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本文从审美视角出发,结合简·奥斯汀自身的创作理念和相关思考,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位位男性角色的择偶观念。审美中道德性的前置也对分析文本两对青年人的恋爱关系提供利器,对这一经典文本提出新的阅读视角和文本解读。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审美
引言:
奥斯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在审美形式上可以满足人们的价值诉求并且蕴含了不受时间限定的道德经验。恰如当代著名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说的:“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①
简·奥斯汀思想的形成和作品创作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她的家庭和她的生活经历也成为了她思想的源泉。简奥斯汀的家庭在她的生命轨迹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里程,在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和母亲,姐姐的经济问题也通过兄弟们的接济得以解决。这样的生活经历是简·奥斯汀对金钱和家庭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感受。但这并不影响奥斯汀的二寸象牙舞台,因为在这舞台的中央,审美与道德恰到好处的平衡对于当世乃至后世的启迪和研究都深长久远。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经济大发展,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经济利益的主要是男性。在那个以经济和荣誉作为社会规约的时代,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男性们甄选恋爱伴侣的标准也是对于那个时代人们协调道德和审美的隐喻。
一.审美感觉:始于颜值的爱
审美的双重性质包括感觉和知觉:审美感觉以快乐为导向,这种浅表层审美靠着“享乐主义”作为行事标则,追求生命本能所需的快感,宾利和简符合快乐导向的审美。浅表层的审美化无外乎是满足生存的兴趣为前提,以“快乐”或者“不快”作为对客观对象评价的标准。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提到:“从广泛的意义说‘审美’一词指的感性;同理,严格地说,我们并不能将一切感性的东西称为‘审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书中的第一章开头,就已经简明扼要的说明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需要一位太太。”②而宾利先生的出场便使大家眼前一亮,凡是有待字闺中的,大都趋之若鹜。家有五千金的班纳特太太也不例外,期待宾利先生就是某个女儿的囊中之物,自己探手可得。宾利先生——这位年轻,多金(每年四到五千磅)亲和的单身贵族对班纳特太太和其女儿,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此优秀的男性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班纳特太太的大女儿简呢?
王尔德的审美主义中有一条足以作为解释:艺术追求的是美而不真的形式,所谓美,既以追求形式为目标。而宾利先生和简的郎才女貌的结合便符合这个标准。在第一次舞会的时候,宾利先生就对简一见倾心,称赞她:“她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生!”③连达西也赞叹地对宾利说到:你正在和全场最漂亮的一个女生在跳舞。单凭形式美,这一条,就促成了宾利和简的金玉良缘。
二.审美知觉:忠于人品的爱
审美知觉凸显认知性的重要作用,深层化审美不单单出于客体的需要和有用,而是出于至爱和至美的和谐共鸣,达西的择偶满足审美中的道德命令,身体灵魂和心智缺一不可。
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④比起失去理智的狂恋,这样克服重重困难,考虑各种因素,最后得到的感情,才更可能终成圆满。这一对才子佳人,欢喜冤家更加契合赫拉克利特的审美认知,即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达西先生的出场并没有如同朋友宾利一样,广招爱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傲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偏见。
“受限于限嗣继承法的地产,其实是英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法的一个产物”。⑤达西具有继承父辈的优渥家产,是不是多少也是他傲慢的谈资呢?卢卡斯小姐对于达西的傲慢很是理解,她认为这么优秀的一个青年,门第好,又有钱,样样都比人家强,他有权力骄傲。所以,如此优秀的单身青年会选择什么样的女生作为伴侣?正如奥斯汀研究者所说:“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成为一名真正的绅士是整个英国社会男士的努力方向,这种文化氛围除了熏陶男士的举止和修养,对女士也有相应的社会期望。”⑥因此绅士寻求淑女,理所应当。如此优质的单身青年,身边定不乏仰慕追求者。宾利先生的妹妹,达西的表妹这些出身名门的千金本是不错人选。这些淑女们没有进入达西的眼睛留在达西的心里,是因为身边太多这种上层社会的淑女了。而伊丽莎白出身于中产家庭,没有那些淑女们的自恃傲慢,却有着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那些殷勤多礼的客套早已使达西先生腻烦,反倒是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自尊自爱,敢爱敢恨走进了达西的心里。伊丽莎白不顾路途辛苦,天降大雨,冒雨湿鞋地跑去尼日斐花园照顾生病的姐姐,她的善良温柔,也感动了达西先生。而简·奥斯汀本人也正如此:矫揉造作,伪装真诚的人并不少见,她却丝毫不带矫饰和虚伪。⑦
而在书中第六十章,伊丽莎白俏皮的问达西喜欢她的原因,达西这样回到:“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使我开始爱上了你。”⑧以美之名,为爱转身,没有其他富家子弟的纨绔善变不专一,也没有像宾利先生那样“以貌取人”达西不善言辞,他爱伊丽莎白的真诚伶俐;达西为人善良,他欣赏伊丽莎白冒雨去照顾姐姐的行为;达西为人真诚,他追求和伊丽莎白的灵魂契合。达西按照审美中的道德命令寻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通过以上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位位男性人物因对于“美”的追求各有不同,因此他们所选择的婚姻伴侣也因人而异。分析作者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解剖与挑战以及对理想婚姻关系的希冀,旨在给予新时代的读者启示,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照和文心相通的效果。
注释:①⑦《奥斯丁研究》,朱虹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第136,6页.
二.⑧转译: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1 第1,16,384页.
④张慧婷. 择偶标准与婚姻要素———《傲慢与偏见》解读[J].名作欣赏,2010(18):88-89.
⑤申琳. 于流行中寻觅经典———论《唐顿庄园》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性[J].时代文学月刊, 2012(4):128-130
论文作者:宋海啸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奥斯汀论文; 伊丽莎白论文; 傲慢与偏见论文; 宾利论文; 男性论文; 这一论文; 傲慢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