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风格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货币政策论文,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
通常认为,影响通胀预期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通胀水平。通胀具有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当通胀预期较高时,会带动真实物价水平上升。而真实物价水平的上升反过来会促使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通胀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时候,通胀压力才会出现。从费雪方程式可以看出,货币供应影响货币存量,而经济将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二者都会对通胀水平施加影响,但实际上,后者往往更易控制,也更为重要。三是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多种多样,包括原材料价格的意外上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等。外部冲击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央行的价格工具,能够对通胀预期直接产生很强的作用。我国当前通胀预期逐渐回落,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速正逐渐下滑,同时货币供应在不断收紧。
调查指标与市场指标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市场的通胀预期:调查指标和市场指标。央行每季度会公布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其调查对象为城镇储户。央行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可以看作为通胀预期的调查指标,它领先于季度CPI大概1个季度左右。
我国没有发行通胀指数债券,无法直接剥离出市场的通胀预期水平。但可以用加息预期和远期利率进行替代。一般来说,当通胀预期上升时,市场情绪偏向于防御,从浮息债剥离的加息预期会上升。同理,通胀预期上升时,远期利率也会趋于上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息预期和远期利率均能反映出市场的加息预期,特别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未发生大的调整时。但是,加息预期和远期利率也并非一定反映加息预期。因为导致加息预期上升的因素可能不是通胀预期。
经济仍是最为重要因素
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通胀经历过3次小的高峰,分别为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然而2001年的高峰实际上是通缩背景下CPI的反弹,因此主要考察后两次通胀高峰。
2004年,我国经济过热现象初显,投资、信贷和出口都快速扩张,其增速不低于2007年水平。全球经济经历了2000-2003年的衰退后,也逐渐恢复了增长动力,导致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各方面因素推动了国内CPI的上涨。
2007年我国经济全面过热,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历史高点。如果具体考察投资、出口等各经济指标,其增速基本与2004年相当,货币供应增速甚至略低于2004年水平。导致2007年通胀更为严重的原因是当年我国生猪养殖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导致猪肉价格飞涨。因此可以将2007年的通胀定义为“猪通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将从本质上推动CPI的上涨。可能有人会质疑,由于我国CPI构成当中食品占比大,CPI反映的实际上是食品通胀。这点确实如此。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会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一方面,当经济快速增长时,食品的成本会趋于上升,包括饲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另一方面,预期在食品价格的定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粮食价格受到调控以外,一般的食品市场、特别是蔬菜市场,基本上可以认为其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里,定价机制将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增长时,社会的通胀预期会上升,因为这时资产价格、工业产品等价格都倾向于上扬,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也能深刻体会。这时,农民的涨价预期也会逐渐上升,当有所农民的涨价预期起来时,便容易形成一种合力。而消费者由于自身工资收入在增长,对于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会认为其比较合理,愿意接受食品价格的上涨,这时食品的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因此,全社会的通胀预期能够传导至食品价格上。可以清晰看到,如果剔除食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食品的趋势性上涨动力和工业生产增加值趋势环比在短周期的波动当中密切相关。
在国外,原材料价格能够顺畅的向下游价格传导,但是在我国,由于价格体制的影响,PPI向CPI的传导并不通畅。从历史数据来看,自1997年以来的十几年里,PPI与CPI走势都非常接近。主要是由于PPI和CPI都为经济的内生变量所致,而非传导关系。虽然PPI受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但是,随着近10年来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一般来说全球经济也在扩张,这时国际原材料价格也保持上涨,国内PPI处于较高水平。由于CPI与经济也密切相关,所以CPI和PPI的走势基本同步。
相对于同比数据,当前通胀水平的衡量更应该看环比数据。将CPI环比数据进行季调,可以发现季调后的趋势项领先于同比数据的变动,也就说CPI环比更能及时反映当前物价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国内通胀预期变动的最重要因素仍为经济增长水平。货币供应量虽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对通胀的影响还是要通过经济才能发挥作用。此外,随着我国价格体制的改革,上游原材料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统也将更为通畅,这点也不能忽视。
通胀预期的管理
通胀预期管理政策
通胀预期管理的一个方式是实行通胀目标制。在通胀目标制实施的经济体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欧元区。欧洲央行于1998年成立,成立后欧元区就开始实行通胀目标制,其通胀目标定在低于但接近2%。
欧洲央行的通胀目标制实施非常严格。比如2000-2003年全球经济衰退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纷纷降息,欧洲央行也不例外。但是2002年初,欧元区核心CPI突破2%的通胀目标,为稳定通胀预期,欧洲央行停止了降息步伐,而直到2003年通胀回落至2%以下,欧洲央行才继续下调基准利率。
也正是由于欧洲央行严厉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98年以前,欧盟CPI基本上都位于2%以上。而欧洲央行实行通胀目标制以后,核心CPI在大多数时间内都保持在2%以下。最为重要的是,通胀目标制能够改变市场预期。当核心CPI接近2%时,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开始实行紧缩政策,通胀预期回落,从而控制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水平的传导。
加拿大政府于1992年实行通胀目标制管理,其目标是将核心CPI稳定于1%~3%之间。加拿大央行对通胀目标制的实行也非常严格。比如2000-2003年的全球降息周期当中,加拿大政府由于核心通胀异常走高,于2002年一度多次加息。通胀目标制实施以前的30年间,加拿大核心CPI平均值达到5.3%,实施后则基本上控制在2%以下。
美联储也会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但其并未实行严格的通胀目标制。联储甚至不愿意公布通胀目标,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更不愿意设立通胀目标。美国货币政策按照泰勒规则实施,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这点中国也有点类似。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比较有限,美国通胀预期也不会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动而调整。比如2004-2007年美国持续加息时,密歇根通胀预期指数并未下降,甚至震荡上行。
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居民的通胀预期影响程度相对有限,除非像20世纪80年代巨幅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并对居民的心理造成冲击。一般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影响当前通胀水平,然后才会使通胀预期发生变动。
我国货币政策风格的转变
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对通胀预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比如欧盟和加拿大,由于实行严格的通胀目标制,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而在美国,由于政府管理通胀目标的决心不大,使市场的通胀预期对政府政策的反映并不强烈。
我国于2009年提出将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2009以前,我国货币政策参考的主要是经济增速与当前通胀水平,最为典型的为2007年。2007年我国经济全面过热,央行数次加息,并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年的货币政策有“过火”的嫌疑。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2007年投资、出口增速等与2004年相当。2007年市场对经济过热的判断可能还基于房价上涨过快、资产价格膨胀、CPI过高等。实际上,货币政策是否要针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整,这在理论界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资产价格的治理应该通过其他手段而非货币政策进行调节。而CPI过高,则是由于猪瘟造成的,货币政策也并不起作用。单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看,2007年是否应该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确实值得商榷。如果从申万通胀预期扩散指数来看,实际上2007年底指数已经出现回落,经济颓势已经逐渐显现。从管理通胀预期的角度来看,尽管那时通胀水平已经很高,但预期开始回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并不需要那么严厉。
2009年以后,我国提出要管理通胀预期。2009年经济出现复苏,4万亿的财政投资加上天量的货币发行,如果不进行通胀预期管理,未来通胀水平就将难以控制。2009年中至2010年初,通胀预期一直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人民银行也确实作出了一定反应,比如2009年7月1年央票的重启,2010年年初准备金率的上调以及央票发行利率的提高,都可以看作是对通胀预期管理的一种手段。7月份以来,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也一直保持中性态度,即到期资金多、市场需求大,央票发行量就大,到期少、市场需求少,央票发行量就小,央行的这种“不作为”态度,也是通胀预期管理的一种方式。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央行已经开始对市场的通胀预期进行管理,未来还有进一步动作的可能。
标签:cpi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美国加息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通胀通缩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欧央行论文; cpi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