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山东省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273500)
【摘要】目的 比较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确诊的10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D、E、F三组,每组平均34例,D组患者口服降压药物复方片剂:硝苯地平(2.3mg/片)+氨酰心安(6.2mg/片)+卡托普利(6.2mg/片)+双氢克尿噻(3.1mg/片),2次/d,E组患者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3次/d),F组患者口服双氢克尿噻片(12.5mg,2次/d),连续3个月测量患者用药后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E、F组相比,D组所用复方片剂的降压效果更为明显,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较低。结论 复方片剂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用药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 复方片剂 联合用药 单一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231-01
高血压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一般情况下部分高血压患者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1,2]。当前,仍然没有治疗高血压的特定方法,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而公众比较认可的则是联合用药,他们一致认为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用药[3]。鉴于此,本研究比较了联合用药和单一用药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疗效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7我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且入选前均未曾服用降压类药物;将所有患者平均非为D、E、F三组,每组平均34例;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51例;年龄为51±13,平均年龄为(57.8士4.6)岁,平均病程为(8.1士1.4)岁。比较三组患者间既往病史、病程、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他们之间无明显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以用于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前的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D、E、F三组,每组平均34例,D组患者口服降压药物复方片剂:硝苯地平(2.3mg/片)+氨酰心安(6.2mg/片)+卡托普利(6.2mg/片)+双氢克尿噻(3.1mg/片),2次/d,E组患者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3次/d),F组患者口服双氢克尿噻片(12.5mg,2次/d),连续3个月测量患者用药后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不再服用其他类别降压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使用GI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比较三组药物的临床降压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D组有效率(97.7%)明显高于E组(63.6%)、F组(54.3%);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表2 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的疗效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仍不显著,科学合理的有效降压,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脏并发或者猝死等现象,还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实际病情[4]。俞彤、孙学美等的研究表明,联合使用降压药物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协同治疗的效果,既能降低单一药物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压和由高血压所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2]。本研究比较了D、E、F三组高血压治疗的临床效果,复方片剂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明显优于较为单一的用药效果;同时,联合用药时所用的每种药物的剂量较小,因此产生的副作用也少,不仅能增强药物的药效,还能减轻患者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科学合理的使用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疾病,能有效预防患者病情的加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而且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压能够维持在正常水平,很好地改善了心肌缺血状况,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俞彤.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584.
[2]孙学美.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02:143-144.
[3]任易.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1:180.
[4]庞素秋,王国权,周金生,卢玉兰,杨韶明.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进展及评价[J].海峡药学,2002,05:84-86.
论文作者:王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6
标签:患者论文; 治疗高血压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片剂论文; 效果论文; 复方论文; 三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