也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这也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 。理解这点很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内涵,马克思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揭示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理论。
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还有“价值决 定”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我们坚持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就是劳 动者创造价值的理论,至于“价值决定”以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中 确有大量的阐述,但这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并非扣得很紧,关系也不是很大。 关于价值决定问题,究竟何种劳动决定价值,何种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第一种含义 的社会必要劳动,还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诚然,商品价值作为劳动的结晶, 总是包含有一定的劳动时间。问题是由于社会劳动分配的复杂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某种或某类商品到底包含有多少价值量,硬是要进行这种计算,很可能成为永远无 解的“歌德巴赫猜想”。所谓“价值决定价格”,实际上是价格理论而不是价值理论。 晏智杰教授在《劳动价值学说新探》中指出,“时至今日,人们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 中所能看到的,就只有价格论,而没有与它分离的价值论。有时人们也称价值论,但其 实际所指的仍然是价格论”(注:《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页。) 。我们认为很有道理。并且在“价格论”方面,除了对劳动价值论的不正确否定外,西 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分析,比马克思更要细致,也更接近于市场经济的事实。
“价值规律”,人们在理论上使用的频率很高,讲“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作上下波动”,但由于价值量本身难以确定,价格主要由供求关 系决定,实际上这里的“价值规律”已经不是价值规律,而是价格规律了,是要揭示价 格按供求关系变化的函数关系,这跟价值分析之间实在有太大的距离。我们没有必要把 不属于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硬拉到劳动价值理论中来。
关于剩余价值论,我们认为基本原理就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不劳动的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理论。这里,雇佣工人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 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22页。)。他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秘密,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在其周围凝结起来的核心。不过,在对剩余价值的 认识上,不仅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连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内,都只是认为资本 家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里,对于资本家作为“不劳动者” 的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是深刻的,问题在于我们未有深入事物的本质,以至于有些 问题浅尝辄止,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首先,在资源要素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要素所有 权在经济利益上的体现,就是在剩余产品中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在生产资料并没有极大 丰富、涌流的情况下,如果否定要素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必须导致人们投资积 极性的丧失,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其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不平等、不合理,还包含这样一个前提假定,就是资本家不单纯是资本的所有者,更重 要的是一个非劳动者,这是马克思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马克思早在《雇佣劳动与资本 》一书中就指出“这就是全部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惟一阶 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8、349、265、267页。),后期在《哥达 纲领批判》中,又指出资本主义是:“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 动者手中,而劳动人民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构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应该说 ,没有什么比这更明确的了。正因为资本家不劳动,工人阶级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 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资本家不仅是资本的所有者,更主要的是一个非劳动者,这样 才产生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剥削。否则,如果以为资本家也是劳动者,也参与生产过程 ,也从事指挥或监督劳动,甚至资本家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就必然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是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作为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大厦基石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如同沙上建塔,将顷刻瓦解。为了把剩余价值 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还批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家收入当作是“监督工资”或 “管理工资”因此掩饰和否定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他指出,所谓资本家指挥和监督的 劳动,完全是为了要“进行剥削而亲自花费必要气力”(注:《资本论》第3卷,第435 页。),这种所谓“劳动”是“剥削的活动”,并且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留 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为了证明资本家 属于一种多余,马克思还说,“工人自己创办的合作工厂,它们提供了一个实例,说明 资本家作为生产上的职能(指管理职能——引者注)执行者对工人来说已经成为多余的了 ,就像在资本家本身看来,土地所有者的职能对资产阶级的生产是多余的一样”(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552页。)。因为只要工人完全有能力自己指 挥和管理生产过程,就已经到了资本家管理是多余的时候,马克思才能指出未来社会的 “阶级差别将消失”,社会经济活动将“在人人必须劳动的条件下”(注:《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第348、349、265、267页。)进行。
所有制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所有制问题上,其反映 基本原理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内,都把“公有制”与“ 私有制”当作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其实,这并非马克思的本意。我们认 为,马克思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在本质上不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用劳动 者所有制代替不劳动的资本家所有制。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有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关于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否定。马克思确实有用公有制否定私有制的思想,不过 ,这里有十分严格的约束条件和前提假定,切不可望文生义。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关 于对私有制的否定有两处提得非常明确:一处是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说:“共产党 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48、349、265、267页。)。但是如果不是断章取义,这里“消灭私有制”是有 前提条件的。马克思明确提到,“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 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 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 产”。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 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者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 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很清楚,由于那种依 靠个人劳动获得的财产私有制已经被资产阶级私有制所消灭,由于“资本是集体的产物 ,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 动,才能被运用起来”,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否定,才是“消灭 私有制”。还必须强调,这里消灭的私有制,不是一般的私有制,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 ,而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为了说明不是消灭一般的私有制,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 你们一听到我们要消灭私有制,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 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 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原来是说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 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又说,“共产主义(这里共产主义与社 会主义并无严格的区分)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 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8、349、265、267页 。)。
另一处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结尾,有一段著名的话, 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 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 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 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 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资本论》第1卷,第832、833 、830—831页。)。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都是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东 西,因此对个人所有制的理解始终找不到真谛所在。不过,如果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不是先入为主地主观臆断,“个人所有制”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所有制主体即所有者 属性的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按照马克思的意思,这里主要讲的是,原来劳动者自己劳 动拥有生产资料的,后来被资本家所剥夺,变为资本家所有制,而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 否定,则是重新恢复劳动者所有制。这里并不存在对公有制或私有制的否定。重新建立 的“个人所有制”,既非是私有制,也非是公有制,就是劳动者所有制。劳动者所有制 ,才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最最基本、最最本质的规定。对于资本主义所有制, 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也并非如人们通行所理解的私有制,而是非劳动者的资本家所有制 。马克思明确指出,私有制有不同的私有制,私有制的性质要“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 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 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注:《资本论》第1卷,第832、833、830—831页。)。
其次,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劳动者所有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又是必须回答 的问题。我们认为,劳动者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最最本质的特征,劳动者所有制 的具体形式只能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宜公则公,宜私则私。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占有”即“公有 制”的形式“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即劳动者所有制)”。他说:“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 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注:《资本论》 第1卷,第832、833、830—831页。)。但是在事实上,不仅当时的英国,就是今天的美 国,都远远未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水平。当今世界,尽管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生产资料仍然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生产资料首先是一种财产,谁 拥有其所有权,谁实际上就拥有一笔财富。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全社会拥有生产资料的 单一公有制,在今天肯定还不具备条件。不顾客观条件,一味抱住马克思的个别结论不 放,只能跌入教条主义的陷阱而难以自拔。同时,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缺少到位的抽象,本质没有得到深刻的揭示,形式得不到充分的展开,在形式逻辑上又 犯了内含过大、外延太小的错误。
联系江泽民总书记近几年一直引用恩格斯在《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一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即“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 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 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注:参见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实际上,这也能 从一个方面说明,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虽然有了计划经济、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但资本主 义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
综合上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突出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 地位,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劳动者与不劳动者资本家的对立是资本 主义制度有着历史暂时性、不合理性、不平等性的根源,确立劳动者的统治地位,以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来解决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善于把其基本原理 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 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 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财产问题、剥削问题 、剩余价值问题、私营经济问题等。对这些虽然也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完全解答。我 们相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征与内涵的研究探讨,将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 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标签:公有制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资本论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