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思想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7-0017-07

       201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30周年,作为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伴随着学科的发展走过一个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的背景

       (一)比较研究热潮的出现,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如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学生事务管理等理论先后传入我国,掀起一波比较研究热潮。尤其是欧美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的形势下,要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迫切需要借鉴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许多高校开始研究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并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在对比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两者都是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从所追求的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校园健康发展为目标;从使用的手段来看,两者都是用行为规范来调整各种关系。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相互区别的一面:两者追求目标的途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宣传、教育、谈心、疏导、激励等方式进行,而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规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两者隶属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生事务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学;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学生事务管理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规范,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着眼于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两者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学生事务管理注重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它的体现的是个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的是整体性文化。

       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把两者割裂开来或等同起来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在学生事务管理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生事务管理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学生事务管理建设的题中之意。长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能够为学生事务管理所应用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借鉴学生事务管理建设的思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迫切需要引进新的内容,改变某些方式,而在这一点上,学生事务管理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借鉴。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只要我们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就可以在新形势下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各种信息的沟通、研究资料的交换和人员交流的逐步增多,也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留学生制度的恢复,派出留学生和吸收国外来华留学生的增多,比较不同国家在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的异同,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许多高校开始重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如原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校)针对国外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材料搜集和整理,提供比较翔实的比较研究资料。

       组团赴国外考察,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立提供可借鉴的信息。1985年前后,原国家教委和相关部门,先后派出多个考察组到国外(主要是美国)考察,重点考察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校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在多种场合介绍了美国等高校的公民教育课、人格教育课、社会教育课、伦理教育课等内容。如时任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杨静云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两次赴美国考察美国社会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回国后发表考察报告中指出:“过去,不少人对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是否有政治的、思想的、价值观的教育,不甚了解。其实不然。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很重视德育。尽管美国的意识形态性质、内容与我们根本不同,但是在方式、方法、管理办法以及人类普遍适用的一些共同文明方面,我们仍然有可以借鉴之处。”[1]又比如1995年,中国教育访美代表团在《美国青少年德育教育考察报告》中指出:“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值得我国德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思考,吸收和借鉴。”[2]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派出考察的团队不断增多,考察团回国后的考察报告内容丰富具体,信息大量,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研究课题的设立

       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立,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1984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便提上议程。原国家教委于1988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会议上,酝酿并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内容正式列入教材编写计划,这是该学科第一次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正式出现。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门类已经初步建立,整个专业在科学化、理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比较研究的提出创造了有利条件。1990年左右,一些院校经过酝酿准备,先后为本科生、双学位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也开始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一些院校配备了教学与研究人员;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组织人员出国考察访问;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了基本分析等。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首都师范大学会同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有关院校的教师,承担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任务,开始学科课程的基础建设。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编写

       1995年9月,由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苏崇德任主编,邱伟光、张孝宜、秦英君任副主编的我国第一本《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个时期,除了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外,先后还有樊富珉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永康、苏振芳主编的《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著作出版。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设置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原国家教委和一些省市还列出重点科研项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别以及地区研究。如武汉大学承担的国家教委科研项目“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港台思想对沿海地区青年的影响及对策”(1990),福建省“八五”重点项目“海峡两岸青年道德观的比较研究”和“港台青年思想研究”,编写出版《港台思想与大学生》(1992)。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编写出版了《新加坡的精神文明》(1993)等。进入21世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设立课题申报指南,加大课题立项,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提供资助,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全方位展开。通过课题研究,一些学者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评价,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著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提供了线索和材料。

       三、建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召开学术研讨会

       1995年以来,随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各自特色的研究团队。如首都师范大学有以苏崇德、王瑞荪、高峰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以陈立思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福建师范大学有以苏振芳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海南大学有以赵康太、李德芳、李辽宁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以傅安洲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同时,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为了深入探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1995年以来,先后多次召开全国性的研讨会。

       (一)1995年10月9—14日,首都师范大学受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在北京房山区举办了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46所高校的50多位代表参加。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讨论,取得部分共识,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打下基础。在此次会上,还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性比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和课程设置得到认同。同时,会议认为,作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家对教材的进一步修订以及专业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在专业建设上成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办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刊物;按地域、专题、问题等搞一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丛书》;建立一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培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应做到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结合,最好在专业理论课开设以后再开设比较课程。

       (二)2006年11月11-12日,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和越南国民经济大学联合发起,在海口市召开了“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越南、俄罗斯的40余所高校和学术杂志社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除分别对中国和越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介绍,还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150多年中,形成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其他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模式。开展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大学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雅库欣可夫教授指出,在苏联时期,大中专院校都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一年级开设苏共党史,二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考试,在每个班级里面都有专门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每个城市都设立政治教育中心,负责培养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现在,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不存在了。越南国民经济大学邓文胜教授对中国和越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比较,认为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主要的,具体表现在理论基础、发展目标和定向方面。由于越南和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及民族文化传统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任务服务所采取的方式与步骤不同。希望通过交流,使这门学科日益完善。

       这次会议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以来召开的首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加强了中国高校之间,中国与越南、俄罗斯高校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的交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国际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认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2008年10月31-11月2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苏崇德教授、王瑞荪教授莅会指导。在研讨会上,学者们就以下问题达成了共识:第一,比较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体系,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国别研究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础,应当尽可能利用第一手资料扎扎实实地做下去;第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应当进一步拓宽,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到国际组织(如欧盟的青年组织)、小到地区间比较(如中国港澳台与大陆的比较,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比较等)都应当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第四,必须尽快建立能为大家所公认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部组编教材进行新一轮修订;第五,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领域亟待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促进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繁荣;第六,建立本学科的学术组织,以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等等。

       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专栏的设立、系列论文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创办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北京)、《思想教育研究》(北京)、《思想理论教育》(上海)、《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武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等相关杂志,开始登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同时,许多高校学报开辟专栏(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论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逐步增多。从知网查找,用“主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搜索到53篇;用“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搜索到85篇;用“主题”+“比较德育”,搜索到13篇;用“主题”+“德育”比较,搜索到47篇;按“篇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搜索到11篇;用“篇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搜索到57篇。把上述几种类型搜索到的文章合计起来共266篇。加上用其他名称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从1984年到2013年期间,发表和出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共300多篇。

       (一)1984—1995年的代表性论文

       1984—1995年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陆象淦的《罗马尼亚的思想政治工作》,李燕杰、公方彬的《有国家就有政治工作 有人就有思想工作——李燕杰、公方彬一席谈》,杨静云的《美国政治观、价值观教育掠影》,杨静云的《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二)》,邓卓明的《国外面向21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王连夫的《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略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协会赴美考察团的《美国的国家意识教育》,安钰峰的《谈谈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元化的问题》,李彩英的《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初探》,秦英君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散论》等。

       (二)1995—1999年的代表性论文

       1995—1999年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中国赴美道德教育考察团的《美国道德教育考察》,夏伟东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瞥》,陈立思的《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潘长利的《美国历史教育评介》,段大蓉的《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比较研究》,饶伟的《中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关培兰、石宁的《中美家庭道德伦理观与教育的比较》,郑永廷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比较研究》,魏文英的《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透视》等。

       (三)2000—2013年的代表性论文

       2000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和著作逐年增加,有苏振芳的《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黄长春的《中美两种德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兼论不同教育环境下德育效果的评价》,潘长利的《中美两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比较》,陈军的《美国国民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及启示》,张劲的《当代美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途径》,苏振芳的《21世纪全球学校道德教育的走向与跨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刘世丽、杨连生的《美国“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的启示》,于伟、刘冰的《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李俊、唐芳的《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叶芳云的《中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比较及启示》,李庆广的《中美高校道德教育之比较》,高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综述》,骆郁廷、张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崔月华的《浅谈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周琪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思考》,苏振芳的《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苏振芳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及其模式》,杨新宇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上官云瑞的《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杨国欣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现实意义》,陈立思的《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周琪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话语的现代图景》,沈壮海的《国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补白之作》,杜柯妹的《普通高校与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徐绍华的《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经验与借鉴》,王春英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合法性及其比较阈的厘清》,李建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前沿问题研究综述》,唐克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李辽宁的《古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张云阁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沈德理的《苏联、东欧与中国:二十世纪前八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征比较》,赵康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苏联模式与当代发展》,胡斌武、吴杰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夏小华、周建华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古巴、越南为例》,杨智平的《中越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王兴、阮一帆、傅安洲的《德国政治认同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

       (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著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出版社开始重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著作的出版,主要著作有:1990年由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1995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红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丛书》;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辑)》;2010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等都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选题。其中代表性著作和教材有:苏崇德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樊富珉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永康、苏振芳的《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陈立思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王瑞荪、高峰、陈迎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冯益谦的《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高峰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赵康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赵康太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赵康太、李德芳的《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郑洁的《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孙来斌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苏振芳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陈立思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苏振芳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傅安洲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等。

       五、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取得的成绩

       30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和全国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从初创到确立,现已初步形成了学科框架,在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二是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系列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比较深入讨论。

       三是培养了一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教学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四是开展了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长处,有利于我们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状况。

       五是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新方法、获得新认识,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和方法借鉴。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展不够。比较研究需要厘清比较研究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三者的关系,进而提出整体的研究构思。但是,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现实的国别比较研究上,而对学科历史比较和未来发展专题比较的研究重视不够。学术成果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二是课程(学科)意识淡薄,发展思路不清晰。由于比较研究的思路存在差异,因而对课程(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特点、方法、范式等还存在着争论,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都需要重新审视、深入思考。

       三是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由于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学科,也由于我们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对国外相关情况的了解还很不够,还缺少对特定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专门系统的研究。

       四是能够熟练应用外文对相关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学者相对缺乏。如何吸取一些外语好的青年学者投身其中,并争取在国外有较长时期的观察和研究,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科学、有效发展的关键。

       五是与国外交流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由于国外没有与国内相对应的学科名称,与国外交流的平台只能借用相关学科进行,比如德育教育、公民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咨询等。如何加强与国外同行学者的交流,逐步探寻与外国学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和途径,需要相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实施。

       六是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较少。虽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走过30年,但是,由于研究力量投入不足,资料收集和整理缺乏系统性,科学研究水平仍比较薄弱,学科目前还处于基础性建设阶段,标志学科发展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距离学术研究的较高成熟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3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斐然的成绩,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明确比较研究的宗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贡献就在于整理、分析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总结其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有自己特性的学科。其研究的任务在于,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为此,要展示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向学生打开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让他们欣赏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共同性。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趋势和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其本质,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大力推动比较研究成果的交流

       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作者群中,我们看到了其中大部分都是比较德育的研究者,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呼吁要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但真正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依然寥寥无几。此外,这支队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会,也没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会议,虽然有些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列为分会的专题研讨,但很少有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且需要它们作为交流与合作的中介。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全面、客观、准确

       一是内容要全面。从教育层次上,应包括国外小学、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其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从教育的场所上,既包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内容要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时代性,研究者必须紧跟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三是内容要客观、准确。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名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价值教育等。研究者要根据每个国家的确切内涵,客观地探讨其思想政治教育。

       (四)提高研究者的哲学思维水平,加强比较研究方法的探讨

       目前虽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很多都是就事论事,未能究其根本,提出的启示也是相当粗浅的。要改变这种研究现状,研究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哲学思维水平,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才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必须学会占有国外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直接资料和研究成果,掌握具体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特征、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有个基本把握,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本质和普遍趋势。

       (五)要关注国外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一是要关注国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国外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所进行的评述,其中以袁桂林的研究最为系统。二是要关注国外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虽然人们对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内容上说的,公民教育是从目的上说的。因而公民教育的研究方面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对国外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

       (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有创新的思路

       一是要走跨国度、跨文化的开放性的比较研究。把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均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客观地进行分析比较,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排斥。二是要采取以横向比较为主,纵横相互交叉为辅的比较方法。以同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问题为线索的横向对比分析,而不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的纵向对比分析。三是要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原则。不能仅仅限于罗列一些表面的同异现象,要善于透过现象分析其内外原因,从同中揭示其矛盾的普遍性,从异中指明其矛盾的特殊性,从中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的、本质的认识。要善于从那些表面上差异很大的问题中,看出他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从那些表面上极为相似的问题中,看出他们在本质上的差异点。四是要有可比性的比较研究对象。两个事物之间又必须找到第三者作为中介,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才能具体地加以比较,在比较研究中,一定要把握好比较对象的可比性。

标签:;  ;  ;  ;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