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滑坡是高速公路施工中常见的病害之一。重庆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影响程度及治理难度尤为突出。滑坡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水(降雨和地表、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四大主要因素的综合制约。
关键词:滑坡;形成机理;抗滑桩;监控
引言
沿德高速公路滑坡于2014年4月份,第一次出现裂缝,坡体进入蠕变阶段;在7月下旬蠕变加剧,于7月30日形成地质灾害险情;8月下旬连续一周的降雨,再次加剧坡体变形发展,坡体几级裂缝联通,东侧冲沟及西侧边缘出现羽状剪切裂缝。坡体变形加剧与降雨关系密切,在雨季及雨季后期由于持续降雨,极大的软化了滑带及破碎带,增大滑带应力,使滑带强度大幅衰减,为滑坡蠕滑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滑坡的地质条件、成因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思路、方案进行阐述,为同类滑坡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理思路和参考价值。
1 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层岩性
斜坡中的地层层序、软弱带层数、产状和埋深等是控制坡体结构的主要条件之一,依据坡体结构可确定坡体内可能生成滑动与蠕动的部位、加固工程的持力层,以及坡体内已变形或可能变形的岩土体的规模等。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次钻探及地表出露的地层岩性分析,组成斜坡及其周围的主要地层有二叠系(P)、志留系(S)及第四系(Q)地层。
1.2 水文地质
1.2.1 地表水
滑坡体内的地表水主要汇集在东侧冲沟及坡体西南侧的水池内、少部分在滑坡前缘开挖断面底部出露,其补给来源主要是泉水、坡体渗水,相互具有水力联系。池水主要供给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及农田用水,其余地表水则由西侧冲沟、南侧排水沟排泄或渗入滑体内形成孔隙潜水。
1.2.2 地下水
滑坡病害所在山坡的组成岩层为志留系的泥质粉砂岩、页岩及泥岩、上部覆盖残坡积、崩坡积的碎石层、块石层。地下水主要是基岩裂隙孔隙水及灰岩块石层间孔隙水,赋存于裂隙发育的砂岩和碎块石堆积层中,多为层间水。地下水的补给来自西北方向的后山沿顺坡岩层间水、坡体北部二叠系灰岩岩溶水及坡体表水下渗。
1.2.3水的腐蚀性
在滑坡区内取泉水水样一组,并进行了水质简分析和侵蚀性CO2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水的化学类型为碳酸盐钙质水。其矿化度252.67mg/L,PH值为7.00,侵蚀性CO2为0.0mg/L,SO42-含量90.19mg/L,Cl-含量24.65mg/L,总硬度为388.59mg/L。
2 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2.1 滑坡规模及滑坡分级
滑坡东西向宽110-150m,南北长约550m。滑坡总体积约187万余方,按滑坡的规模分类,该滑坡属特大型滑坡。从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及主滑面与层面关系看,该滑坡属堆积土顺层滑坡。从滑坡变形特征和运动性质分析,该滑坡属牵引式滑坡。
2.2 滑坡物质组成
2.2.1 崩坡积灰岩碎石、块石及孤石
坡体均有分布,原岩母体(P1q~m)灰岩,西侧薄、东侧厚,钻探揭示最大厚度46.3m;从滑坡后缘至前缘,粒径逐渐变小,后缘灰岩孤石块径可达数米。
坡体均有分布,原岩母体(S2~3hn)砂泥岩,主要分布在滑坡前缘,部分保留原岩顺层结构特征。
2.2.2 全、强风化砂泥岩
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灰绿、黄绿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质及钙质结核,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
2.2.3 滑带土
滑带位于中风化层顶部,黄绿~青灰色,见眼球状包裹体。含水量相对较高。
2.2.4 中风化砂泥岩
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青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质及钙质结核。岩体较破碎~较完整。
2.3 深层变形特征
勘察监测时间多集中在2014年9月中下旬~10月上旬,而该阶段滑坡在前缘回填反压(8月24日实施)及降雨少的有利条件下,滑坡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滑坡处于暂时稳定期,在该阶段实施深部位移监测,效果不明显。钻孔位移方向为163.6°-215°。
2.4 滑坡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上陡下缓,有利于雨水、地表水下渗。
(2)物质组成:堆积体块石富水性强,下部基岩相对隔水,且基岩为软质岩,遇水易软化。
(3)大气降水:5~7月份工区阴雨连绵,雨水大量下渗,水位上升,土体软化。
2.4.2 人为因素
(1)人类活动:坡体上生活100多户居民,生活及生产用水顺坡自然排放。
(2)施工扰动:线路以深路堑方式从堆积体中前部通过,对堆积体形成开挖切脚,极易诱发滑坡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剩余下滑力计算
3.1.1 按原勘察报告数据计算
滑体:γsat=21.50 KN/m3;滑坡前缘剪出带(饱和):C=8 kPa,φ=25°;
滑坡后缘拉裂带(饱和):C=8 kPa,φ=37°;一级滑体中部滑带(饱和):C=8 kPa,φ=11.3°;三级滑体中部滑带(饱和):C=8 kPa,φ=14.4°;
K=1.15;E=6214kN/m
3.1.2 按施工过程中取样测试成果计算
滑体:γsat=21.50 KN/m3;滑坡前缘剪出带(饱和):C=8 kPa,φ=25°;
滑坡后缘拉裂带(饱和):C=8 kPa,φ=37°;一级滑体中部滑带(饱和):C=14 kPa,φ=11.4°;三级滑体中部滑带(饱和):C=14kPa,φ=11.4°;
K=1.15;E=6302kN/m
3.2 剩余下滑力分配
3.2.1 设计计算
(1)以B排桩为界将滑坡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提供抗力为4068kN/m,即若无上段滑坡作用,下段滑体无滑走可能,B排桩设计计算考虑抗力作用,即设计中考虑下部滑体及上、下排桩共同抵抗上部滑体推力。
(2)由于现场施工工序为先施工C桩,再施工B桩(尺寸偏小),即前缘支挡结构承担了大部分滑坡推力,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设计过程中加强B排桩桩身结构设计同时,加强前排桩设计,及前排增设D、E桩与C排桩连接形成H型抗滑桩。
(3)H型(C-D、C-E)桩设计推力为4600kN/m(三角形分布),B排桩设计推力为1800kN/m(矩形分布)。
4 治理设计方案
4.1 设计方案
(1)排水工程:仰斜式排水孔、地表排水沟
(2)抗滑工程:B、C、D、E排抗滑桩、H型桩前锚索
4.2 具体设计方案
4.2.1 排水工程
(1)仰斜式排水孔:在路堑坡脚以上1.5m处打一排仰斜排水孔,每两根抗滑桩之间布置一根,间距6m,仰角6°,孔深45m,共布置仰斜式排水孔9个。
(2)地表排水沟:在地表布置排水沟将地表汇水及泉水(滑坡影响范围内共发育4处泉点)引出区外,地表排水沟长约1000m,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对局部陡坎地段需采用浆砌片石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3)排水隧洞:在B排桩与C排桩之间设置一条排水隧洞,排水隧洞尺寸3.3m×2.6m,净空2.7m×2.0m,长125m。每隔3m沿径向设置2根φ91mmPVC花管,单根长20m,共设置PVC花管56根/1120m。
4.2.2 抗滑工程
(1)B排抗滑桩:在路基右侧170m处设置B排埋入式抗滑桩,其中B1、B2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m×3m,单桩桩长23m;B3、B4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m×3m,单桩桩长25m;B5、B6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m×3m,单桩桩长30m;B7、B8、B9、B11、B13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2m×3.4m,单桩桩长30m;B10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2m×3.4m,单桩桩长28m;B12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2m×3.4m,单桩桩长32m。B排共设置抗滑桩13根、366m。
(2)C排抗滑桩:在右幅路基右侧11.25~21.6m处设置C排抗滑桩,其中C1、C2、C3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m×3m,单桩桩长23m;C4、C5、C8、C9、C10抗滑桩截面尺寸为3m×4m,单桩桩长33m;C6、C7抗滑桩截面尺寸为3m×4m,单桩桩长30m;C11抗滑桩截面尺寸为3m×4m,单桩桩长35m;C12、C13、C14抗滑桩截面尺寸为3m×4m,单桩桩长28m;C15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2m×3.4m,单桩桩长20m;C16、C17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2m×3.4m,单桩桩长15m;C排共设置抗滑桩17根、463m。
(3)D排抗滑桩:在路基右幅路基右11.6m设置D排抗滑桩,D1、D2、D3、D4共4根,将其与C排桩相连,组成H型(C-D)抗滑桩,组合配对形式为:D1-C7、D2-C9、D3-C11、D4-C13。D1抗滑桩截面尺寸3m×3m,单根桩长18m; D2、D3抗滑桩截面尺寸3m×3m,单根桩长20m;D4抗滑桩截面尺寸3m×3m,单根桩长15m。
(4)E排抗滑桩:在路基右幅路基右11.6m D排抗滑桩桩间设置E排桩,E1、E 2、E 3共3根,将其与C排桩配对,组合配对形式为:E1-C8、E2-C10、E3-C12。E1、E 2、E 3抗滑桩截面尺寸3m×3m,单根桩长20m。
4.3 施工要点
4.3.1 施工顺序
裂缝封堵→C、B排抗滑桩→D排抗滑桩→E排抗滑桩→预应力锚索→仰斜式排水管→地梁→跳槽整体开挖→排水隧洞(视情况是否施作)
4.3.2 施工要点
(1)H型抗滑桩施工应分段进行,施工过程中路槽开挖分段长度为12m。
(2)排水隧道是否有必要设置,需进行进一步论证。(2015年11月16日的方案评审会已确定取消施作)
5 施工过程及治理效果监测
(1)C排桩施工后,路槽相继开挖,此时B排桩正在施工,D、E排桩未施工,滑坡发生明显的变形,导致C排桩承受了较大的滑坡推力,2015年8月中旬H型抗滑桩系梁施工完毕后,滑坡支挡体系基本完成,后期滑坡推力由C排桩,D、E排桩及B排桩共同承担,监测结果显示支挡体系形成之后滑坡变形收敛。
(2)尽快完成仰斜式排水孔施工。
(3)建议滑坡路段路基范围内设置纵向盲沟疏排地下水。
(4)为进一步约束抗滑桩变形,确保其正常使用功能,建议尽快按设计要求完成锚索张拉。
结论
(1)对于滑坡治理工程需在确定方案前需进行详细的施工地质勘探工作,确定滑动面位置、软弱岩层深度及节理发育情况,为滑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
(2)滑坡治理工作难度大、复杂,且有不可预见性,施工中应加强滑坡体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实时掌握滑坡动态,采用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方式进行治理;
(3)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防护方案结合的方式对滑坡进行治理,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杜炜平,唐刚.古滑坡体破坏特征与防治对策.土工基础.2006,20(3):2-3.
[2]邓志斌.古滑坡地段滑坡治理措施.中南公路工程,2002,27(3):2-3.
作者简介:
张青林,男,1983.08.19。大学本科,工程师,身份证号码:230523198308190412
论文作者:张青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滑坡论文; 截面论文; 泥岩论文; 尺寸为论文; 地表论文; 路基论文; 前缘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