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概念解读_课程标准论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概念解读_课程标准论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理念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2)04-0004-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义教课标2011年版”)。这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直接关系着今后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究竟强调了哪些理念和实践对策?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义教课标2011年版”的修订首先体现了德育为先这一重要理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德育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引导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义教课标2011年版”在以下几方面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一)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指导思想,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根本要求。各学科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特别是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更将其内容明确写入课程标准。校长、教师在理解和运用各学科课程标准时,要抓住这一核心实质,不仅要理解其明确表述出来的含义,更要深刻领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实质。例如: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强调,对环境内容和环境问题的突出,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阐释。其他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二)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各学科课程标准,特别是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学科都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修订的重要内容。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再如:历史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增加了“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的要求。再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

(三)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是依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国情,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设计的。在原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此次修订更加突出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内涵。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的要求。再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要“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发展”等。

(四)强化公民素养教育

提升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进一步增加了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例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增加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等要求。法制教育与公民教育紧密相连,要提升公民素养,就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二、强调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又一基本理念。它体现在主体要求和条件支撑两个方面。所谓主体要求,是指对学生素质的正向规定和引导;所谓条件支撑,主要指对课程内容、课程容量和课程难度的调整。

(一)主体要求

主体要求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1.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综合素质是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表现。因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都继承和发展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实验稿课标”)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再如: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将原来的“双基”拓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扩展了数学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等。

2.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适切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一系列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别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完善。除继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外,还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适切性。例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建议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该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初中科学、物理等学科则将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又一重要的能力类型,它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列为当今人类三大能力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都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增加了“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生物课程标准新增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强调了学生的概念形成与错误概念的转变等学习科学的重要观点。

(二)条件支撑

调整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容量和难度,是提升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1.及时而合理地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时而合理地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等。再如: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臭氧空洞和臭氧保护层”、“导电塑料”、“新型陶瓷”,以及与社会问题等有关的“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等内容。

2.力求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规范课程容量和难度,主要是解决课程“繁”和“难”的问题。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力求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办法:其一,对一些学科内容进行精选,减轻容量。例如:语文学科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减少了识字和写字的数量要求。其二,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学段要求,减少了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例如:地理学科在“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学科性不强的“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等。其三,降低了知识的认知要求,如将某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调整为“了解”水平等。

三、狠抓落实,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最终都要在课程实施环节实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学校评价。因此,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用力最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篇幅有较大增加

全面修订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扩展上,篇幅有较大增加。例如:与2001年实验稿课标相比,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修订后增加为五页,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修订后增加到近三页。评价建议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此外,各学科课程标准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新增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等。

(二)重视表述的完整性

重视表述的完整性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重要调整。例如: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2001实验稿课标表述偏重当时对教学方式转变的强调,逻辑层次感不强,2011年版修订为“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这四条建议逻辑思路非常清晰,强调物理的学科本质在于科学探究,实验与物理科学探究紧密相关,与生产、生活联系也是物理科学探究和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最终目的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

评价建议表述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目的,增加和细化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评价要求和方法,以实现评价的教育性、发展性功能。

(三)充分关注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关注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例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指出:“只有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与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但探究教学不是科学教学的唯一方式”,需要整体优化教学方式和策略。可以说,只有优化教学方式,强化其适切性,才能走出简单化教学的困境,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四)注重真实性评价

所谓真实性评价,是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的评价。此次课程标准中渗透了真实性评价的意蕴。例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评价建议中指出:“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依赖于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符合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使评价真正考查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能力的水平”。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强调尽量将其“融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注重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真实性评价,需要教师着力提升评价素养,引导学生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例如:关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需要从“发现现象”、“质疑现象”、“表达疑问”、“提供证据”等方面制订“量规”。“量规”的制订,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以使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如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评价时要注意考查学生在历史制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设计可行的量规,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标签:;  ;  ;  ;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概念解读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