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征--虚拟_诗歌论文

诗歌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征--虚拟_诗歌论文

诗歌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虚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被人论文,诗歌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里,诗歌教学不能不说是一个难点,一个弱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以及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性矫正,自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诸如语文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不足,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不大,升学考试历来不要考生写诗歌体裁的作文,多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浓,以背诵代替理解……等等。但我认为,对诗歌基本特征的认识、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不能不是诗歌教学中的路虎。

多年来,不少语文教材、教参、教学研究著作、论文里,在谈到诗歌的基本特征时,往往只涉及集中性、抒情性、精练性、跳跃性、音乐性等五个方面,而忽视了虚拟性这个基本特征。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编著的初中语文第三册在单元提示中,介绍了诗歌的四个主要特点:集中性、精练性、音乐性、跳跃性,在第四册单元提示中,又补充了抒情性这个特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语文第五册作文训练“写诗或改写诗”里,讲了诗歌四方面的基本特征:要有鲜明形象,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讲究语言的精练,要押韵。在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一书里,对于诗歌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1 )诗歌高度集中,感情深挚;(2)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性;(3)诗歌具有鲜明形象和深远意境。

诗歌作为资格最老的文学体裁,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家名作,成为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我们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我国历来就有重视诗歌理论研究的优良传统,诗学颇为发达。“诗论、诗笺、诗话、诗律、诗史,乃至诗记、诗笔、诗选之类,也都属于诗学范畴”。(姜书阁《诗学广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诗歌的尚未被人明了的潜在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传统诗学的基础。

什么是诗歌的虚拟性?这里的虚拟性,是假定性的意思,是和真实性相对的。所有的艺术都追求真实性,但又都离不开假定性。因为凡是艺术都不能是生活的刻板地、机械地摹写、翻版。诗歌曾被视为是文学中的“贵族”,是比一般通俗文学层次要高的雅文学、雅艺术。诗歌不能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反映物、再现物,是诗人头脑对客观生活素材加工、提炼、典型化、虚拟化的结果。诗歌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抒发一定的情绪感受时,都不可能没有一定的(或称程度不同的)假定性、变形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实质上就是诗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造性,审美追求性,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观性、创造性、审美性。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缅怀周总理诗歌中的杰作。诗人以寻找、呼唤周总理为线索,虚中见实,讴歌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光辉的一生,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这位走遍全国、日夜辛劳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由衷敬仰、深切怀念。在周总理与世长辞之后,诗人与“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他,走遍整个世界寻找他,最后认定“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全诗的构思就是虚拟性的,显示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魅力。这首诗发表时,正值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诗人怀着亿万人民同样真挚、深切的感情,通过这首立意新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表达了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诗歌的虚拟性特征,既可以笼罩全诗,体现在谋篇布局的总体设计方面,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那样,又可以与诗歌采用的比喻、夸张、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相配合,形成一种物我同感、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动人心魄,沁人心脾。试看李白《秋浦歌》的头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于人来说,三尺长的发已属可观了,三丈长恐怕就站不起来,更走不动了。但这种夸张仍含有一点真实在里面,形象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日益增长、难以排遣的愁情闷绪。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也是明显的夸张句,虚拟句,杭州西湖时值六月,莲叶长得再多再茂盛,“接天”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变形,是假定性,是虚拟性,但又确确实实突出了西湖莲叶接天、碧绿无穷的美好风光,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这是多么朴素、亲切的拟人手法的诗句,写出了延安人民对重返延安的革命战士的隆情盛意,展示了动静结合、生机盎然的山川美、画面美。

诗歌的虚拟性,还可以与梦幻、畅想,借用神话、传说、迷信中的虚拟人、景、物等艺术手段相结合,以期形成天马行空、阴阳两界、死而复生、奇幻无常的浪漫主义境界,抒发强烈的、独到的生活感受,宣泄充沛的、复杂的内心情绪,寄托诗人美好的、高洁的生活理想。陈毅的《梅岭三章》,抒写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是掷地有声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诗作于被敌人重兵围困的险恶环境之中,相当于“绝笔诗”。第一首写自己不衰的斗志,即使牺牲了,到了阴间仍然要招集那些已经牺牲的部下,“旌旗十万斩阎罗”,继续和反动派较量,直到把他们彻底打败。第二首写对战友的期望,期望他们继承先烈遗志,完成未竟之业,“捷报飞来当纸钱”,答慰烈士英灵。第三首写革命者的信念、理想,诗人认为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并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挺进步伐,“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光明前景翘首可待。《梅岭三章》不愧是充分显示诗歌虚拟性特征、魅力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瑰宝。诗歌是主观性极强的艺术,如同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主体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实在的内容完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事实上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陈毅设幻为诗,驰骋阴间,抒发了革命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取义成仁、终成大业的壮烈情怀、昂扬斗志和远大理想。

诗歌的虚拟性,要求诗人在表现社会生活时,要有折射,要能虚化,而不要直射,过于落实。艾青在看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表演的《小夜曲》这个芭蕾舞节目后,他没有在诗里具体描写乌兰诺娃如何伸臂、扬腿、旋转,完成各种各样的芭蕾舞高难度动作,而是非常巧妙地利用连比,写出自己在欣赏精美绝伦的艺术表演时的独特感受:乌兰诺娃她柔软像云,轻盈若风,明亮过月,宁静似夜……她不像在舞台上表演,倒似在太空里游行。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拟性的确是诗歌与生俱来的重要特征。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联系教材内外的诗歌,引导学生一点点弄清虚拟性的确切含义、多种表现、积极作用,扎扎实实提高他们读诗、写诗的能力与素养。

标签:;  ;  

诗歌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征--虚拟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